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迟迟没有实现婚姻平权的澳大利亚,因LGBTQI身份而遭受霸凌的人数超乎我们的想象。
“每100个澳大利亚人中就有11个是性取向多样者(LGBTIQ)。他们中60%的人遭受过语言暴力,20%的人遭受过肢体冲突暴力,10%经历过其他类型的恐同反同暴力行为伤害。39%的LGBTQI在工作中隐藏自己的性向和性别认同,42%在参加社会活动时隐藏自己的性向和性别认同。”——Australian Human Rights 2014
据ABS文章How homophobia hurts workers and businesses,澳洲LGBTQ群体在就业前就已经开始面临着因性向和性别认同带来的各种障碍。
先解释一下这个文章的标题,只是为了吐槽前天(2017年8月19号),某base on墨尔本的华人媒体微信公号发的一篇推文,标题是“我们千辛万苦来到澳洲难道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同性恋吗?”
文中说“我们想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当然也要有一个正面的学习和文化氛围,澳洲可以给我们的孩子提供这些条件,所以我们不去加拿大不去美国不去欧洲,我们风尘仆仆,为了孩子放下行李,扎根澳大利亚。”言下之意,同性恋不健康,不正常。
1973年,美国精神学界正式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的病症中除名;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册中除名;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三版》亦将同性恋从病态中划除。
接着该文章说,“可是当我们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政府却推出了安全学校政策,让孩子接受同性恋这种性向,甚至混合上厕所,过早地混淆了男女有别的自然法则,成为一部分人维权下的牺牲品。”
到底什么是“安全学校政策”?维多利亚州政府官网“Safe School”项目传送门:http://www.education.vic.gov.au/about/programs/health/Pages/safe-schools-coalition.aspx?Redirect=1#link30
安全学校计划,是维州政府计划在中小学校园内,消除对LGBTQI群体的歧视和霸凌的一个教育项目。
通览该项目在线资料,并没有“混合上厕所”一说。可能造成这种误会的大概是Unisex Toilet的存在。目前,澳大利亚公共场所的洗手间大部分设有男厕,女厕,母婴室(parentsroom)以及带有以下标识的通用厕所(Unisex Toilet)。
但是,事实上,Unisex厕所并非隔间厕所,而是设有门锁,以及方便残疾人士的扶手等辅助设施的单间厕所。比男厕,女厕都更为封闭私密。大部分人家里的厕所都是Unisex,所有性别都可以使用,不代表不锁门一起上。
这种厕所,在QV, Melbourne Central,墨大都可以看到,并不是什么”混合性别“的厕所。
安全学校政策,本质上是一个防止歧视和校园霸凌的政策,但却被部分homophobic华人家长理解为性教育而强烈抵制。
为什么要出台安全学校政策?
据维州政府官网显示:
“61%的受访的LGBTI年轻人经历过言辞上的恐同攻击;
18%经受过身体上的恐同攻击;
69%经受过其他形式的恐同霸凌,包括排挤和谣言;
80%受访者所经受的霸凌发生在校园。
在全澳人口中,LGBTQI群体有着最高的自杀率和自杀倾向,他们的自杀率是异性恋群体的六倍。自杀率最高的平均年龄是16岁,而且自杀的LGBTI少年通常只对自己出柜,并没有告诉其他任何人。”
关于对安全学校政策的误解不少,在官网上可以看到对其中不少误解的回应:
“谬见:安全学校项目是学校强制必修课。
事实:安全学校并不是维州课表的一部分,而是学校为确保成为包容所有学生,包括LGBTI学生的一个承诺。教育部门为学校教职工提供信息,资源和由专家提供的专业知识以供他们酌情使用以避免校园内对LGBTI群体学生霸凌的发生。
谬见:安全学校是一个对学生提供性教育/或者是性实践的项目,包含有少儿不宜的资料。
