是谁说的,变老的标志是记不住眼前的事,而对过去的事反复纠缠。
或许是那一年电视里有个叫黄磊的小生在宣传他的新书《十七楼的幻想》提过类似的话吧。我没买那本书,走进五楼的教室,铺开还没写完的模拟卷。心里想着,该用什么词形容那种气质呢?
后排男生戳我的肩,指着卓越邮购书单问,看过安妮宝贝和树上春树么?我在地理课偷偷打开那本名字和植物有关的书,《挪威的森林》。直子,渡边和绿子的名字像代数公式进入我的脑袋,但书看到中间一半某页时,我把书还给同学,“有些内容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
隔壁班转来一个特“个性”的男生,他抱着吉他问我,“知道这是什么曲子么?”我说,你画的画真好看。他笑笑,“听过打口碟么?”我为我的无知尴尬。执拗的借来一把吉他自学了几天,可惜没半点天分,至于打口碟好像一次也没有听过。
《第一次亲密接触》是个网络小说的名字,我看了电影版,故事讲的不精彩。我给自己取了一个非主流的网名,复制粘贴了一些代码把QQ空间弄得花里胡哨,在上面写一些鸡毛蒜皮的梦话。网管提醒我,时间到该下机了。
去上课的路上看到一位社团学姐。人群中,她头上的插话总是很出众。校报副刊有她的文章,“把我的Sony塞进满满的衣橱里,柜子门快关不上了”。我想了想,有些东西我模仿不了。我还小,没有资。
“多雨的冬季总算过去”,社团活动每每盼着这首歌开始。上百人的教室里,每个人手边放着白色蜡烛,讲台上正有人在深情得朗诵诗歌。我不懂诗,只在读书馆看过一本掉了皮的《海子诗集》,唱社歌的时候也不大好意思张口。
校园BBS是个有趣的世界。坐在宿舍用那台二手电脑,逛五花八门的板块,根据心情阴晴发帖灌水,用网名和未谋面的校友交流。没事的时候爱在上面写几句话,有人回复蹦跳激动着点开查看。
学才女“老徐”玩起博客算紧跟时代么?我哪有什么深刻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和网友交流呢,只是把那里当成一个网上日记本。对着屏幕敲打半天又按下删除,自说自话,乐在其中。恨不得告诉每个认识的人,我的博客地址。
轻若无物的手机常不离手,却几乎没有在“豆瓣”刻薄过,因为自知浅薄,不了解但丁,也聊不了杜拉斯。余秋雨,林清玄,郭敬明还是韩寒,别人谈论这些大神,我没看过全集没资格吐槽神坛。杂看过一些电影,却读不懂电影理论的书,不敢妄加评论。小城市,话剧演出都罕见,还怎么抒发夜半独行的感伤。
年轻像一卷卫生纸,说到这里几乎就用完了。
安妮宝贝改了名,生了孩子还在写书,《告别薇安》遗失了很多年。黄磊老师活跃于各种电视节目,带着中年人的肚子。而我的博客早就荒无人烟。
曾有友人说我是文艺青年。我却不敢自称。文艺,俩字何其美好。艺,唱歌跑调,跳舞僵硬。更别提琴棋书画。文,不过是人前不善言谈,私下又敏感多虑所脑洞出的句子堆积。
若说文艺青年的定义?我百度了别人的答案,更自觉不是。文艺青年的基本腔调是《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麦田,蓝天,白衣还有大柔光。或者是格子衫,帆布鞋。我是喜欢白色罢了,保留着一个纯白的书包,倒也不是为了装而装。那么可能最符合的就是空有个梦却不会赚钱。可是这样说也不对,明明有人很文艺也很会赚钱。
年纪大了之后,更加跟不上文艺风刮的方向。去西藏或者云南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又吃不了穷游的苦,担心成了社会版新闻里的受害人。想折腾微电影,可是颜值欠费,恐画面惨不忍睹。最近,后知后觉学起新媒体时代的公众号,算是跟风。
旁观文艺青年们的亢奋,尽量不发言。关注过几个"公知"的微博却从不留言。担心一言不合引发“撕×”大战。对社会不公愤怒,对歧视同性婚姻愤怒,每天愤怒的主题都在刷新。对不同意见,保持愤怒。我保留已见,不如一个键盘侠。
想来想去,我还是做一个普通中年吧。毕竟,我挺想买得起一只进口钢笔,翻开铜版纸质的书,穿着时下最流行的“小白鞋”,在远方写几句无关痛痒的诗。
图片源于网络 文字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