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现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传媒学校的副教授Nikki Usher考虑是否要在华盛顿特区买房。那时,当地的平均房屋价格接近50万美元,而她和家人中意的两居室公寓每月租金为3000美元,到底是买房还是租房更适合自己呢?
Nikki在《纽约时报》互动新闻产品Isit Better to Rent or Buy上找到了答案。通过“租/买计算器”,输入抵押贷款利率、房屋维修成本、月租金、可负担的房屋首付等数据后,他们得到了结论——如果计划在华盛顿特区长期居住的话,买房的性价比要更高。
Is it Better to Rent or Buy 新闻页面截图,图片来源: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4/upshot/buy-rent-calculator.html
在这款产品的背后,记者们研究了大量与购房有关的关键因素,并且考虑如何将这些因素与每个个体联系起来,最后通过编程语言创建了“租房还是买房”的计算代码。不同用户面对相同的新闻产品,能得到完全不同的个性“故事”。这种高用户参与、内容与用户深度交互的类型,就是互动新闻。
Nikki的这次经历让她意识到,这种新的新闻类型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
“《纽约时报》提供的互动新闻形式,比如上面的案例,正随着内容的变化而改变,”正如Nikki所说的,是时候去思考这种改变是如何发生以及为什么发生了。
互动新闻是什么?其产生的背景和特点有哪些?在国内外有哪些代表案例?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带大家走进互动新闻的前世今生,一起来涨知识。
互动新闻:不是数据新闻,也不是计算新闻
什么是互动新闻(Interactive Journalism,也可称为交互新闻)?
在其著作Interactive Journalism:Hackers,Data and Code中,Nikki认为,互动新闻是“一种通过代码来实现故事叙事的视觉化呈现,通过多层次的、触觉的用户控制,以便实现获取新闻和信息的目标”。
《纽约时报》前多媒体编辑Andrew DeVigal表示,互动新闻通过整合视频、图像、音频、地图和文本等多种形式,讲出了只有互联网才能讲述的故事。
互动新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在这些产品里,用户可以体验到一种双向交流,虽然这些产品的设计者仍然会对用户的操作进行限制,但是,用户可以遵循自己的选择路径去发掘和体验。
“互动新闻是一种精心设计的体验感,能够吸引用户并让他们根据内容创建属于自己的故事,”DeVigal说道。
互动新闻的交互性允许读者根据自己的步伐节奏“探访”故事,不必严格地遵循阅读的线性逻辑。这种开放带来的结果就是个性化,DeVigal希望读者能在这些产品上感到“故事是属于自己的”。
看到这里,如果你对“互动新闻是什么”仍有疑惑,不妨从“互动新闻不是什么”来进一步明晰。
最容易与互动新闻混淆的概念是数据新闻。随着数据收集和处理工作的日益丰富,记者开始收集、组织、分析数据,通过将信息来源、统计数据和交互图表等整合起来从另一个维度讲述故事。虽然互动新闻的兴起与数据新闻的兴起是同步的,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在Nikki看来,数据新闻是互动新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所有的数据新闻都是互动的。
大部分数据新闻的呈现方式是图文产品,但是互动新闻的表现形式要更为丰富。有时候,互动新闻产品可以是一款新闻应用程序,比如BBC制作的《猫咪的秘密生活》,有时可以是一种沉浸式的故事体验,比如《纽约时报》的互动新闻产品《雪崩》。因此,互动新闻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的概念。
从“诞生”之初,互动新闻就与技术密不可分,被视作互联网语境下新闻产品的一次升级和革新。因此,互动新闻与计算新闻(computational journalism)有着更大的逻辑联系。
但是,这两个概念却不是一回事,互动新闻侧重于强调通过代码、算法和新技术帮助新闻记者推动自身的工作和实践,计算新闻指向的问题则更加宏观,比如如何让计算机科学解决新闻业的一些问题,而不是聚焦于某种类型的新闻实践活动。
互动新闻缘起:从“看”到“体验”
《雪崩》(Snow Fall:The Avalance at Tunnel Creek)是纽约时报2012年的互动报道,利用喀斯喀特山脉的3D旋转视图,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点击和探索地图,当浏览页面滚动鼠标时,会生成一个添加了音频的视频内容。
《雪崩》新闻页面截图,图片来源:http://www.nytimes.com/projects/2012/snow-fall/index.html#/?part=tunnel-creek
这是一个大胆却也非常成功的基于体验的实验作品。除了为《纽约时报》带来巨大的商业流量价值外,这篇作品还获得了当年普利策奖,获奖词写道,它“通过巧妙地整合多媒体元素而实现了增值”。