事实:安全学校不是一个性教育项目,也不教性实践。安全学校项目仅仅只是简单地想为LGBTI学生创造一个包容的环境。由教育部门提供的资料是由专业人士仔细删选以确保其适用于使用该资料学生的年龄。”
谬见:安全学校项目鼓励学生质疑或改变自己的性别或性向。
事实:安全学校项目不包含任何鼓励学生质疑或改变自己性向的内容。
谬见:安全学校项目教授激进的性别理论。
事实:安全学校不教授任何激进性别理论。只是一个帮助学校和学生尊重人、明白人不应当因为任何理由——包括性别和性向而被歧视的项目。
谬见:安全学校项目不是一个真正的反霸凌项目。
事实:一个令人难过的现实是,相比在其他任何地方,LGBTI群体的年轻人更容易在校园中遭受霸凌,而且,这种霸凌对他们的学业成果有极大影响。“安全学校”为学校提供信息与资源以增进对性别多元与性向多元的理解。该项目帮助学校与学生就文化,信仰,性向或性向的相互尊重与理解来相互沟通。通过这种做法,年轻人在学校能感到更安全,并且得到一个让他们快乐,自信的空间。
谬见:所有公立与私立学校必须强制加入此项目。
事实:维多利亚政府承诺于2018年底前在所有公立中学推广安全学校项目。这些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以最适合其学生及社群的方式来自由实施此项目。其他学校,包括小学和私立学校,如果有需要,可以获取他们所认为适用的安全学校项目相关信息和资源。
除上述截图之外,还有很多误解与谣言,例如“安全政府计划声称有63种不同的性别”“不参与计划的学生和家长将不得进入学校”之类,州政府官网上都有一一对应的打脸,请传谣者自行认领。
综上,安全学校项目是州政府推行的一个校园反霸凌计划,旨在保护LGBTQ学生免受霸凌。因为涉及LGBTQ知识,不少家长尤其是部分“传统”的华人家长就炸毛了。
据Australian Human Rights2014年的统计数据,每100个澳大利亚人中就有11个是性取向多样者(LGBTIQ)。他们中60%的人遭受过语言暴力,20%的人遭受过肢体冲突暴力,10%经历过其他类型的恐同反同暴力行为伤害。LGBTQ人群的抑郁指数是常人的三倍以上。39%的LGBTQI在工作中隐藏自己的性向和性别认同,42%在参加社会活动时隐藏自己的性向和性别认同。
接着说回某大号的文章,接下来该文称,不要觉得同性恋不关你的事所以你不反对,同性恋对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同性婚姻合法化剥夺言论和信仰自由:同性婚姻支持者不理会其他人的‘平等’。他们使用《反歧视法》控告所有因个人、文化或宗教理由支持一男一女传统婚姻的人。”
婚姻平权= 异性恋可以结婚,同性恋可以结婚,跨性别者可以结婚。婚姻平权并不反对异性恋婚姻,这不仅是澳大利亚政府推行的mutualrespect与diversity,也是基本常识。如果没有了异性婚姻,只有同性婚姻,何来“平权”之“平”?此外,什么叫“其他人的‘平等’”?作者该不会是奥威尔《动物庄园》里“所有动物生而平等,但有的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的发明人吧。平等难道不是所有人的事情吗,还分你的平等还是她的平等?同性恋不反对异性恋。
“第二,同性恋婚姻剥夺孩子拥有父母亲的权力:家庭破裂是一件惨痛的事情,最受伤害的是孩子们。……”。
这个,哪里只是同性婚姻家庭的孩子无权选择父母,异性婚姻家庭的孩子有选择父母的权力?此外,这里xx商圈的逻辑是:孩子成长必须需要一个爸一个妈,否则就是家庭破碎。为了不让人家庭破碎,LGBTQ就直接不应该有家庭。
“第三,在同婚合法的国家,政府会强制广泛推行像安全学校计划的教育,家长没权阻止。……”
再次献上维多利亚州政府官网“Safe School”项目传送门:
http://www.education.vic.gov.au/about/programs/health/Pages/safe-schools-coalition.aspx?Redirect=1#link30
接着该文章最后该文附上了连接及投票方式,称“请大家分享这个帖子给您身边的华人选民,我们花上五分钟投上一票,保住我们孩子的未来生活环境,不要错过这次宝贵的选择机会。”
这些人放到一百年前大概也会呐喊,不能废除裹小脚!妇女能遍地乱跑了那还了得?家庭会破碎啊!为了孩子,为了保住家庭,必须支持裹小脚政策!毕竟这会儿还有人在教女德课程,还有人送孩子去杨永信那儿电击戒网瘾。
当然,xx商圈可以说,我有言论自由。再此附上知乎问答我究竟有反对同性恋的言论自由吗?
