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20世纪精神危机下的文学产物:科技扭曲文明的脑洞故事,希望这些永远不会成为现实

美国20世纪精神危机下的文学产物:科技扭曲文明的脑洞故事,希望这些永远不会成为现实_第1张图片

近年来,诸如《黑镜》《西部世界》这样脑洞大开的影视剧作品,深受国内观众的喜爱。这些带有科幻构思成分却又荒诞不经的故事,充满着对未来世界的讽喻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批判,不少人爱上了这种“扎心”的感觉,并且称之为黑色幽默。殊不知,黑色幽默成型时期要追溯到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学圈,当时的库尔特·冯内古特便是集大成者。

“老冯”的黑色幽默作品集《欢迎来到猴子馆》是在1968年出版的,历经半个世纪首次以中文版引进,书中这些现在读起来依旧不过时并且可以拍成美剧的脑洞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美国人的精神危机,同时也在警示现代人反思科技扭曲文明的可能。


美国20世纪精神危机下的文学产物:科技扭曲文明的脑洞故事,希望这些永远不会成为现实_第2张图片

来自半个世纪前的警示

《欢迎来到猴子馆》《汤姆·爱迪生的蓬毛狗》《巴恩豪斯效应报告》《电欢喜》《不可穿的身体》《谁也管不了的孩子》《载人导弹》……光是看到这本小说集里的作品标题,就让人产生了好奇心,而其中大部分作品还都是带有科幻色彩的,这部小说集在冯内古特一生的创作当中可谓与众不同。

在“黑色幽默”这一现代文学流派大家庭里,作家马克·吐温与约瑟夫·海勒(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都是这个圈里的标杆,但冯内古特与前者不同的是,他将科幻元素引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这或许也源于他在大学期间读的是生物化学的缘故,但这一创新让黑色幽默题材的文学作品不再只是对现实的讽刺,同时也开创了对未来社会隐忧的警示。

如果按照现在对于科幻作品的界定,“猴馆”里的小说属于软科幻,冯内古特虽然大胆幻想了未来世界的种种可能,但其关注点始终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异变。

脑洞令人发笑又害怕

“猴馆”中的小说让人读完后会有一种“笑出鸡皮疙瘩”的感觉,因为小说中看似不可能产生的“非正常社会”很可能就是我们现在所身处时代的写照。

比如《哈里森·伯杰龙》,构建了一个极权时代下“人人平等”的社会,为了不让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聪明、漂亮,甚至不能多思考一分钟,一部分人要带上“助残器”;《欢迎来到猴子馆》则涉及到人口爆炸的问题,大家要么接受伦理自杀,要么服下“除欲”药丸,这是一个“性即是死”的时代;《电欢喜》则创造出了一种电子鸦片,人们要通过花钱来购买快乐;至于《巴恩豪斯效应报告》,真怀疑X战警系列是不是借鉴了这部小说,因为其中的主人公居然掌握了意念能力,从控制骰子的点数再到毁灭导弹的超能力,活脱脱是一枚变种人……

此外,“猴馆”中的小说也不全是科幻元素的作品,也有不少描写日常琐碎生活或者是恶搞美国知名人物的桥段,很难相信,这些风格多变的作品都是出自同一位作家之手。


美国20世纪精神危机下的文学产物:科技扭曲文明的脑洞故事,希望这些永远不会成为现实_第3张图片

“老冯”也是个文体家

如果冯内古特看到后人说他的是作品是科幻作品,或者说他是科幻作家,那他一定会气得跳脚,或者是抑郁地选择自杀(现实中,冯内古特曾因为忧郁症自杀未遂)。

因为冯内古特自认为是个严肃作家,但在当时的文坛,许多古板的评论家认为冯内古特的小说由于有科幻元素,所以认定是“非严肃作家”,这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十分可笑的(至少刘慈欣肯定不这么认为),因为能把科幻元素带入到荒诞小说中,这在文学史上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笔者曾评价汪曾祺、林少华都是中国的文体家,其实这位美国的作家冯内古特也算得上一位文体家,即便我们读到的是中文译本,也能稍微发现“冯氏短句”的特色。

冯内古特的作品大量运用短句和惊叹词,有时候一个短句就能成为一个自然段。他的作品虽然是虚构的,但还会夹杂着自传,有时候也狠狠黑自己一把,看他的小说其实就是看他的真实人生。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并不稀奇,但在半个世纪前绝对是文学弄潮儿。

奇谈:冯内古特经历过时间重置!

冯内古特的小说虽然零零碎碎引进了不少,但在中国还是比较冷门,可是有关冯内古特本人的怪谈却在中国的网络世界影响不小。

坊间流传,冯内古特经历过时间重置,他死过两次!

据了解,时间重置猜想起源于2014年年初的网络,大概内容为猜测911事件(也有一部分人说是2012末日后)后整个世界的时间轴被进行了重置,重置到了很多年前,然后重新经历这些年以挽救我们的世界。

这一现象的标志就是许多名人的二次死亡,其中就包括冯内古特,他是在2007年去世的,但消息一出,很多人恍惚间觉得这位大师早在1997年间就已经“死过一次”了,这种群体性错觉被认为是时间轴重置的结果。

其实这种说法是受心理因素和网络炒作的影响,更为有趣的是,这一说法实际是来自冯内古特的长篇小说《时震》,里面就正好提到了“似曾经历过的错觉”的奇怪现象,这或许是冯内古特小说影响力之高的证明吧!

美国20世纪精神危机下的文学产物:科技扭曲文明的脑洞故事,希望这些永远不会成为现实_第4张图片

思考:科技与文明是对立还是统一?

冯内古特生前自称是“勒德分子”,这个称谓是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因为机器代替了人力而失业的技术工人,现在引申为持有反机械化以及反自动化观点的人。

但我应该注意到,冯内古特并非是仇视电子科技,也并非凭靠小说技巧去制造人们对于科学发展的恐慌,他从未极力营造一个让人产生感官刺激的未来世界,而是更多的着墨于心理活动。

科技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究竟是对立还是统一?究竟是科技让人类活得更舒适,还是会扭曲、摧毁文明?

这本身决定于我们对于科技与文明二者的定义。

倘若科技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发展文明,而不是为了满足无休止的贪婪,那么它们就是统一而不是对立的。

倘若文明是人类对于智慧与灵性探索产生的结晶,而不是炫耀武器、霸权以及种种反自然的行为,那么它们就是统一而不是对立的。

冯内古特所构建的“猴馆”预言正是我们今天的心灵素描,这是他文学创作上的伟大,同时,我们也多么希望他笔下的那些奇思妙想永远不会发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国20世纪精神危机下的文学产物:科技扭曲文明的脑洞故事,希望这些永远不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