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是好日

日日是好日_第1张图片

在森下典子的《日日是好日》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沏茶时,重的东西要轻轻放下,轻的东西要重重放下。我们往往因为用力过度而造成自己与他人的负担,所有“举重若轻”才是用心而不过度用力的智慧表现。”“举重若轻的去用心”真是一句值得反复咀嚼的话。“放下”总在嘴边念叨,实际上却有名无实,关键的原因在于“放下”的方法并非知道就能了解,了解了也未必能做得到。需要耐心的克服种种困难,这其中包括身体的因素,环境的因素,等其他不可抗因素。总而言之,没那么简单。

不知不觉中发现了自己长期以来一直被思虑所困,这种困扰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不值一提。大部分身边的人都将其看作一种“生活必不可少的压力”,仔细想想真的是这样吗?难道我们的生活中就必须有了压力才有动力,才能进步发展吗?还是说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并不懂得如何才能生活的更好,也不知道“思虑”非常“耗电”,我们本来期待着精神气爽的迎接一天的挑战,结果因为各种思虑的困扰,导致精力耗尽,不仅需要承担的事情没有任何进展,毫无疑问的拖了明天的后腿。有时还会让自己的精力体力都处于负能量,随后各种情绪问题、亚健康等等吧霸道的占领了你的身体,你的意识,你的全部。

为什么我不能成为一个“心闲手忙”的人?为什么我的行动力那么差?为什么我总在计划?为什么我的思考使我非常疲惫?究竟是什么堵塞了我?长久以来深深困扰我的问题,被一位老师说的清清楚楚,虽不知接下来在自我训练及体验中能否“使命必达”,但我想,能够看清楚“它”(思虑)本来的面目,就已经是非常爽的事情。

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即头脑越简单的人 越有行动力。

为什么说最后成功的都是“傻子”,不是说他真的傻,而是为了强调成就者一定是一位耐得住寂寞,看准目标,集中精力专注在行动上。而阻挡行动力的一定是“活蹦乱跳”的小心思,就是那个总不安分,想投机取巧,取得成功的“聪明人”。

第二,为什么会产生“思虑”阻碍自己成为一个头脑简单的人,然后失去行动力呢?

原因在我们的“思虑”模式。也就是说,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卡在“放下”和“行动”两者之间,我们处于一个“既不能放下,又不能行动”的状态里。这就好比“一个组织”里没有“一个领导者”来给予明确的方向和传略的状态,所以导致“管运营”的把每件事儿都当作是大事儿,累得团团转,费力不讨好。啥都没干成,还把自己累够呛,从“未完成”走向“亏空”。

其实,“思”的状态并不是一种主动思考的状态,而是一种像放空纯净的一种空的状态。古人形容思就像镜子一样,心似明镜台,映现而不留。其实是非常节能的一种状态。肯定不是我们以为的“思”就是空心思 闷头苦想的一种状态。一定要提醒自己,当自己陷入埋头苦想的一种状态时,正是自己在“堵塞”的时候,一定要轻轻的把自己拉回来。古人所说的有所思,都是触着情境的自然流露,内在会感到清凉而自在。

因为人基于恐惧,基于一种防患于未然的心态作出了思考和行为,其实就是“虑”。准确的说就是忧虑、焦虑。人们常常说:“没有动力就没有压力”是的,就像少年派中说的“如果没有老虎,他不能活到最后。”但是我们忘记了恐惧所激发的能量的代价太大了,代价就是个人库存能量是有限的。这种时刻,人往往处于一种时刻紧张的担心状态,用“燃烧”自我的方式来应机。无论大概率事件还是小概率事件,统统都不在控制之中,时间长了就变得浑浑噩噩,面对生活浮浮泛泛。可悲的是只能体会到自己十分疲惫,却不知自己已经不自觉的进入一种常态。遇到任何事,都是先焦虑起来再说。“思虑”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思维模式,内在和外在都被极度消耗,恶性循环,越焦虑越不健康。

第三,为什么人本该有的“思”成为了“虑”呢?该怎么办呢?

老师认为是内在的主官被忽略了。就是我们人的蓝图,这一生,你想要做什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人生的核心问题被回避掉了。因为至关重要的主官罢工了,没有了指引,所以就开示担心一切,就像一个出门的人没有导航特别费劲儿。一路上提心吊胆的,各种“小杂念”翩翩起舞,碰到身体不舒服,还可能半路跟人撕个B啥的,这一路走的可怜巴巴的特费劲儿。

总结:“思”的状态应该是舒服的,畅通的,节能的模式。要清醒的去判断自己是在“思”还是在“思虑”,是否被“虑”骗走了内在与外在的能量。主要看自己是否因为思考而失去了权衡,一直处于一个防患未然的高耗能模式。近期来之所以一直行动力极差,没有效率,内在十分疲惫其实是因这个原因。要好好思考我在担心的是什么?——为什么担心?——能不能转化成什么行动?——如果能就一件一件的耐心完成,只要每一次都比上一次跨了一小步就是成功的。—— 不能,就放下。

       要在生活中慢慢摸索学习何为“举重若轻”的用心。一定要经常提醒自己,担心和焦虑除了让自己的能量堵塞,其实啥也帮不上。如果以前是不对的,现在知道了,就开始帮助自己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日是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