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的“柔日读史,刚日读经”。刚日是指在自己心念非常清明的状态下,就非常适合去读经书,或者是一些古典的书籍。在冬天的时候,天寒地冻,每个人都会保持着一份清冷状态,所以就让我们在清寒当中,去分享一下古人的智慧。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会非常喜欢回归经典,去尝试着读这些古老的传奇书籍。如果我们可以沉下心来去看待这些经典的话。会发现,其实很多我们遇到的一些困难,或者是踩过的雷,掉过的坑。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在告诫我们了。但否我们花一点点时间去读懂它们,去读懂它们话语中的智慧和奥秘。那我们的人生会更加平稳和幸福。
华彬老师说:
一提到孙子兵法,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想到计策。中国历史上谁最会用计呢?一说计,就想到诸葛亮。不过诸葛亮的计,恰恰是奇谋巧计的计,不是“五事七计”的计。用孙子的“五事七计”去衡量,诸葛亮就不及格了。道、天、地、将、法,他哪一条分析能胜过魏国?但他为了一个梦想,一个情结,兴师动众,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劳民伤财,尸横遍野。他要做的事,是唯有冒险,以侥幸才能成功的事,偏他又是天下第一谨慎之人,不打无把握之仗,一看不行就撤兵。那当初又何必发兵呢? 所以诸葛亮之计,计得糊涂。 那为什么在民间诸葛亮那么有名,人人喜爱呢?因为有故事。奇谋巧计,就有精彩的故事,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津津乐道。
而真正的战略,真正的胜战,看上去往往平淡无奇,是没有故事的。 《孙子兵法》也专文强调了这一点,所谓“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就是看似平淡无奇,没故事,这也是我们学习《孙子兵法》,重点要学的,于外行看上去,一点热闹也没有的地方,看到内行的大门道,学到内行的真本事。
今天我们借由《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和大家来一起探讨人生中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不是讲奇计得胜的书,是讲实力决胜力的书。这本书的核心就是围绕两个观念在阐述。
第一,准备和等待
第二,先胜而后战
然后在这两个点的基础上,用一些经典的故事,来剖析它的好处和坏处,还有在准备和等待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一些具体方法的实施。
我就运用这本书其中的两个故事做为例子,看华杉老师如何来讲解
李牧,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
李牧驻守于代郡、雁门郡,以防匈奴。李牧优待兵士,严格训练,频繁侦察,但军令就一条:不许出战!胆敢出战者一律斩首。 这免战牌一挂就是好几年。由于李牧把全部人缩入营垒,坚壁清野,匈奴来袭扰也都无功而返。 李牧几年不战,不光匈奴受不了,他自己的士兵都受不了,赵王也受不了了,认为李牧胆怯,把他撤换。 新将一改李牧坚壁清野的策略,频频出击,结果败多胜少,损失极大。赵王不得已请李牧官复原职,但李牧称病不出。赵王无奈,答应不再干涉他的军事策略。
李牧回去后,又是几年不出战。但他可没闲着,练兵抓得很紧,比打仗还忙。经过数年的经营,李牧的边防军兵精马壮,军队士气高涨,士兵憋足了劲,宁可不要赏赐也情愿与匈奴决一死战。而匈奴则松懈了。 李牧决定决战。精选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勇于冲锋陷阵的步兵五万人、善射的弓兵十万人,出兵。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先派大批牧民驱赶牲畜放牧。匈奴遣小股人马进行劫掠,李牧佯装战败,故意将几千人丢弃给匈奴。获得小胜后的匈奴开始轻敌,单于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广布奇兵,从左右两翼包抄匈奴,一举击破匈奴十万骑兵。李牧乘胜攻灭襜(chān)褴,击破东胡,降服林胡,匈奴单于落荒而逃。此后十余年,匈奴再也不敢靠近赵国边境。 兵家的思想,讲究一战而定。战争不是打过来打过去,而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战而定。十年戍边,换一个大将,可能百战百胜、战功赫赫,但一将功成万骨枯,他退休了,什么问题也没解决,换一个大将来接着打。李牧十年不战,憋到时候打一仗,就解决了问题。
