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 存储器层次结构全景:数据存储的大金字塔长什么样?

35 | 存储器层次结构全景:数据存储的大金字塔长什么样?

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到计算机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存储器。

如果你自己组装过 PC 机,你肯定知道,想要 CPU,我们只要买一个就好了,但是存储器,却有不同的设备要买。比方说,我们要买内存,还要买硬盘。买硬盘的时候,不少人会买一块 SSD 硬盘作为系统盘,还会买上一块大容量的 HDD 机械硬盘作为数据盘。内存和硬盘都是我们的存储设备。而且,像硬盘这样的持久化存储设备,同时也是一个 I/O 设备。

在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服务端的请求响应时间长,吞吐率不够的情况。在分析对应问题的时候,相信你没少听过类似 “主要瓶颈不在 CPU,而在 I/O” 的论断。可见,存储在计算机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那接下来这一整个章节,我会为你梳理和讲解整个存储器系统。

这一讲,我们先从存储器的层次结构说起,让你对各种存储器设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理解存储器的层次结构

在有计算机之前,我们通常把信息和数据存储在书、文件这样的物理介质里面。有了计算机之后,我们通常把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的存储器里面。而存储器系统是一个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和设备,一层一层组合起来的系统。下面,我们把计算机的存储器层次结构和我们日常生活里处理信息、阅读书籍做个对照,好让你更容易理解、记忆存储器的层次结构。

我们常常把 CPU 比喻成计算机的 “大脑”。我们思考的东西,就好比 CPU 中的寄存器(Register)。寄存器与其说是存储器,其实它更像是 CPU 本身的一部分,只能存放极其有限的信息,但是速度非常快,和 CPU 同步。

而我们大脑中的记忆,就好比 CPU Cache(CPU 高速缓存,我们常常简称为 “缓存”)。CPU Cache 用的是一种叫作 SRAM(Static Random-Access Memory,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芯片。

SRAM

SRAM 之所以被称为 “静态” 存储器,是因为只要处在通电状态,里面的数据就可以保持存在。而一旦断电,里面的数据就会丢失了。在 SRAM 里面,一个比特的数据,需要 6~8 个晶体管。所以 SRAM 的存储密度不高。同样的物理空间下,能够存储的数据有限。不过,因为 SRAM 的电路简单,所以访问速度非常快。

35 | 存储器层次结构全景:数据存储的大金字塔长什么样?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SRAM_Cell_(6_Transistors)

6 个晶体管组成 SRAM 的一个比特

在 CPU 里,通常会有 L1、L2、L3 这样三层高速缓存。每个 CPU 核心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 L1 高速缓存,通常分成指令缓存数据缓存,分开存放 CPU 使用的指令和数据。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我们在第 22 讲讲过的哈佛架构,这里的指令缓存和数据缓存,其实就是来自于哈佛架构。L1 的 Cache 往往就嵌在 CPU 核心的内部。

L2 的 Cache 同样是每个 CPU 核心都有的,不过它往往不在 CPU 核心的内部。所以,L2 Cache 的访问速度会比 L1 稍微慢一些。而 L3 Cache,则通常是多个 CPU 核心共用的,尺寸会更大一些,访问速度自然也就更慢一些。

你可以把 CPU 中的 L1 Cache 理解为我们的短期记忆,把 L2/L3 Cache 理解成长期记忆,把内存当成我们拥有的书架或者书桌。 当我们自己记忆中没有资料的时候,可以从书桌或者书架上拿书来翻阅。这个过程中就相当于,数据从内存中加载到 CPU 的寄存器和 Cache 中,然后通过 “大脑”,也就是 CPU,进行处理和运算。

DRAM

内存用的芯片和 Cache 有所不同,它用的是一种叫作 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芯片,比起 SRAM 来说,它的密度更高,有更大的容量,而且它也比 SRAM 芯片便宜不少。

DRAM 被称为 “动态” 存储器,是因为 DRAM 需要靠不断地 “刷新”,才能保持数据被存储起来。DRAM 的一个比特,只需要一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就能存储。所以,DRAM 在同样的物理空间下,能够存储的数据也就更多,也就是存储的 “密度” 更大。但是,因为数据是存储在电容里的,电容会不断漏电,所以需要定时刷新充电,才能保持数据不丢失。DRAM 的数据访问电路和刷新电路都比 SRAM 更复杂,所以访问延时也就更长。

35 | 存储器层次结构全景:数据存储的大金字塔长什么样?_第2张图片

存储器的层级结构

整个存储器的层次结构,其实都类似于 SRAM 和 DRAM 在性能和价格上的差异。SRAM 更贵,速度更快。DRAM 更便宜,容量更大。SRAM 好像我们的大脑中的记忆,而 DRAM 就好像属于我们自己的书桌。

大脑(CPU)中的记忆(L1 Cache),不仅受成本层面的限制,更受物理层面的限制。这就好比 L1 Cache 不仅昂贵,其访问速度和它到 CPU 的物理距离有关。芯片造得越大,总有部分离 CPU 的距离会变远。电信号的传输速度又受物理原理的限制,没法超过光速。所以想要快,并不是靠多花钱就能解决的。

我们自己的书房和书桌(也就是内存)空间一般是有限的,没有办法放下所有书(也就是数据)。如果想要扩大空间的话,就相当于要多买几平方米的房子,成本就会很高。于是,想要放下更多的书,我们就要寻找更加廉价的解决方案。

没错,我们想到了公共图书馆。对于内存来说,SSD(Solid-state drive 或 Solid-state disk,固态硬盘)、HDD(Hard Disk Drive,硬盘)这些被称为硬盘的外部存储设备,就是公共图书馆。于是,我们就可以去家附近的图书馆借书了。图书馆有更多的空间(存储空间)和更多的书(数据)。

