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不过半天。
230万播放量。
“在追”人数显示22.2万。
豆瓣评分9.5。
下拉评论区,罕见的充满了“必须五星”的和谐声音。
图源 豆瓣
流量带剧?
放心,唯一的“国民小生”还甘居幕后,声音出镜,为它充当绿叶。
买水军就更不可能了。
剧组连“低成本”都不算,顶多是“小成本”,全靠自来水安利。
E君看来,它的热度嫌晚不嫌高。
2019年,身处各类旋涡的我们,等这一份温暖而厚重的大礼太久了——
《但是,还有书籍》
“但是,还有书籍。”
听过很多种山盟海誓,来自静物的还是头一回。
书籍像个自带力量的长者,读或不读,总有点儿云淡风轻的“强大感”。
关于它,讨论也向来不少。
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读多少?...
千言万语,化成了本剧主题:以形形色色爱书人的趣闻,重塑人和书的关系。
两位女导演前作叫《书迷》。
顾名思义,是从做书、开书店和淘书者等人的角度讲述书本的生产及流传。
两部作品相隔一年半,内容却越做越精细。
爱阅读,不一定爱读“书”。
爱文字,不一定爱“读书”。
爱写作,不一定“爱读书”。
避开这么多诱惑项,才有了人与书籍的缘分。
首集里,为了让观众加深感受,导演找来了三位职业代表。
我们聊其中一位,朱岳。
朱岳自画像
人到中年,自然脱发,他却直接秃成了地中海。
头发的稀疏,离不开朱岳的双重身份——白天是后浪出版社文学主编,夜里是单打独斗的“野生作家”。
他看来,两者间差距不止一点大。
写小说是当上帝,做编辑是干杂役;前者为志业,后者为糊口。
早晨到了公司,朱岳的状态往往死气沉沉。
打卡、开电脑、刷刷豆瓣、浏览稿子和邮箱,时间就过去了。
晚上回到家,他则变身天马行空的另一人。
在个人文档里,写满了“手指被切除,安上面条的女朋友”、“胸腔里长着小型影院的‘默片人’”、“靠阅读文学作品提高战斗力的刀客”...等奇人异事。
日夜脱节的生活持续了十年多。
朱岳常穿的那件黑T恤上,印着四个字。
“精神恍惚”。
这是对他最准确的形容。
直到,一本书的到来。
《寂寞的游戏》,作者袁哲生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不少人预测,如果继续写下去,他将成为台湾当今最杰出的小说家。
可惜。
39岁时,袁哲生自杀身亡。
同样也是39,迷茫的朱岳读到了这本书。
透过袁如孩童般纯真的视角,他随其捕捉到了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人类各种孤独的模样与困境。
认真看了一遍,朱岳惊了。
此书不亚于一位西方任何大师的作品。
彼时在大陆知道袁哲生的读者,却寥寥无几。
朱岳觉得,自己有义务,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早逝作家的好文章。
他快速和同事们搜集资料准备文案,联系各方媒体,发动所有关系外推《寂寞的游戏》。
过程屡屡受挫。
中途,朱岳还气的拉黑一个“拒不阅读”的哥们。
幸运的是,袁哲生已走,其书生命力仍顽强不息。
2017年,《寂寞的游戏》获得了相当的关注度。
朱岳也受到了启发。
写作可以创造理想化的虚拟,出书则能让虚拟通往现实。
优秀小众的作家,有能力用笔杆子影响世界,出版方需要找到他们,帮助他们。
华语地区,更是迫切要建起这座桥梁。
黄国峻、黄锦树、童伟格、骆以军...
在大陆我们不熟悉的名字,正默默发光发热,掀起华语文学新一轮的爆炸。
朱岳想,他得“挖宝”。
然后,调整这场爆炸的经纬度,让它跨越海峡,燃及内地,为祖国输送新鲜的文学血液。
同时,朱岳开始留意和自己一样的“野生作家”。
他们身处体制外,市场窄,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和受众分析思维。
朱岳教几个年轻人如何利用腰封化抽象为具体,引导读者理解内容。
看似好热血。
导演说,本来想把这一段拍成日剧《重版出来》的“燃”效果。
但。
实际特别丧。
做纯文学有多难?
通过朱岳越掉越少的头发一目了然。
他甚至会半夜惊醒。
梦到高管厉声戾气地问“销售指标怎么样”。
等到公司,又回到“精神恍惚”的状态。
好在,朱岳骨子里很清醒——他始终希望以好作品抵抗语言和文化的劣化,并使其在商业上能运转下去。
头彩倒不是没中过。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他的作品在国内出版方正是后浪。
一时间,文学部编辑们被戏称为“最大的赢家”。
当晚,朱岳发了一条动态,说的却是:“托卡尔丘克的书大卖以后,就有钱可以多做点原创新人。”
下意识的大白话。
不能不感动。
朱岳心心念念的还是“摆渡人”使命,以及文学的未来。
讲求利益为先的时代,书籍因他的珍视与传递显得倍加可贵。
最后,朱岳补充。
“十万个人里,有一个人能看这个书,我们就能活下去。”
以及,
值得做下去。
人和书,穿过十万分之一的概率遇见彼此,让出版业者的心血得以延续。
你说,这算不算神奇?
有人认为,这样拍朱岳等人,“圣人情怀”和“天使光环”太重了。
真的吗?
E君谈一处“穿帮”细节。
某个摆拍素材里,朱岳要和书店店长卿松热情打招呼,假模假样的聊起一本新书。
画面中,两个人有意回避镜头,极为不自然的握握手,对视一笑。
后续才知道,导演专门留下了这个片段。
文学工作里热情洋溢的爱书人,私下也是害羞内敛的普通人。
只不过,他们因为长久沉浸在书籍的日光里,而被读者在想象中踱上了一层闪耀的光芒。
事实上。
有一半人起先知道本剧,还是凭胡歌一条微博。
胡歌担任旁白
两集过后,人们的注意力却被其中提及的书籍所吸引。
“求书单”的呼喊无处不在。
这是书籍的胜利。
也是观众的礼物。
E君想起一句话。
读书就像吃饭,未必记得吃过什么,可它早长成了骨血和肉。
2019年,我们透过手机屏幕,看到了很多事。
读书换来的思考,是摇摆不定的环境下保持了独立想法的盾牌。
人和书籍的缘分,不求收益,但愿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