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周六值班晚

又是一个值班的夜晚,遇到了远程的一个病人,患者,女,69岁,语言表达不清1天,临床医生怀疑脑梗死。 确实, 老年人,突发的肢体无力、偏瘫各种好多临床症状的时候临床都会第一怀疑是脑梗死。 然后呢 打开头颅CT的图像,大脑窗先扫一眼,看到左侧侧脑室前角有个小片状低密度影。唔, 作为一个影像医生,在结合临床的诊断情况下,先会是打着灯笼去找下病灶。果然,这里有个。然后转头在电脑啪啦啪啦的写左侧侧脑室旁怎么的怎么的。然后,我就开始在想,语言表达不清, 左侧侧脑室前角旁,也就是额叶, 部位跟临床表现的不太吻合,然后继续翻第二遍图像,铛铛,就翻了颅底的第二层,在周围颅骨的伪影干扰下,我发现了,好像延髓偏左侧密度不太对头,调调窗宽床位,确定了那个位置的确实不对,然后继续啪啦啪啦的敲字。然后再仔细的翻了下图像,加了下颈内动脉虹吸段、椎动脉钙化斑。提交,这个报告就算完成了。

normal 周六值班晚_第1张图片


写完后过,我就开始在想,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体的血管开始老化,外加由于饮食、抽烟、环境各种因素下导致的动脉管壁斑块形成,然后呢,这个斑块在不经意的情况下,掉下来,随着血流流啊流,在某个比较窄的血管里,堵着了。然后呢,如果没有足够的共同供血的血管或者是侧支血管来代替这块区域的供血的话,那么就出现了,梗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风。中风后的临床表现各种各样,作为一个辅助科室的小医生来说,确实也是见的比较少,远比神内科的医生见的少多,毕竟术业有专攻,他们天天见。 然后呢,中风的预后也是有好有坏,为此,临床医生没少在这上面下功夫去研究,然后,结果并非常常如意。而作为经常看到申请单告知脑梗死,然后要去找病灶的我,经常会为此稍稍苦恼,我能看到的梗死部位,尤其是在CT,因为CT的分辨率远不如MRI。这些部位常常不能和临床症状相吻合。我很好奇,也没有机会跟神内科的老师们交流过,他们的观点是什么。然而我们以前的放射科的老师们也时常觉得无力,到最后就只能说,我们作为临床的眼睛,尽力把自己能看到的告诉临床医生,然后他们结合起来分析,毕竟很多临床的东西不简单,要综合分析。然后我想了一下,好像是的,然后就作罢了,这样好像反而轻松点呢。

但是现在呢,在老板手下做多发性硬化的脑功能的时候,其实会越来越不满足与这样的状况,我们仅仅是个辅助科室,虽然这个辅助科室很重要哈。我就会开始想进一步的去挖掘,比如说,前一阵子,康复科的一同学,邀请我加入她参加的一个老师的市级课题,对于中风后失语症的患者的脑功能研究。其实我还是蛮感兴趣的,带着挖掘的念头去探索一个疾病的内在机制,不同于病理角度, 而从影像的角度进一步的去挖掘人脑的影像生物学标志。

这个课题说的很好很大,其实也是很有困难的,比如说我现在做的多发性硬化的课题,皮层厚度的数据跑了,海马体积跑了,功能网络跑了,皮层网络也跑了,跑出来的结果常常不如意,文章不能开始写。甚是苦恼。只能安慰自己,自己还只是研二的学生,实验设计没有设置好,跑数据的过程中哪一步没有做好,都是一系列影响结果的东西。哪有那么容易就能发现结果。

诶,加油吧!我还是相信自己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今天抽空看来下BBC新出的大猫记录片,作为一个猫奴,简直是看的爱不释手。

normal 周六值班晚_第2张图片
normal 周六值班晚_第3张图片

生活如此有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normal 周六值班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