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业余时间无所事事,甚至喝酒打牌,你是否想过,是企业内部培训出了问题?
关于企业内部培训,你是否有过这种感觉:培训时热血沸腾,两周后涛声依旧。
问题出在哪里?
2017年8月14日到18日,我参加集团公司财务培训班。为期三天半,包括税务、会计、集团财务重点工作宣讲、债转股实务、股权评估、PDP性格测评与运用、互联网+对会计工作发展的影响等多项课程,师资来源包括集团部门领导、专业培训师、中介机构资深专业人员,还有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谢志华,上海会计学院院长李扣庆等。
理论与实务相呼应,现状与未来相结合,对于财务人员具有实际意义。根据集团财务部领导介绍,课程的设计,时间的安排,培训的组织都是耗费了大量心血的,且每位学员培训费用近万元。
应该说,课程内容还是相当实用,特别是理论方面的课程,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我以前的一些固有观念。由此我想到这么多年来,我参加过大大小小多次培训,每次培训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思想的碰撞,但到现在,能让我记忆深刻的培训真的不多,即使是记忆深刻的培训,其授课内容我现在能讲出来,能运用上的知识,可能又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
换句话说,就是培训组织得不错,但效果不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此类问题提出来的人很多,此类问题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问题出在哪呢?在此,我以本次培训的体会,将如何提高培训效果思考与大家分享。
培训模式有问题吗?
有。
我参加的本次培训,采用的模式是主管部门设计课程,培训部门组织培训,大家放下手头工作,从全国各地聚集一起,坐在课堂里听老师讲课,培训结束四散离去。与老师的互动很少,同学间的互动基本没有,没有作业,没有复盘,课后只有一个对老师的评估。在以前,还会安排一次学习参(lu)观(you),近几年这项活动也取消了。这种培训模式,据我估计,蒋介石当时在衡山组织的“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就是这种培训模式,近80年了,模式依然没变,变化的只有培训内容。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一,是将培训当成企业的常规工作,培训部门组织培训主要目的是为了年终工作总结能言之有物;
原因二,此种培训模式组织起来最简单,套路最熟悉,也最不容易引来争议,可以说是最稳妥,最安全的培训模式;
原因三,该培训模式组织方、培训老师、培训学员三个方面都很轻松,大家没有压力,偶尔逃课问题也不大,回去以后,该干嘛干嘛,该怎么干怎么干,没人在乎你是否有所收获。
这种培训模式,在过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已不适合现代社会了。首先是现在处于知识爆炸年代,一年组织一两次培训,已不能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其次,学员们平时处于工作状态,短时期内从工作状态转换到集中学习状态,频道的转换其实是需要过程的,此类短期培训,往往是才将状态转换过来,培训却又结束了。
老师授课有问题吗?
有。
我个人感觉授课方式存在问题。我参加的大多数培训,包括本次培训,除拓展训练外,基本上都是学校模式,老师在上面讲,学员在下面听,没有互动或互动很少,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而且基本没有作业,没有刻意训练。
要知道人的大脑接受的内容是有选择性的,只有“简单、意外、具体”的内容才会印象深刻,在课堂上大量灌输概念性知识,大部分人会在一周内忘得一干二净。
课程内容有问题吗?
有。
员工的知识更新,关键在于其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与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与持续性,培训内容亦应与此相对应。
但据我观察,本次培训的老师平均年龄至少在50岁以上,虽然老师们自己也很注重跟上社会发展,但要求其讲授的知识,往往是根据其过去的专业领域。课程内容偏重点也在于已有知识的传播,而不是侧重于学员观念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
实际上,有关概念性的知识,在当今时代,基本上在网络上都可以找到,关键是教授学员获得足够的元认知,从而能够对工作、学习持有正确态度,进而保持终生学习状态。
学员自身有问题吗?