你应该也在自己的个人电脑上用过 SSD 硬盘。过去几年,SSD 这种基于 NAND 芯片的高速硬盘,价格已经大幅度下降。

而 HDD 硬盘则是一种完全符合 “磁盘” 这个名字的传统硬件。“磁盘” 的硬件结构,决定了它的访问速度受限于它的物理结构,是最慢的。

这些我们后面都会详细说,你可以对照下面这幅图了解一下,对存储器层次之间的作用和关联有个大致印象就可以了。

35 | 存储器层次结构全景:数据存储的大金字塔长什么样?_第3张图片

存储器的层次关系图

从 Cache、内存,到 SSD 和 HDD 硬盘,一台现代计算机中,就用上了所有这些存储器设备。其中,容量越小的设备速度越快,而且,CPU 并不是直接和每一种存储器设备打交道,而是每一种存储器设备,只和它相邻的存储设备打交道。比如,CPU Cache 是从内存里加载而来的,或者需要写回内存,并不会直接写回数据到硬盘,也不会直接从硬盘加载数据到 CPU Cache 中,而是先加载到内存,再从内存加载到 Cache 中。

这样,各个存储器只和相邻的一层存储器打交道,并且随着一层层向下,存储器的容量逐层增大,访问速度逐层变慢,而单位存储成本也逐层下降,也就构成了我们日常所说的存储器层次结构。

使用存储器的时候,该如何权衡价格和性能?

存储器在不同层级之间的性能差异和价格差异,都至少在一个数量级以上。L1 Cache 的访问延时是 1 纳秒(ns),而内存就已经是 100 纳秒了。在价格上,这两者也差出了 400 倍。

我这里放了一张各种存储器成本的对比表格,你可以看看。你也可以在点击这个链接,通过拖拉,查看 1990~2020 年随着硬件设备的进展,访问延时的变化。

35 | 存储器层次结构全景:数据存储的大金字塔长什么样?_第4张图片

因为这个价格和性能的差异,你会看到,我们实际在进行电脑硬件配置的时候,会去组合配置各种存储设备。

我们可以找一台现在主流的笔记本电脑来看看,比如,一款入门级的惠普战 66 的笔记本电脑。今天在京东上的价格是 4999 人民币。它的配置是下面这样的。

  1. Intle i5-8265U 的 CPU(这是一块 4 核的 CPU)
  • 这块 CPU 每个核有 32KB,一共 128KB 的 L1 指令 Cache。
  • 同样,每个核还有 32KB,一共 128KB 的 L1 数据 Cache,指令 Cache 和数据 Cache 都是采用 8 路组相连的放置策略。
  • 每个核有 256KB,一共 1MB 的 L2 Cache。L2 Cache 是用 4 路组相连的放置策略。
  • 最后还有一块多个核心共用的 12MB 的 L3 Cache,采用的是 12 路组相连的放置策略。
  1. 8GB 的内存
  2. 一块 128G 的 SSD 硬盘
  3. 一块 1T 的 HDD 硬盘

你可以看到,在一台实际的计算机里面,越是速度快的设备,容量就越小。这里一共十多兆的 Cache,成本只是几十美元。而 8GB 的内存、128G 的 SSD 以及 1T 的 HDD,大概零售价格加在一起,也就和我们的高速缓存的价格差不多。

总结延伸

这节的内容不知道你掌握了多少呢?为了帮助你记忆,我这里再带你复习一下本节的重点。

我们常常把 CPU 比喻成高速运转的大脑,那么和大脑同步的寄存器(Register),就存放着我们当下正在思考和处理的数据。而 L1-L3 的 CPU Cache,好比存放在我们大脑中的短期到长期的记忆。我们需要小小花费一点时间,就能调取并进行处理。

我们自己的书桌书架就好比计算机的内存,能放下更多的书也就是数据,但是找起来和看起来就要慢上不少。而图书馆更像硬盘这个外存,能够放下更多的数据,找起来也更费时间。从寄存器、CPU Cache,到内存、硬盘,这样一层层下来的存储器,速度越来越慢,空间越来越大,价格也越来越便宜。

这三个 “越来越” 的特性,使得我们在组装计算机的时候,要组合使用各种存储设备。越是快且贵的设备,实际在一台计算机里面的存储空间往往就越小。而越是慢且便宜的设备,在实际组装的计算机里面的存储空间就会越大。

在后面的关于存储器的内容里,我会带着你进一步深入了解,各个层次的存储器是如何运作的,在不同类型的应用和性能要求下,是否可以靠人工添加一层缓存层来解决问题,以及在程序开发层面,如何利用好不同层次的存储器设备的访问原理和特性。

补充阅读

如果你学有余力,关于不同存储器的访问延时数据,有两篇文章推荐给你阅读。

第一个是 Peter Novig 的 Teach Yourself Programming in Ten Years。我推荐你在了解这些数据之后读一读这篇文章。这些数字随着摩尔定律的发展在不断缩小,但是在数量级上仍然有着很强的参考价值。

第二个是 Jeff Dean 的 Build Software Systems at Google and Lessons Learned。这份 PPT 中不仅总结了这些数字,还有大量的硬件故障、高可用和系统架构的血泪经验。尽管这是一份 10 年前的 PPT,但也非常值得阅读。

课后思考

最后,给你留一道思考题。在上世纪 80~90 年代,3.5 寸的磁盘大行其道。它的存储空间只有 1.44MB,比起当时 40MB 的硬盘,它却被大家认为是 “海量” 存储的主要选择。你猜一猜这是为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