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你认同吗?

厚积薄发,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一个概念。它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就是说,一个人如果积累不厚,就急于产出,必然后继乏力,很难坚持长久。这显然是经无数人实践验证并被总结提炼出来的人生智慧。庄子《逍遥游》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短短数语便道破厚积薄发的道理。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众生喧嚣的时代,能够坚持厚积薄发的人显然只是少数。人们做什么都想速成,做生意希望一本万利,做艺人希望一夜爆红,做官员希望一步高升,就连做学问也有人希望一跃而成为专家……可惜,这样的梦多半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是无法实现质的飞跃的。

对于写作这而言,厚积薄发显然更是不二真理。如果头脑空空,你的笔下怎么可能妙笔生花?如果没有足够的生活体验和素材积累,就算能写得出文学作品,也必然是经不起推敲的。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不仅适用于评价文学作品的优劣,更适用于评价作家创作的投入与产出比例。“厚积”乃“薄发”的必要准备,更是写作的先决条件。

但是,“厚积薄发”有没有一个度的考量呢?积累果真越多越好吗?如果10:1属于厚积薄发,那么10:5算不算厚积薄发呢?如果一味厚积下去,效率又如何保证呢?虽然人很难“薄积”而“厚发”,但以较少的“积”完成较多的“发”,或者努力做到边“积”边“发”,可不可取呢?

村上春树每天像跑步一样坚持写作,几十年如一日,他成了举世闻名的高产作家。我有时在想,这位日本大叔的积累到底有多“厚”,才实现了每年都有力作问世呀?记得村上春树在书里提到过他的写作方法,每天必须写够4000字,写完丢进抽屉里看也不看,直到达到足够的存量,再沉淀一段时间后,他再修改。而他的多数作品都是这样写成的。如此说来,村上春树创作初稿的过程,既是“发”,又何尝不是“积”呢?他或许算是正是边积边发的典范了吧。

所以,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厚积薄发”是值得反思的。或许一味强调“厚积”,反倒不如重视“边积边发”。也就是每天坚持写作,让自己在丰富的写作实践中积累更多的经验,进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忽然想起了我大学写作课上老师讲的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今天看来,这真是一句鼓舞人的写作金句呢。

所以,我以为,与其厚积薄发,不如“边积边发”。带着这样的目的,我又开始了上的写作征程。希望我可以做到日更,越写越多,也越写越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厚积薄发”,你认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