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平
我的家乡在安徽宿州,地处淮河以北。从我出生这个村庄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有些东西却一直没怎么变。这种没变的东西在每年的春节愈发明显,那就是过年的习俗。现在想起来,竟觉得这些习俗莫名地有意思。
土灶台上蒸馒头,炸点心
过年前其实女人们是最忙的。要忙着打扫家里,也要忙着准备年货,一般年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一般人家的灶台都是砖头砌成的,一个灶台两口锅,一个大锅一个小锅。大锅就用来蒸煮东西,小锅则用于炸炒。
年前家家户户都要蒸包子,大锅上雾气氤氲,摆满了包子和馒头。蒸熟后、包子馒头起锅前还需要放鞭炮。我记得那时候外公会编柳条,我家里有很多外公编的柳条筐,称为笆斗。我家有放面粉的笆斗,也有放馒头的笆斗。
笆斗
妈妈蒸好馒头包子后总会让我去放鞭炮,然后她把馒头包子一个个拾进笆斗里。然后就有了一笆斗的包子和馒头供过年吃。
不仅仅年前需要蒸,年后也需要蒸。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蒸“灯”,就是灯状的面食。除了灯之外,还需要蒸一个“龙”。如果女主人手巧的话,还会蒸一些别的小动物。这些灯和龙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点上,放在屋子里的各个角落以及家里的各个角落。
但如果某家这年有人去世了,同样不能蒸灯。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村子里的其他人家就会提一袋自家蒸的面灯送给这户人家。
在蒸包子的同时,小锅下也燃着或,因为年前还需要准备的就是一些油炸的面食点心,我们那固定的三样点心是蚂蚱腿、丸子和麻叶。蚂蚱腿是把面擀好切开,切成大约一寸长的面条,油炸后,裹上糖浆。
麻叶
麻叶则是在擀面时把芝麻洒在面上,然后把面切成一片片薄薄的方形,油炸后就可以直接吃了。
腊月双日子送礼瞧人
我们这将走亲戚称为“瞧人”。进入腊月后,过了腊八,就要开始选个好日去各种亲戚家里瞧人。一般所谓的好日子是阴历的双日子,大约是寓意好事成双。带几袋酥糖,几瓶白酒,去亲戚家里瞧年纪大的长辈。亲戚一般会宰鱼杀鸡款待,席间还会喝点小酒。
饭后要走了,就开始了一场礼物的拉锯战。送礼的坚持把礼物留下,收礼的坚持不收全部。最后的结果就是送礼的拿回去一两件酥糖或白酒。
家乡商店售卖的酥糖
我特别小的时候,有个姑奶奶,家在离我们家十几里远的地方。对于那个年纪的我来说,十几里意味着很远。然后父亲和他的兄弟们以及堂兄弟们就会商议好一起去看我的姑奶奶。然后就由我的一个伯伯开着他家里的三轮车,带着一大家子人,去姑奶奶家。
三轮车没有遮挡,所以一般都选晴朗的天去。车上铺一些麦穰,家里大大小小的人都坐在麦穰上。一路上大人就谈论些闲话。
等到了一处比较大的杂货店,大人们就停车下来买礼物。那时候我总也想下车进杂货店,因为杂货店有非常多的小零食,我很想让爸妈买给我。但是爸妈都让我乖乖呆在车上,不许我下车。
农村市集上买年货的人
小孩子只要走亲戚就很开心,因为走亲戚就可以吃很多好吃的。一般吃不了多少,我和其他的小伙伴就会离席,跑到伯伯的车上翻上翻下。
圣母庙前跪拜烧香
村子附近有座山叫做乾山,山脚下有座圣母庙,圣母庙里供着乾山圣母,每年大年初一就有很多人到圣母庙烧香祈福。 不过以前乾山圣母并不叫乾山圣母,而叫做乾山奶奶。
乾山脚下的城楼
传说她原本是个心地善良的姑娘,经常帮助村子里的人,后来有一天她在河边洗衣服的时候掉进了河里,村子里的人到河里打捞,却没找到人,只找到一尊石像,容貌和那姑娘相似,于是村里人把她供起来,叫做乾山奶奶。这几年改叫乾山圣母,大约是觉得奶奶没有圣母喊起来有仙气吧。
过年上香一定要趁早,有些人比较在意上香的时间,甚至在除夕晚上就会到庙里,只待零点一过,立马上香,还会备些鞭炮之类的待放。
等到早上再去烧香的人就不那么在意时间了。只要赶在春节中午之前把香烧完,就算是赶上了。
圣母庙前人们烧香后留下的厚厚香灰
乾山也有庙会,不过时间比较晚,农历的三月初六,清明节前后。那时候油菜花和杏花漫山遍野都是,美极了。
这些年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除了过年整个村子都是冷冷清清的。有些人家全家都在外地,过年也便不再回来。村子里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对过年的许多事情也不是很感兴趣。现在过年的习俗依旧,但整个村子的年味,都是依靠老一辈人对传统的依恋。数十年后,不知道这个村子和这个村子里的习俗还有谁能记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