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班话端午一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一(七)班话端午一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一、端午节的来历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爱国壮志难酬,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一(七)班话端午一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二、端午的传统习俗

祭神、划龙舟、吃粽子、挂菖蒲,这些活动从古到今都没有改变。

一(七)班话端午一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赛龙舟  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划龙舟是屈原故里最大的群众性集会,锣声一响《招魂曲》一唱,随着"我哥回”的声声呼唤,四乡八里的人们便聚集到了西陵峡两岸,用划龙舟这种最古老最隆重的方式纪念屈原。

粽子的由来

一(七)班话端午一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到晋代,端午吃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一(七)班话端午一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可驱避毒虫。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挂艾草    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三、端午节的诗词

五月五日(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四、今天的端午节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一天假。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们也在过端午节,这是同学们在朗诵诗歌、讲故事等。

图片发自App

小小巧手包粽子,庆端午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我们一起吃粽子,那叫一个香。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处处都端阳。                     同学们以端午节为契机,坚定信念、热爱祖国 ,祝福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们 端午节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七)班话端午一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