从边缘的探索到聚光灯下的认可,互动新闻产品、互动记者已俨然成为了西方新闻编辑室的常规配置。互动新闻是如何进入传统的主流新闻编辑室的?作为新闻专业的一个新的“子集”,它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在新闻业中,“互动性”并不是一个新鲜概念。读者来信、问卷调查等,都可以被视为一种互动,新闻业中的数据故事更是早在19世纪以前就诞生了。
1849年,《纽约论坛报》在这幅图表下面不仅配上了对文字解释,还对读者提供了如何阅读图表、可得出哪些结论的指导。图片来源:Storybench
与上述“互动”有着本质区别的是,互动新闻的诞生和兴起,是在以网络为媒、以技术为介的新技术环境下。
本世纪之初,Web2.0的概念得到了普遍认可,人们开始从被动的、静态的内容发布转变到强调公众参与的数字文化。随着网络日志等社交媒体雏形的兴起,对新闻媒体而言,拥抱一个充满交流、协作、互动和用户创造的广泛网络显得至关重要,互联网的个性化、交互性得到了更强的体现。在早期互动项目的例子中,那些充满互动元素的产品对于新闻编辑室之外的人可能并不起眼,这些数据库、可搜索地图等,更多地是作为记者的辅助工具。
后来,随着Flash的发展和衰落、开源社区的兴起以及云计算的出现,这些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带来了体验更好、“容量”更大的互动产品。
在这些“各自为阵”的探索之后,人们开始用互动新闻这一概念归纳、总结这种“努力”。现在,你能看到各种类型的互动新闻,多媒体式的、沉浸式故事、数据可视化报道和其他整合了更多元素的互动式报道。
长期以来,关于新闻业进步的故事总是与社会技术变革的更大背景相关。互联网语境下的新闻业变革,不仅体现在文本和传播层面,更需要构筑适应新技术和新“传-受”关系的新新闻业态,促成新环境下从单纯被动的“看”到参与互动的“体验”的报道目的转变。从这个角度来看,互动新闻是新闻业转型的一个新希望,也是新闻业适应更复杂数字环境的一种创新。
国内外互动新闻优秀案例集锦
《失踪:被绑架的温蒂·菲佛》
1966年10月,8岁的温蒂·简·菲佛在距离自家奶牛场500米的地方被绑架,在被歹徒刺伤后她独自呆在灌木丛中艰难自救,最终生还获救。由澳洲SBS电视台制作推出的《失踪:被绑架的温蒂·菲佛》互动新闻产品就是根据这则真实的新闻故事改编而来。细致的、真实的画面配合着音效,复现了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用户可以通过滑动鼠标,探索发生在温蒂身上的事。
根据温蒂·菲佛的回忆绘制出她被绑架后的行进路线。
图片来源:
https://www.sbs.com.au/nitv/feature/missing-abduction-wendy-pfeiffer
《我是摩苏尔人》
摩苏尔是伊拉克北部重镇和该国第二大城市。《我是摩苏尔人》是2019年荷兰广播记者开发的一款新闻游戏。游戏真实还原了摩苏尔城市的景象,记者想要和读者一起探究一个问题:你能在战争中活下来吗?虽然故事背景被放置在了荷兰,但游戏中“玩家”遭遇的困难和问题都来自于摩苏尔人的真实生活案例。
《我是摩苏尔人》新闻页面截图。图片来源:https://iamosul.nl
“你必须不断逃跑。面对那些决定生死的选择,你只有8秒的时间可以思考。”
《制造YouTube激进分子》
26岁的Cabel Cain是一位大学肄业生。在YouTube上看了一段又一段充满阴谋论、厌女论和种族歧视的视频后,他被推拽进了一个充满极端保守主义的信息世界。《纽约时报》通过文字、图片和信息图表,细致地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如何一步步走向极端保守主义的故事。
Caleb Cain在2015年之前观看的12000多个视频的样本随着光标移动依次浮现在网页上。图片来源: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9/06/08/technology/youtube-radical.html
《这次换你做议长》
2019年,随着英国下议院议长约翰·博考因频繁喊出“Order!”而在网络上走红,英国媒体《泰晤士报》设计者互动新闻产品《这次换你做议长》,用户可体验下议院议长的日常工作,并且判断在议会中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什么时候需要维持会议秩序等。
《这次换你做议长》新闻页面截图,图片来源:https://www.thetimes.co.uk/article/could-you-be-speaker-house-of-commons-bercow-xck6lxv98
《幸福照相馆》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年春节,央视财经频道基于腾讯天天P图首创的“多人脸融合”技术,以“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推出了《幸福照相馆》H5多媒体融合创意互动项目,上传家人的单人照片,就可一键生成不同年代的全家福,见证40年中国家庭生活的巨大变迁。该作品获得了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新媒体创意互动一等奖。
《幸福照相馆》新闻页面截图,图片来源:https://tu.qq.com/websites/2018family/index.html?share=yscj&from=singlemessage
《复兴大道70号》
