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让我们丢掉善良

初二的时候被组织去河北某学校交流,美其名曰交流学习体验生活,其实就是放了一个大假期。我们闲散随意,逃课打牌撕逼,简直是把我长久积压的坏性格展露无疑。

那时心智未启,黑白是非摸不清楚,常常吐槽当地恶劣的学习环境。

去的时候是交了费的,300块,不贵。老师还挺神秘地嘱咐我们说这是给人家生活上的帮助。

操场是一片黄土地,光秃秃地黄土,中间有一根旗杆孤零零地立着,风一刮来就开始左右摇摆,哗啦啦地响。我们在升旗仪式上被这根旗杆弄得前仰后合。

谁见过自带BGM的旗杆啊。

据说那所学校翻新了一个宿舍和食堂,是我的初中资助的,我们住的宿舍,是新盖的那间。

我和我好朋友被分配到的小伙伴,也是一对好朋友,见面大家都挺羞涩的,所谓交流都是问些套话空话,我问她们平常最喜欢干什么,小伙伴羞涩一笑,说:“我最喜欢玩电脑上QQ。”

当场我可没说什么,可后来我跟小伙伴吐槽:“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把上QQ当最大的乐趣呢。”

我去小伙伴家,小伙伴家里做了粥和馒头。小米粥里面泡着馒头。阿姨问要我吃么,我摆摆手说我吃过了。我是真的吃过了。

这是我在无意识中记住的比较清楚的场景。作为一个适应力很强的人,我并未觉得这些事让我有不适而后记忆深刻,而只是单纯的记住了它。

因为我当时觉得这些场景有那么些不同。

直到今天,我看到了一篇文章,余华写的。

叫我们生活在巨大的社会差距里。

我才明白这些记忆如此深刻的原因,是我在无意识间,体会到了真实的贫富差距。

我的故事没有讲完,因为我看到的余华写:

巨大的社会差距必然带来过激的群体性事件和个体行为。……当“差距”一词从狭义走向广义,从空洞变成真实之后,也表达了今日中国社会问题的广泛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这让我想起了两件事。两件不愉快的事。

第一件是在宿舍,我早晨起床和朋友吵闹。宿舍里的大部分人都已起床,间或有小声交流。

或许我和朋友说话声音太大了,突然有一个姑娘用方言大声吼了一句。我当时大写一个懵。

后来有其他小伙伴告诉我,那个姑娘说的大意是大早上还让不让别人睡觉了。

那个小伙伴善良地宽慰我说:别理她,她人就那样。

第二件事发生在我另一个好朋友身上。其实当地的学生也是可以来北京的,费用比我们的低,只用一百块。好朋友的结伴学生家境比较困难,但她格外想去北京,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偷了我的好朋友一百块。

我们很生气,觉得当地学生怎么那么没素质,为了要去趟北京就偷别人的钱,我们把钱抢了回来,让那个姑娘道了歉,趾高气扬地甩脸走人。

从道义来看,我们做的并没错,只是年少轻狂一些,做事带着任性,这是十三四岁的特征,抛开这些,我们似乎就是这两起事件的受害者。

于是后来我在传述这两件事时,带着被害的口吻,甚至会归结为这是乡村居民对城市居民的排斥,我发现我错了。其实最终的受害者是他们,不是我们。

我们为当地的孩子展现的是什么,是我们逃课,不学习,却能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而他们努力学习,却走不出大山。

归根结底是一个公平问题。这个问题会让人的心理极度不平衡,于是一经触发则会造成巨大的冲突。

他们心理的扭曲,就是贫富的扭曲。

对于第二个故事,我怀着愧疚的心情写下。

我承认,我后悔了。

大城市的吸引力对于她们不言而喻。而只用100块就能去一趟北京,对于大多数乡村的孩子来讲就是一个美好的梦啊。当这样一个诱惑摆在你的面前,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怎么可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呢。

而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讲扼杀了她的梦想。

虽然罪魁祸首并不是我们,而是社会差距使发达的城市距离他们那么遥远,于是具有无比的吸引力,使得人们挤破头也要往里闯。大家面目全非,头破血流。

这个问题其实是这个经济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

在今天这个时代里,我们看待问题大多喜欢将其道德化,比如最初我会认为发生这些事是因为当地人素质低下,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比如买票插队,我们只会想到公民素质低,却没想到是根本原因是队伍太长,供给量太少,而需求量太多。

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彻底所带来的漏洞。当一个人连自己最基本的需求否无法被公平地满足的时候,你怎么让他展现出他人性中的善良呢。

如今,在我们高呼道德至上,解决问题只会用道德教育解决时,别忘记了很多时候是物质财富的极大缺乏,让人深陷泥潭而丢掉善良。

于是我只是感到后悔。可是如果让我再回到最初,我却没有更好的解决措施来使结局两全其美。

我既不想轻易打破她们的梦想,也不会因为同情失去十三岁的嫉恶如仇。

这些坏的结果,为何要由我们,过早地承担。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谁让我们丢掉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