所以一战而定是真名将。百战百胜,那是打了一百次胜仗了,还没解决问题,还要接着打!那要胜仗来干什么呢?所以百战百胜,是兵法没入门,不会打仗。再说世间哪有百战百胜这回事,那是把败仗藏起来不说。 做任何事都是这个道理,不该动作时什么也不做,做一次就解决问题。多少事,都误在频频动作。为什么频频动作,无非是一种焦虑情绪。
李牧不出战,损失了什么呢?什么损失也没有,但兵士们焦虑了,匈奴焦虑了,赵王焦虑了,他动作了,把李牧撤换了。其实他给李牧的任务就是边防。这边防根本没出问题,他有什么意见呢?他就是要干点什么,才能缓解自己的焦虑。 小心你的“焦虑性动作”,那是最能毁你的。
成功都来自于日积月累,而不是奇思妙想。成功者都是一直在做最基础的工作,而且始终关注基本面,关注基础工作。我们说《孙子兵法》的核心是先胜后战,胜和战要分开来看,是两个阶段。先是胜,基础工作就是胜,基本面就是胜。然后是战,那时候可以想点巧妙的主意。
先胜后战,“胜”和“战”要分开来看,是两个阶段。先是胜,基础工作、基本面就是胜,然后才是战。我们的问题在于,总是关注“战”,不关注“胜”,就想取巧求速,所以没有胜就去战了,那就没有胜算。
“孙子兵法”和现代的成功学是背道而驰的,是逆向成功学的思维方法。
成功是大家没有办法复制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时间,人物,地点都不相同,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所以你无法学习到其精髓。但是我们可以去学习逆向成功学,多去看看那些失败的元素,我们就可以避开那些失败的雷和坑,然后稳稳地走在正道上面。一天一步,踏踏实实的走,一年下来,你就会发现你比其他的人走的路更长。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双方在五丈原对峙,司马懿照例高挂免战牌。诸葛亮百般挑战不得,也施了“怒而挠之”之计,给司马懿送去女人衣服侮辱他。司马懿根本不上当,还是不出战。结果诸葛亮心力交瘁,病逝军中,蜀汉的北伐事业就结束了。 司马懿这是很强的“本谋意识”,始终不忘自己的根本目的、基本策略。忘了本谋,这是我们每个人常犯的毛病,不仅仅是因为愤怒,任何的干扰都会令我们越来越远离本质的目的,而自己完全意识不到,追求枝节,而忘了本质。 所以佛经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本谋和初心,是我们每天、每事,要对照检核的,要拒绝冲动,拒绝诱惑,排除干扰,坚持本谋,不忘初心。“孙子兵法”不是战法,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是不战而胜之法;不是战而后胜之法,是先胜而战之法。
百无一用是书生,学以致用是关键!
如果我们在婚姻和事业中,用上“孙子兵法”,不让两败俱伤,而是精进自己,给自己不断的蓄能,做到未战先胜,不战而胜,就是共赢或双赢的局面,那么我们的婚姻生活和事业有多幸福和美满!
不能等待是巨大的性格缺陷。总觉得要战斗才是英雄男子汉,等待是战斗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当读了“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后,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以前会把目光聚焦在这些创造神奇故事的人身上,觉得他们太厉害了。往往会忽略掉在我们身边过小日子的那些悠然自得的人。反过来想,如果一个人一辈子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得这么波澜不惊,然后又非常平稳,非常幸福的生活。那他们就是生活高手。
通过“孙子兵法”这本书,看到了曾经忽略了身边那些平凡人(平凡非平庸),普通人,平平淡淡的人身上蕴涵的真功夫,就像华杉老师这本书里讲的“所有的功夫都在没有故事的地方”。
读书能帮我们拆掉思维里的墙,能够帮我们更好地看到,生活当中一些更辽阔的世界。
这本“孙子兵法”里运用了非常多的经典故事来作为案例,对于我们普通人现在生活环境下的生活方式有一个非常好的解读。当然了,这只是很多活法中的其中一个观点。选择在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