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本期推送无音频!
“到了文津街了,故宫的后门,对着景山的前门,是一条皇宫的街,总是静静的,没有车马喧哗,引发起的是思古之幽情。”
——林海音
文津街,东起北长街,西至府右街,全长771米。元代属宫苑之地。清代称西安门大街东段。1911年后改称西安门内大街。1931年,因国立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分馆)将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内保存的《四库全书》移藏进馆,故此街改称文津街。
紫禁城文渊阁△
圆明园文源阁(存疑)△
沈阳故宫文溯阁△
避暑山庄文津阁△
此外还有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并称“四库七阁”。
扬州文汇阁△
镇江文宗阁△
杭州文澜阁△
文津街靠挨着紫禁城,恰在西北角,能把紫禁城建筑的辉煌尽收眼底,有得天独厚的便利。
抬头望去,景山的山、琼岛上的白塔,还有团城上的白皮松,都是无比美丽的景致。
从文津街看故宫角楼
民国时期的文津街
1908年
1914年
1915年
1921年
1928年
1930年
1934年
1936年
1948年
国家图书馆分馆
文津街西端的文津街7号现为国家图书馆分馆(古籍馆)。此地元代为道观“兴圣宫”,明代为皇家道观“玉熙宫”,清代为皇家的“御马圈”。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主楼文津楼
今昔对比
国家图书馆原名北京图书馆,前身是清代的京师图书馆。馆址最初设在广化寺内,民国时期确立了国家图书馆的地位,后改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到了民国二十年(1931年),文津街馆舍才建成。新中国成立后,国立北平图书馆更名为北京图书馆。1999年建馆90年之际,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原文津街北京图书馆分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分馆。
金鳌玉蝀桥与牌楼
文津街东段有一座金鳌玉蝀桥,又称北海大桥。
桥始建于明,原名金海桥、御河桥,横跨北海中海之间的水面。为石砌七孔拱券式,中心孔券面有浮雕兽头。桥两侧原是汉白玉石栏,方望柱有莲瓣方柱头,栏板为镂空型,上有束竹式寻杖和云拱,下部内外板心有海棠池雕线。
北海大桥
中桥洞有石刻,南向石额刻:银潢作峤,左右联曰:玉宇琼楼天上下,方壶圆峤水中央;北向石额刻:紫海回澜,左右联曰:绣觳纹开环月环,锦澜漪皱焕霞标。据说所刻文字为皇帝御书。
在北海大桥东西两端,原有明代所建牌坊各一,西名金鳌,东名玉蝀。20世纪50年代扩展桥面,两座牌楼被拆除。
大高玄殿
大高殿也称大高玄殿,是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明清皇家道观。大高玄殿是明清规格最高的皇家道教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是嘉靖皇帝专门做醮供(可理解为“祭祀”的意思)的地方。大高玄殿东西宽57米,南北长264米,占地面积大约1.5万平方米。据史书记载,神殿建成之后,百官斋戒、行香、禁刑屠十日。大高玄殿作为“每岁大旱,则建醮祈雨,遣官礼拜”之所,平民不得出入。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据清宫档案记载,法军占领大高玄殿十个多月,大高玄殿的建筑和陈设文物遭严重破坏及掠夺,大批雕像、法器、经卷被法军抢走。辛亥革命后清廷将大高殿收回,1924年,清朝逊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大高玄殿被移交给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1925年,交由新成立的故宫博物院管理,1950年被有关单位借用,直到2010年才归还故宫。
大高殿前原有牌楼三座,形成牌楼院,牌楼是四柱九楼不出头式样,楠木立柱粗大,没有戗柱,所以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大高殿的牌楼——无依无靠”。牌楼的匾额也很可观,南牌楼南面匾额为“乾元资始”,北面为“大德曰生”。西牌楼东面匾额为“太极仙林”,西面匾额为“弘佑天民”,因避讳乾隆名字,“弘”少一点,庚子年重修后这一点又恢复了。东牌楼西面匾额为“先天明境”,东为“孔绥皇祚”,东西牌楼匾额相传为严嵩所题。牌楼东西侧靠南还立有“王以下官民人等至此下车马”的下马碑,典型的清代用语。明代的原刻则是“宫眷人等至此俱下车马”,也说明在那时此处是只有宫里人才能来往的禁地。
大高玄殿,又称大高殿,位于文津街21—23号,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是明清两代皇家道观,供奉玉皇,在此祈晴、雨、雪并举办道场。
大高玄殿
嘉靖帝时,笃信道教,因“民艰财乏,灾变屡侵”而建此殿,以“为民求福”,后多次重修。门前迎面及左右各有牌楼一座,并有类似紫禁城角楼的建筑左右各一座,明称炅真阁、灵轩,清称习礼亭,均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拆除。
大高玄殿外牌楼老照片
明代文秉的《先拨志始》中记载:万历宠妃郑氏,为谋立己子朱常洵为太子,乞万历帝于大高玄殿焚香立誓,并御书立常洵为太子的誓词封藏在玉匣中,交郑贵妃保存。
待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万历帝正式册立皇长子为太子后,命人至郑贵妃处寻玉匣,发现匣上封缄完好,启开看视,“内所书已蚀尽,只存四腔素纸而已”,万历皇帝对此“悚然异之”,以后不再至大高玄殿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为保护文物古迹,曾经批示拆除中南海的一段围墙,为城市建设让路,由此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当时团城与南面的中南海之间马路太窄,公路扩建到这一带就无法进行。有人建议把团城拆掉,开阔道路交通,扩大公园面积 ;另有人坚持要保留团城,认为其极具艺术价值与古文化风格,保留它就保留了中华建筑文化的基因。双方争论毫无结果,只有报到国务院,让周恩来总理拍板。
周总理看到报告后,对此非常重视,他没有偏听一方急着拍板,而是在一个炎热的下午,亲自来到团城一带进行实地观测,不时与陪同他来的职能部门负责人交换意见,又向文物工作者询问相关情况。经过全面了解和慎重思考,他决定保留团城,拆中南海的墙,让南面的中南海院墙后移,给马路向南扩展留出空间,解决道路拓宽的问题。
正是这条让中南海“让道”腾出来的马路,就成了今天文津街。
参考资料来源:
《北京志·文物志》
《北京最美的街(名家话北京)》
《揭开北京大高玄殿的宫闱秘事》
徐徐道来话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京范儿 等
FM1039:周一至周日
早6:00-6:30
徐徐道来话北京
扫描关注 线下活动早知道
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
本节目图文音频所有权利归属于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