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段时间,“高校和公立医院将探索取消事业编制”的新闻引来强烈关注,新闻的来源始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6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介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下一步工作安排时明确表示,“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通俗的解读是,今后高校、公立医院将取消事业单位编制,将探索“公益”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合同聘任制的含义是,在劳动合同的框架内,双方都可以终止劳动合同。而在这之前,有编制的事业单位职工,一旦进入了体制,如若个人不提出辞职,单位一般不会辞退职工。这就是所谓的“铁饭碗”。
“铁饭碗”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因其与现时代格格不入屡遭诟病。但因所涉及的利益群体达千万之众,所以政府对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格外谨慎。
“铁饭碗”不“铁”,将是改革的趋势。曾经许多求职者为求能捧得“铁饭碗”,千方百计挤入体制的现象将会减少。
在这个时代,期望体制这种外部环境提供的如玻璃瓶般的稳定,是如此的脆弱。
只有让自己不断优秀,才是铜墙铁壁般的稳定。
2
前段时间读罗振宇的《迷茫时代的明白人》,关于日本经济长期的不景气,罗胖提到了一个观点:日本经济的衰落与其推崇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共序列制有很大关系。在日本,一家企业要解雇员工,如果你的理由没有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那这个解雇就是无效的。
日本为了让社会安定团结,会让竞争不下去的企业不死,只因害怕终身雇用制的社会基础发生崩塌。本来某种产业落后了,那这个产业代表性的公司就会解体,其中的员工就会被释放出来,到劳动力市场上接受培训,然后再到新的产业组合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可是,日本经济因为这种终身雇用制而丧失了这样一次机会。
在日本经济繁荣的时候,终身雇佣制曾经被认为是其繁荣的理由之一,但时至今日,其俨然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
社会上形成了这样一种氛围:大公司不好意思解雇员工,因为怕影响名声;员工也不好意思跳槽换工作,也是怕影响名声。大家合力在维持这个终身雇用制的繁荣假象。
这种现象不就是当今中国事业单位的现状么?
因为是政府财政支持的缘故,事业单位几乎很少解雇员工,哪怕已经严重不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单位也要养着这些员工。维持社会的稳定,本身就是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之一。
所幸,中国的整体环境不似日本,在万众创新的时代,处处呈现出生机。
而今,事业单位将取消编制,这是三千万人的不幸呢,还是中国的大幸呢?
3
上个月,有篇很火的文章《个人已经破产,靠还没倒闭的行业活着》,文章里面提到:
行业的繁荣或依赖政策形成的稳定,会给一些鱼龙混杂、蜂拥而入的从业人员造成错觉,相信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不思进取,甚至以为自己“亦有贡献”。可在危机来临之前,一个人的能力储备、职业素养、知识更新、自我成长,会自觉地被激发、强调出来么?
处在安稳环境的人们常常缺少对外界环境的敏锐的感知,还一直抱着幻想:危机离我很远。
事实上变化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是还没有积聚到让你关注的程度。就好像“荷塘效应”一般,等你发现荷叶盖满池塘的时候,那已经是最后的结果了。
当事业单位这个千万人捧着铁饭碗赖以蔽身的地方,不再是风吹不到,雨打不着的温暖港湾的时候,有多少人要为曾经的高枕无忧饮下苦酒?
在该篇文章的回复中,受到读者认可最多的评论是:个人之独立,才是真的强大。
4
一家人聚在一起看新闻联播,聊到一个话题:好久没在画面上看到郎永淳了,他人呢?
刚好,这两天看到一个采访,是关于郎永淳的。他已于去年底辞去了央视的职务,加入了互联网公司“找钢网”。
郎永淳坦言,在媒体20年,进入了舒适区。对播音员而言,播《新闻联播》已经是到顶峰了,某种程度也相当于是舒适区。现在是人生的第二次主动选择,趁着自己还能折腾。
这些年离开央视的不止郎永淳一人,许多人离开了反而更加的耀眼。前文提到的罗振宇就是一例。
成功如郎永淳们,可能已经看到了金光熠熠背后的危机,并且意识到: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不断触到新的顶峰,才能获取稳步上行的势能。
挑战自我的可能是外部的风。外部的风一直在刮,而敢于迎风而上的,首先是要有一颗不求稳的心,其次你还要有迎风起舞的本领。
5
稳定是物理上的一种暂时的状态,只要有外力或者外力不平衡,稳定就不复存在。
因为自身重力的缘故,如果要保持稳定的状态,必须使物体不再具备向下移动的动力。
如果稳定了,说明你处于当下的最低点。
而所谓的稳定不过是一种幻象,当幻象破灭的时候,你会发现,唯有不稳定才是稳定的状态。
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态,不放弃学习,不断积聚向上的势能。当风来的时候,就不会被吹下山崖,相反,你将会迎风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