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才考中状元的“老姜”是冤死的吗?

         “老姜全无辣味、小李大有甜头”,就是这麽一句话,把70岁才考上状元的“老姜”逼上了绝路。

         在北京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中,有一个专栏,专门介绍明清时代科场重大舞弊案。其中,在清“康熙乙卯科北闱案”被治罪而死于狱中的副主考官姜宸英分外引人注目

        下图:“科场重案刑罚”表格中黄线下第二行文字为:处罚:免官受刑,职务:主考官,姓名:姜宸英,受刑人简介:探花,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康熙乙卯科北闱案中被治罪下狱,后死于狱中)。

70岁才考中状元的“老姜”是冤死的吗?_第1张图片

         姜宸英之所以引人注目一是因为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作品名重当时。二是清初时期,他曾以布衣身份参与修撰明史,被康熙皇帝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三是:尽管姜宸英才思敏捷,且醉心功名,但多次参加乡试,却屡试不中,直到年届70岁,即在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才考中状元,名列一甲第三探花)。走到这一步,他奋斗了56年。以七十岁古稀之年、金榜题名且高中探花者,在明、清两朝科举考试中,唯此一人!

        下图:科举匾额博物馆中,对姜宸英的介绍“金榜题名---古稀探花姜宸英”

70岁才考中状元的“老姜”是冤死的吗?_第2张图片

                 姜宸英下狱经过

        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乙卯科开考。与姜宸英同榜进士、名列一甲第一名李蟠,被朝廷任命为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姜宸英被任命为顺天府乡试副考官。考前,京城中许多大官前来行贿、说情。与姜宸英、李蟠同年的榜眼严虞惇(康熙“丁丑(1697年)榜一甲第二人,为严君虞惇。)更是公开为他儿子讲情。开考后,考场上还出现为人捉刀代笔的“枪手”。考试后还未揭榜,到处已传出名次谁先谁后的传言。待到顺天乡试放榜时,榜上所列及第人名和次序与传闻几乎一样,达官子弟比比皆是。于是应举士子哗然愤怒,舆论沸沸扬扬。街上出现了大字“文揭”。其中有:“……不意顺天大主考李蟠、姜宸英等,灭绝天理,全昧人心。上不思特简之恩,下不念孤寒之苦……中堂四五家,尽列前茅;部院数十人,悉居高位……取人如此,公论何谓!”街头巷尾流传嘲弄考官的言语,如:“老姜全无辣味,小李大有甜头”。等等。当年十一月丁酉(初三日),江南道御史鹿祐以该榜闱试不公众人议论纷纷为由,弹劾李蟠、姜宸英等二位主考,康熙为稳定举子,并严肃科场纪律,命令在内廷重新进行考试、同时罢黜考官数人。将主考官李蟠、副考官姜宸英一并逮捕入狱、革职查办。

               事出有因

        姜宸英是个书生气十足又性格直爽的人,更不懂官场名利角逐。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姜宸英任康熙乙卯科副主考官时,同乡有个叫姚观的学子来拜访他,又呈上几篇诗文向他请教。姜宸英看了十分欣赏,认为姚观是位难得的人才,于是便到处信口赞扬,不顾身份的议论。在乡试阅卷时,姜宸英觉得其中一份试卷写很好,像是姚观的笔法,便对在旁的人说:“这一定是姚相公的试卷!”揭榜后,姚观果然高中魁首。于是,姜宸英的当时评价姚观的这句话便传开了。御史鹿佑根据街头巷尾的传说,向朝廷参了一本,弹劾姜宸英徇私舞弊。清朝对科场舞弊的处置一向极严。于是,姜宸英和另一位主考官司李蟠一起被投入诏狱。当时京城纷纷传说,主考官将要明正典刑。消息传入监狱姜宸英耳中,他忧心忡忡,夜不安寝。不久,李蟠被叛处发配边陲充军,姜宸英自知罪名比李蟠重,便在狱中饮药自尽了。

         康熙皇帝虽然将姜宸英和李蟠入狱,但仍不肯轻信像姜宸英这样性情如此刚烈清高之人会是科举案中的要犯 。姜宸英毕竟名震朝野,康熙也是十分喜爱姜宸英的书法,并了解其为人。于是,康熙皇帝亲自调查,特地在乾清门召见解元姚观进行面试。在面试中,姚观才思敏捷,对答如流,使康熙终于明白了事实真相,认为姚观的才学确实出类拔萃,因而钦定姚观为顺天乙卯乡试举人。由此,康熙相信姜宸英并非徇私枉法,而是凭才取士,并下旨释放姜宸英召回已被发往外地充军的李蟠

