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符号是人类智力的延伸
8.1语言前的思维
‘一只老虎刚从旁边草丛走过’,如果一个原始人A想告诉另一原始人B这一刚发生的实际事情,A不可能让老虎沿着原路再走一次让B来看,没有语言,A只能装扮成老虎沿着老虎走过的路径走给B看,碰巧A很有的表演才能,B可以很快明白,A的表演才能一般,B可能就很迷惑,A是要表达有一只野猪走过?还是一只豹子走过?或别的什么?是有猎物还是有危险?同时对A来说装扮的表演费时费力。如果有了语言,A轻松地说一句“一只老虎刚从旁边草丛走过”,B就可以明白刚才发生的事情,进而A、B还可以交流老虎走向哪里,看到他们没有,为什么不吃他们。这就是语言的秘密。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这没什么疑问,可以补充的是:语言是今天最简单能耗最低的交流方式。
语言也经常说是思维工具,这一说法多少让人有些犹豫,什么是思维?语言又怎样成为思维的工具?“思维”一词用法多样,这里我们只把它限定为人类为理解所处的世界而进行的智力活动。在这限定下交流与思维是关联的,交流时的表达要应用共识的认知,取得认知与应用这些认知要经过思维。
今天已很难还原出没有语言情况下认知与思维的状况。没有语言的情况下,首先我们有感觉,这是外界对我们的刺激输入。在外界的刺激下,生物基于本能会有所反应,这还算不上思维。通过不同的感官渠道,人类随时随地地接收着不同形式的输入,进化已让我们对这些感觉输入有一定的辨别、比较、整合能力,加工后形成我们的知觉印象。知觉可以存储起来成为记忆。记忆印象可以唤起,唤起的印象称为表象,唤起的一种方式是做梦。在梦境里印象多不是原样地回放,它可能是将真实生活场景在梦里作了延伸,或者就是光怪陆离,幻象出真实生活中并未见到的景象。梦的非真实性表明我们大脑具有对知觉表象的加工能力:对知觉印象进行关联,联想、分割、组合、播放等等,这种加工能力有目的地应用就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语言前的思维。
当今人工智能研究中,基于多层神经网络发展出深度学习方法,从实践来说目前成功案例主要体现在感知上,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联结主义者把感知看作智能的一部分,并发展出深度学习的方法,这有不一样启发,激活了最近一次的人工智能热潮,他们的方法也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联结主义者的方法或哲学能否在更上层的智能,如概念、推理上应用,或者是否已经拥有了智能的关键要素,目前还没到乐观的时候。
语言前的思维是基于记忆印象进行的。比如说看到天空乌云密布,我们会联想起大雨磅礴的景象,然后赶快寻找可以遮雨的地方,我们称这类思维为表象层思维,大致对应着我们平时所称的形象思维、直观思维。高等一些的动物一定程度上具有此类思维能力,它们有记忆印象,也表现出对印象的加工能力,狗在睡眠中会做出奔跑的动作,似乎此时它的梦里也有一幅重新合成的生动景象。猩猩看到果实从树下落到地面的石头上,坚硬的外壳被摔开了,它们会想到把完好的果实带到树上尽量高的地方,然后朝着有石头的地面抛下来让其外壳破开。
对于表象层思维常见的观点是说这种思维缺乏必要的明晰性与稳定性。我们的记忆力在什么场景唤起什么样表象,这是件具有随机性的事情。同样的印象每次被唤起时,因为记忆的衰退,或加入了更多感知而有所不同。唤起的表象总在在流动之中,一个表象会关联出其它的表象,关联出的表象会再关联其它的表象,流动的方向每次是不一定的。而且表象很容易夹杂进着人类心理情绪:恐惧、兴奋、好奇等等。
在语言前的表象层思维阶段,通过思维所形成的认知,可以作为经验被思考者记忆,也可以通过实际行动的示范,让下一代学习掌握,相对来说语言前的经验仍是个体性或家族性的,它在单个的大脑里发生、形成,并且只在家庭或群落里传承发挥,这已经在自然遗传之外,累加适应环境的能力。
(作者(LQS)注:连续地阅读会发现,系列的文章不是对各个问题的解释,而是新的理解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