有。
一是相当部分学员把培训当成一次普通的出差,大家可能有过类似经历,就是工作忙的时候,往往会请求领导让其他人去,领导有时也会因为工作原因,不派人参加。也就是说,大家似乎都把培训当成可有可无的事情,最多是当成锦上添花的事情。
二是基本上所有学员都不会在课后进行课程复盘,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因此,大部分人学后即忘,谈不上对工作有很大帮助,更谈不上对个人成长有多大的帮助,特别是具体的工作务实培训,还是要在工作中不断地自己摸索。
举个例子,本次培训税务课上提到税务组织变化,税收征管形式变化,税务稽查方式改变,税企关系在现阶段矛盾激化等,都是在宏观方面进行阐述,其实揭示了现阶段税务机关面临的困境以及税务人员可能会有的诉求。但要运用在现实工作中,还需要学员们根据老师教授的内容,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复盘,进而形成自己的认知,才可能灵活运用。
三是学员们由于互动较少,很难就学习的内容进行讨论,形成共识。所以也很难在全集团形成一股推动新知识实施,改进现有工作方式工作内容的力量。一定程度上也就造成了按部就班地按老习惯,老方法推进工作。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企业与员工共同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开设网上课程,开启新的培训模式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各种鼓励人们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APP,如得到、喜马拉雅、值乎、知乎live 、微信小密圈等,据统计,知识付费用户在2016年达到3亿人,交易额610亿元,由此可见每个人还是渴望学习提高。
企业可以内部开发培训APP,通过外购、录制视频等方式,由员工自由选择课程,还可以通过网络打卡,课后留言评比等方式,激励员工主动持续学习。企业还可以采取与知识付费相关APP合作方式,由企业提出要求,APP公司提供经企业认可的培训内容。
此培训模式成本较低,覆盖面广,充分利用员工碎片时间,保证员工每天处于知识更新状态,促使员工终生学习。同时也可以让员工在网上充分留言讨论,甚至按学习兴趣自由结成学习小组,加强集团员工横向联系,有利于提高企业凝聚力,向心力。
二、不定期邀请受欢迎老师,举办线下大课,尝试新的授课方式
由于老师们都在APP上进行授课,员工们对其相当熟悉,平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线下大课的互动部分得到解决。
重要的是,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甚至在员工中形成在学习上你追我赶的局面,将重塑企业精神面貌,进一步激发员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激情,一定程度上杜绝企业员工在业余时间赌博、相互宴请等不良行为。
三、增加有助于员工观念转变、理念更新、概念清晰的课程侧重能力提升的新内容
工作要做好,依靠“两目三念”的正确。目的、目标主要靠企业内部政策宣讲,这个也可以在APP中得到强化;观念转变、理念更新、概念清晰,更主要的是依靠平时积累,通过全国知名大师、培训师的“洗脑”,洗脑在这里是褒义词,试想一个人每天要洗脸、基本上每天要洗澡,脑袋作为一个人的总指挥,却没有定期清洗的观念呢,这种观念本身就要转变。
我今年在网上学习“北大经济学”、“五分钟商业课”、“学习学习再学习”等课程,我的思想观念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行为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认为这种变化是好的。
比如,写这篇文章,就来自我对本次培训的思考,而在之前,参加过诸多培训,首先是不一定会对培训本身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其次,即使思考,也是仅仅思考而已,不会想到写篇文章,与大家分享。
学习、思考、选择、行动,四步打造超级执行力的新员工
作为员工本身,需要从“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转变。
新时代的员工,由于互联网络普及、社会发展飞速、择业机会众多,员工与企业的关系逐渐由传统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向新型联盟关系发展。Google、Facebook公司就是完全以联盟关系建立起来的新型企业组织,在国内,海尔公司2014年就提出“每个员工都是创业者”,打造扁平化企业组织的口号,其实也是在以联盟关系建立新型组织。
我们必须成为自己的“CEO”,经营自己,主要经营就是终生学习,象企业保持资本利润率一样,保持自己的成长率。“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而后思考,才能正确运用学习的知识,目标清晰而不迷茫;思考而后选择,明确目标后,根据目标,选择相应的路径方法,简单直接而不会手足无措;选择而后行动,路径方法简单有效,立马开始行动,唯行动才能解决问题;行动而后学习,在行动中部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带着问题再次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四步循环往复,我们就能把自己打造成超级执行力的新员工。
在当前培训模式下,培训学员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加强培训效果。
具体到每一次培训,应该做以下几件事情:
首先是对老师讲课内容进行高度概括,也就是用自己的话,复述老师讲课内容,以此复习培训课程。
第二步,将所学每一课程的精髓或者对你有所触动之处,用一句话表述,做到“简单”,便于记忆。比如我这次培训的《会计报表的缺陷与重构》,其内容一是会计报表缺陷,主要是记录历史,不能反映未来价值;二是会计报表重构,必须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使得其各科目能综合反映企业未来价值,即可达到重构目的,因为资产负债表是万表之源。所以我将这堂课用一句话,“资产负债表是可反映未来的万表之源。”
第三步,将课程与你现在的工作实际相结合,思考如何能够将课程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是否马上就能运用?如不能应用,原因在哪?是课程知识不适用,还是条件不允许?如果是条件不允许,我们能否创造条件?等等一系列问题,以此深化学习效果。该效果最后亦将体现在大家一致推动集团财务工作的发展上在。
以上是我对企业内部培训的一点思考,欢迎批评指正。
敬请关注,一个老会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