“反同人士认为既然你们可以支持同性恋,那我们就应该可以反对同性恋,这是我们的言论自由,凭什么反对同性恋就要被喷,这不对等
这种逻辑的问题在哪里呢。如果同性恋有权搞同性恋,异性恋有权不搞同性恋,这就很对等。而反同人士所要求的言论自由是什么呢,就是不仅我有权不搞,我还要反对你搞。”
在扯出言论自由的大旗之前,请先明白,以媒体平台号召反对婚姻平权,歪曲”学校安全项目“政策实情,误导读者,是利用媒体公权力诋毁他人以及煽动霸凌,利用公众平台煽动社会仇恨。你有权不喜欢LGBTQI,你有权不成为LGBTQI,但你没有权利去反对别人成为。”伐异存同逆我者死“的那套做法,和法西斯式大清洗没有区别。
也有人认为,澳大利亚是普遍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婚姻平权艰难是肯定的。这个话题要认真说起来牵涉到的东西太多,此暂不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个视频。2013年左右一位反同牧师质问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Kevin,我不明白你作为一个基督教徒,为什么不相信上帝说的男人和女人结为夫妻。“
陆克文答:”要照这么说的话,《圣经》也说奴隶制度是一种自然状态。因为圣保罗说奴隶要服从主人,所以我们应该在美国内战时帮助农奴主?我想说,看在上帝的份上,人文状况和社会状况一直在变。《新约》的第一要义是普世大爱,关爱世人,如果我们以性取向作为形式,私自定义这种大爱,那我认为就失去了福音的中心思想。”
该媒体公众号目前已经删除文章。
很多朋友觉得xx商圈的东西不构成对自己的冒犯,无所谓。“我不支持,也不反对,同性恋和我的生活没有交际就好了,不想插手这些事情。” 在此想引用一下邱晨在知乎问题当人们说”不支持不反对也不歧视同性恋“时在说什么里的回答:
“这不是道德绑架,这是个非常简单的逻辑问题——对于明确存在的歧视和打压,你选择了熟视无睹,就等于选择了成为帮凶。我在悉尼曾看到一个关于办公室欺凌的海报,「Bullying, if you don’t step in, you are supporting it」,就是这个理。”
再回到xx商圈的标题“我们千辛万苦来到澳洲,难道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同性恋?”
同性恋或者说LGBTQI不是一种选择,但是霸凌和歧视是一种选择。
借在ins上看到的一句印在T恤上的话送给作为媒体拥有公众话语权的某某商圈:“Why be racist, sexist, homophobic, or transphobic when you could just be quiet?"
----------------
----------------
----------------
关于同性恋为什么不是疾病,可参见:1.知乎“同性恋是不是病,为什么”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562652;2.同性戀不是病!WHO聲明同性戀相關心理疾病沒有科學基礎http://pansci.asia/archives/62709(以及Science原文: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4/07/no-scientific-basis-gay-specific-mental-disorders-who-panel-concludes);3.网易健康综合同性恋是精神疾病吗?(全文)http://jiankang.163.com/14/1031/11/A9SPS6VM00380014_all.html;4.百度百科名词“同性恋”:https://baike.baidu.com/item/同性恋/109941?fr=aladdin 有学术文献、外文资料阅读能力的,请忽略这个献给50后的连接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