“穿越”到50年代,人们吃着“九二米”“八一面”、追求“婚姻自由”进行土地改革,60年代,人们坐煤气包公交车、分享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的喜悦…….2019年,人民日报客户端联合快手推出了《复兴大道70号》,用户可手动“观览”70年发展路,并且在恢复高考等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场景里“打卡”留影。此外,产品还通过声效、动画、AI换脸等多项互动,让用户更好地体验新闻产品,实现全维度、沉浸式的体验。
《复兴大道70号》新闻页面截图,图片来源:https://c.h5in.net/fxdd70/
与国外互动新闻案例相比,国内互动新闻在表现形式、故事内容比较单一。比较全球新闻业的现状,国内对新语境下新闻业的创新依然更多地关注内容层面,对于表现形式层面的探索仍显不足。“好看”“好用”的互动新闻产品代表案例仍显不足。
此外,与国外新闻编辑室日渐多元的成员组成相比,国内新闻编辑室在互动新闻人才方面的掣肘更大。互动新闻作为一种兼具多种表现形式、依赖数据处理和视觉化呈现、重产品设计的新实践,对新闻从业者的技术能力、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未来:技术与伦理依旧交锋
对于互动新闻的未来,有两种观点。一种鼓励人们大胆从互动新闻中创造出作品独特的价值,另一种则强调应该关注“互动”该如何被应用于叙事中。
在专家看来,这两种思考路径并不新奇,20世纪90年代,当学术界讨论游戏的发展时,也曾遵循着相似的思路。一种从叙事学的范式出发,认为游戏也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并且试图将游戏与电影、小说等叙事媒体等相提并论。另一种则认为游戏的独特性在于规则的设计,用传统的叙事理论来判断游戏的发展是错误的。
用艺术的眼光看待新闻是有益的。优秀的、充满雄心的新闻作品通常是历史的见证,这些作品的目标不仅仅是提供信息,还解释世界、为读者提供深刻的体验,这与艺术作品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与艺术品相比,新闻作品有一个最基本的不同——提供基于事实的信息。
但是将新闻视为艺术的主要好处是,我们可以借鉴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史来思考数字化对行业的颠覆影响。
1972年,照相机的日益普及让约翰·伯格意识到,复制品破坏了艺术的光环,但是也创造了一种新的定义我们经验的图像语言。同样地,在数字时代前,印刷媒体也带有一种光环。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内容和社交媒体在破坏着这种光环。新闻的价值不再仅仅体现在独家或者首发上,还有复制和分享。这种新技术下的机遇和挑战,正是媒体所广泛面临的新境遇。
此外,即便互动新闻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审美和叙事,但它也需要时刻警惕成为自己的奴隶。喜欢或者广泛讨论一则互动新闻,并不完全表示这则作品的全部含义被理解、接纳了。互动新闻的沉浸式感知,通过拟态化“置身”现场、“亲历”事件,真的是“去中介化”吗?如何让用户体会、感受到拟态化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异?新闻记者需要遵循怎样的新伦理?这些都是互动新闻等新形态新闻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在多样、富于变化的实践活动中,互动新闻的概念仍然在不停地变迁和调整。也许探究其未来发展的方式比我们想象的简单:它将通过实践而非理论来完成。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1.尼基·厄舍.互动新闻:黑客、数据与代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2.何天平.“交互即信息”:互联网新闻产品交互设计基本理念与创新路径[J].中国出版,2019(20):31-35.
3.陈昌凤,胡曙光.让用户自主讲故事的互动新闻——从尼基·厄舍《互动新闻:黑客、数据与代码》一书谈起[J].新闻记者,2018(10):37-42.
4.李喆.交互式数据新闻的概念内涵及基本特征[J].中国报业,2018(18):22-23.
5.https://www.poynter.org/newsletters/2014/explore-the-makings-of-interactive-journalism/
6.https://www.storybench.org/history-can-tell-us-future-interactive-journalism/
7.https://www.thetimes.co.uk/article/could-you-be-speaker-house-of-commons-bercow-xck6lxv98
8.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9/06/08/technology/youtube-radical.html
9.https://www.sbs.com.au/nitv/feature/missing-abduction-wendy-pfei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