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是一种心态

精益是一种心态_第1张图片

对于管理者来说,“精益”一词耳熟能详。

所谓精益,就是消除浪费,消除一切环节的浪费,想尽一切办法消除一切环节的浪费。
换句话说,就是用最少的资源、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时间,交付高质量的最多的产品。

但是,我更同意《精益念力》对其的定义:

“精益”是一种心态,一个关于世界如何运转的心智模式。

“精益”能够形成一种正反馈,让我们设计并交付经验产品让客户满意。

企业的目的

一家企业的目的何在?
为了达成此目的,什么样的工作体系最合适?

企业的目的在于客户满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企业应该更加关注在其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员工。

只有企业“善待”员工,员工才能斗志昂扬的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客户就给企业带来价值,企业更加“善待”员工……

由此进入正反馈……

斗志昂扬的工作者

精益心态的公司不会花费精力去研究大家天赋几何,他们制定招聘制度以寻找有Ganas的人
(Ganas是一个西班牙词汇,用于描述已经打定主意并愿意努力奋斗以达成目标的人的心态)。
——《精益念力》

首先,激发工作者的斗志

对于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他们的动力是不同的。

乐观主义者属于提升导向,他们更关心是否有收获。
悲观主义者属于预防导向,他们更关心是否有损失。
——《精益念力》

It is not what to say, but how to say.

对于提升导向的乐观主义者,可以传达的信息是“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并不是不可实现,只是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对于预防导向的悲观主义者,可以传达的信息是“目前存在来自竞争对手的威胁,我们的使命是拯救公司”。

然后,就是坚持

在一次演讲上,松下幸之助先生提到他的“水库理论”:
未建水库的河流,遭逢大雨就会引发洪涝,而连日干旱河水就会枯竭;因此要建水库蓄水,使水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免受天气环境的影响。
企业经营也一样,景气时要为萧条期做好准备,经营应该留有余俗。

当时有人反驳道:
正是因为没有余俗,所以大家才每天挥汗如雨、恶战苦斗,如果有余俗,谁愿意如此辛苦呢?我们想听的是怎么样才能建水库,而你现在强调的是建水库的重要性。
如果能实现水库理论,当然很理想,但是现实做不到。怎么样才能做到,如果不教我们具体的方法,说这些有什么用!

松下先生沉思片刻,回答道:
那种办法我也不知道,但我们必须要有不建水库就誓不罢休的决心。

这一句看似“鸡汤”的回答,在当时引起了哄堂大笑,只有一个人犹如“醍醐灌顶”般的顿悟了。
这个人就是后来知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

满意的客户

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客户从不购买产品,他们购买的是对他们需求的满足感。”

让客户满意,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想想我们最经常的做法:去找客户问他们要什么,然后将其记录在清单中,一一实现。
但这里面忽视了一个关键:

开发复杂系统的第一步,是要确保能提出正确的问题和解决正确的问题。

我们抱怨客户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说不清楚需求的时候,请思考一下你有找到正确的问题,你有提出正确的问题吗?

以前有个人去五金店买电钻。

店主卖了个电钻给他:这是我们常见的做法。
店主通过问他来做什么了解到,是为了在墙上挂一幅画:这是我们了解了需求。
店主通过问他为什么要选择这幅画了解到,他是为了让自己的小公寓显得不是那么冷冷清清,因为单身狗的他太孤单了:这是需求的满足感。

你会问到哪个层级呢?

真正的效率

当我们发现软件团队的交付能力下降,包括:无法如期交付,交付质量不佳。
我们的解决办法可能会是:让员工加班加点的干。

但是,还有一种解决方案,就是退后一步,找出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需要交付的最核心的功能,然后聚焦、集中精力做好。

提高软件开发效率的途径不是提高生产力,而是开发客户喜欢的重要特性,而且仅开发这些特性。——《精益念力》

前些年有一本非常火的书《精益创业》,作者提出:开发一个功能,测量其是否真正交付了之前期望的结果,认识并从中学习。

其实这两本书都揭示了一个相同的理念:我们应该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放在对客户期望的,对客户来说很重要,带来价值的特性上


以前我和领导开玩笑:“80%的客户估计只会使用我们产品的20%的功能。”
其实,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能把大部分的精力把那20%做好,就能提升80%客户的满意度。

这何尝不是高效之路呢?
与其低效的堆砌“无用”的新功能,打磨那20%带来的价值和效率会更高。

选择精益之路,注定要面对很多的挑战和困难。
培养精益心态也是一段持续的旅程,组织中更是如此。
希望《精益念力》这本书能够给你带来一种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精益”。

小婧是一名行走在实践路上的资深业务分析师(BA),如果想与我同行,就请关注我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益是一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