        姜宸英入狱时已经是七十二岁高龄,没等到圣旨下到监狱,就病死在狱中了(另一说为服药自尽)。当康熙得知姜宸英已于狱中自尽后,痛惜咨嗟不已。

         当时,朝野中也确有人认为姜宸英是受连累,蒙受不白之冤而死的;而李蟠是主谋,应当处斩,却仅被流放关外戍边严虞惇则仅被降级姜宸英则以老病死在狱中。时人王士祯叹曰:“吾在西曹,便湛园以非罪死,愧何如矣。”书中也有西溟(姜宸英字:西溟)之冤的记载,称:“满朝臣僚,皆知先生之无罪。而王新城亦有我为刑官,今西溟以非罪死,何以谢天下之语。知同时公论,早以西溟之连染为冤。嗣闻先师徐柳泉先生云:‘小说红楼梦一书,即记故相明珠家事。金钗十二皆纳兰侍御所奉为上客者也。宝钗影高澹人,妙玉即影西溟先生。妙为少女,姜亦妇人之美称,如玉如英。义可通假。妙玉以看经入园,犹先生以借观藏书,就馆相府。以妙玉之孤洁,而横罹盗窟,并被以丧身失节之名。以先生之贞谦而瘐死圜扉,并加以嗜利受赇之谤。作者盖深痛之也。’”

        姜宸英死前曾自拟“挽联”:

        这回算吃亏受罪,只因入了孔氏牢门,坐冷板凳,作老猢狲,只说是限期弗满,竟挨到头童齿豁,两袖俱空,书呆子何足算也;

         此去却喜地欢天,必须假得孟婆村道,赏剑树花,观刀山瀑,方可称眼界别开,和这些酒鬼诗魔,一堂常聚,南面王以加之耳。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顺天乡试案”,后来成为孔尚任创作《通天榜》传奇的基本内容,也成为孔尚任被“斥逐”罢官的主要原因(另一说为因《桃花扇》传奇被罢官)。

         下图:顺治-乾隆年间科场舞弊案列表,表中第二栏,即“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乙卯科北闱(顺天乡试)案”概况。

70岁才考中状元的“老姜”是冤死的吗?_第3张图片

                                                     关于“姜宸英”其人

        姜宸英(公元1628年-公元1699年)明末清初书法家、史学家。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姜宸英从小受到其祖辈及父辈的影响,以才思敏捷、博闻强记而著名。姜宸英生于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于14岁时(崇祯14年)考中秀才。清入关后,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在北京登基,称为顺治皇帝。到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6月,顺治下令在10月举行“江南乡试”。姜宸英从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开始考举人,但屡试不中,直到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才考中举人。此后,醉心功名的姜宸英多次参加“会试”, 仍是屡试屡败,直到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参试,才考中状元,位列第一甲第三名(即探花)。

        在此之前的康熙17年(公元1678年),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清廷为稳定人心,网罗人才,特开博学鸿词科,以选用人才。这是有别于乡试和会试的特殊科制(或称恩科),规定凡学行兼优,文词卓越者,由京官三品以上,各省督抚布按官员推荐,无论是否中过举,都可以参加。姜宸英的至交叶方霭更是竭尽全力,荐举姜宸英参加博学鸿词科。然而,这场恩科并未改变姜宸英的命运,最后还是名落孙山。他的两个朋友朱彝尊、严绳孙却双双得中(朱彝尊、严绳孙是与姜宸英同修《明史》的朋友)。

        参加博学鸿词科科考之前,姜宸英已在翰林院担任纂修《明史》的任务,落第之后,在翰林学士、《明史》的总裁官叶方霭的极力推举下,姜宸英才被列为修编《明史》的正式人员,领取相当于七品官员的俸禄。在任明史馆任纂修官期间,姜宸英负责分撰明代《刑法志》。老姜深谙经史之学,为文有根柢,善于通过史论阐发一些颇有意义的见解。他在记述明朝三百年间诏狱、廷杖、立枷、东、西厂卫之害时,历数明代刑法的种种弊端,对其有很深刻的批评。康熙年间的礼部主事,后官至刑部尚书的王士禛评价姜宸英编纂的《刑法志》时曾说道:“……(明代)东、西厂卫缇骑之害,其文痛切淋漓,不减司马子长。”将姜宸英与因编著《史记》而被后人尊称为“史圣”的司马迁相比,可见对姜宸英的评价之高。当时主持《明史》修编的内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徐乾学把《明史稿》进呈康熙御览后,康熙皇帝大加赞赏,说姜宸英与另两位修《明史》的人员朱彝尊、严绳孙是“江南三布衣”。开创了有清以来 “布衣修史” 的先河。后来的《清史》中以“辞甚恺至,宏博雅健,但叙事稍差。”来评价姜宸英修撰的明代《刑法志》。

