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姐杨花和三寨的一些事

一(阿姐杨花)

杨花何许人也?女,43岁,阿石寨人,从事茶叶初加工工作,单身。单身?是我们追踪她的生活最初。其实,我们追踪的是离不开人类生活的爱情。

爱情应该也是一种宗教,它从人类存在至今,从亚当夏娃伊甸园的苹果再到国内外无数上演的大片,都是轰轰烈烈,爱情一定需要圣吉的内心和狂热的情感作为支撑,从起点出发,一路慢慢修行,或许,要用一生来修行才可以到达终点。

在三寨,关于爱情,或者我们就用当地表达男女双方初步认识的前奏“压马路”来表述。关于男女“压马路”的方式,大家的记忆中从五六十年代就兴起,男女青年劳动一天,吃完下午饭(当地叫晚饭,白族话叫“饮呗”),季节不同,到压马路地点的时间也不同,大概在7:00以后。注意,一定是天黑以后。男女青年初次相识或是已经约好时间地点的,天黑好办事嘛。此刻,我想到的是“掩耳盗铃”。黑夜里的男女青年,仿佛西藏高原上的牧民,无论有颗多么强悍的心,在夜里都会显得无比温柔。在这里,不得不感叹人类的聪明才智,三寨青年男女在“压马路”时会由女方带一块披肩,据说冬天时除了御寒,两人在浓情蜜意时会用披肩把彼此包裹在里面。

我们回到阿姐杨花身上,在和她喝茶聊天中,我问她是否也压过马路时,她脸上呈现微羞的红云,荡漾着幸福。可见每一个人对于“恋爱”这修行的看重。她把头低垂,但声音清脆地告诉我“压过的”。至于说为什么没有把自己嫁出去这个话题,她说“觉得对方不适合,性格不合,思想也不合。”

压马路是青年男女交流的最好方式,也是最有效的途径。阿姐杨花在村里时在压马路过程中没有把自己嫁出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把握好机会。后来到凤溪玉叶茶厂上班,当了一名技术员,身份就上升了一个层次。在城市里生活,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不成低不就,年过了40,她也就把这事给放下了。年轻时关于婚姻的萌芽就这么被碾压了,关于婚姻的后来,我只是猜想,如果她有一天遇到恰好的人,结了婚,一定会成为一个好妻子。

我们在想,如果当年杨花“压马路”成功,把自己嫁出去,她今天也和其他村里的妇女一样,结婚,生子,劳动,享受着生活给予的快乐,也重复着每天日复一日劳作的艰辛。

阿姐杨花和我们详细地讲述着关于“压马路”以及后来的故事。

三寨的青年男女在进行“压马路”后,双方都有意向的,基本就确定恋爱关系,然后男方家选一个日子,和女方约好后,在晚上约定的压马路的地点,由男方约上自己的处得好的小伙伴,在约定好的时间内把女方(当然也有三五个自己平时关系不错的小伙伴)接回家。女方在这一晚上一定是比平时打扮漂亮些的,到了男方家就开始认亲,敬酒,跪拜男女的父母,然后,当晚就成亲。

此刻,我是沉默的,那么女方的父母知道否?或是就默认?

从“压马路”~成亲,然后就是开始进行实质的婚姻生活。但是这个过程是村里认可就行,不去民政部门进行登记,一直到女方孕育小孩才获得正式认可,如果男女双方在一起生活三年后还没生有子女,那么面临的是女方自动离开男方家。

在此,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第一,生育是双方的问题,如果是男方不能生育呢?第二,女方从男方家离开后,又何去何从?面对怎样的生活?我们心底是有些不平的,脑海里映出的是男尊女卑。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在追寻了几例真实的案例,但这里就不再赘述。

村里也有例外的,李家阿姨今年已经57岁,和杨家大叔一起至今未生有子嗣,两人现在的儿子是从隔壁村亲戚家过继过来的。看起来,两个人的生活还是很平淡的幸福。

关于压马路以及后来的一起生活,家庭认可即可,也导致了村里大多数家庭没有去民政部门办理结婚证,也难怪瓦窑乡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很豪气地对我们说:“三寨的离婚率是全国最低。至今没有一例。”

关于办理结婚证的问题,在有关部门的督促下,村里年长的都在前些年陆陆续续去民政部门补办了手续,现在的年轻人就都按国家政策规定,结婚前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即是不是在事实婚姻前,也会在事后进行补办。毕竟,现在孩子上户口、上学、医保等一系列政策要求给予他们约束。

你可能感兴趣的:(阿姐杨花和三寨的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