           姜宸英醉心功名

         姜宸英几十年如一日,热衷于科举考试,对于他的这种执迷,好友朱彝尊在《书姜编修手书帖子后》中有生动的描述:“吾友慈溪姜西溟,以古文辞驰誉江表,书法亦通神,老而不遇。予尝劝其罢试乡闱,西溟怒不答也。平生不食豕,兼恶人食豕。一日,予戏语之曰:‘假有人注乡贡进士榜,蒸豕一拌,曰:食之,则以淡墨书子名。子其食之乎?’西溟笑曰:‘非马肝也。’”

        姜宸英历尽艰辛、孜孜以求的功名,终于在他奋斗56年后的康熙三十六年,得以实现,但那时他已经是70岁的高龄了,正是因为有他这样屡挫屡战、不屈不挠的精神,才成就了他在明清两代中以古稀之年、博取金榜题名的唯一一人。

          姜宸英与李蟠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丁丑科开科取士,姜宸英也参加了这次会试。此科殿试读卷时,康熙帝讯问试策进呈十卷中,有浙江姜宸英没有。当时,内阁学士韩?回答:“姜宸英在史馆很久了,认识他的字迹,第八卷应当是。”康熙帝说:“老名士了,积学能文,至老犹笃,可拔置第一甲第三名,以此规劝天下读书人。”姜宸英因此荣登第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该榜第一甲第一名(状元)即李蟠,第二名(榜眼)为严虞惇。)此时,姜宸英年已70岁,皇帝很赏识姜宸英精到的书法功底,凭着对他字体的偏爱,经康熙帝特拔成为探花,但姜宸英对名次排在一甲第一名李蟠之后,十分不服。为此他特作诗一首:“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更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从此,李蟠的“饽饽状元”雅号便传遍了士林。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公元1699年)八月辛未(初六),康熙任命时任翰林院修撰的李蟠为顺天府“康熙乙卯科”乡试主考官,翰林院编修姜宸英副考官。后因江南道御史鹿祐弹劾,李蟠被发往沈阳充军三年,后遇赦回乡。姜宸英则未等到平反即死于狱中。

          姜宸英与纳兰性德

         姜宸英与纳兰性德堪称忘年之交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纳兰明珠的长子,隶满州正黄旗。清康熙十二年(1673)中进士,后来终生担任康熙的金阶侍卫。他是清初最著名的满族词人,国学大师,梁启超称他是“清初学人第一”。

       “渌水亭”是纳兰广泛结交汉族文人、经常举行文酒诗会的地方。亭始建于清初, 是纳兰性德自行设计的。座落在当时位居宰辅的纳兰明珠的府邸中。在这里,满汉文人共同建构了一个“文艺沙龙”,盛极一时,声名远扬。

         当时参加渌水亭文酒诗会的汉族文人甚众,而渌水亭的座上客主要有徐乾学、朱彝尊、梁佩兰、顾贞观、严绳孙、姜宸英、陈维崧、翁叔元、秦松龄等等。这些人大多是明末清初江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皆一时之俊异”,博学能文,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其中不少人的父祖是明朝的高官鼎臣。但是随着改朝易代,他们大多家道中落、仕途蹭蹬。

        在与纳兰性德交情契厚的人中,姜宸英是狷介狂放的一个。姜宸英性情孤傲,又累举不第,居京师时‘举头触讳,动足遭跌’,很不得意。容若欣然延纳,于清康熙十二年 (1673 年) 与之订交,二人年龄相差很大 (是年纳兰性德十九岁,姜宸英已四十六岁),然而意气相投,过从甚密。姜宸英于清康熙十七年 (1678年) 到京参加“博学鸿词”考试,但未能中选。纳兰性德对他深表同情,并不以之狂怪为戒,且交游甚厚。清康熙十七、十八年 (1678年,1679年) 留居姜宸英于府邸,二人诗词往还,多唱和之作。

        纳兰性德自幼学习射骑,文武兼备,自16岁中进士以后,就被授予三等侍卫,不久又升迁一等。就是这么个仕途通达,灵性十足的贵胄子弟,却偏偏与康熙所推行的文化政策格格不入,这使得他的许多宏伟抱负难以实现,于是就有了 “向樽前,拭尽英雄泪”, “遇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等弃世嫉俗的作品。这种郁郁不得志的心态与当时姜宸英的处境十分相似,这也许就是两人成为莫逆之交的环境因素。

         康熙24年(公元1685),纳兰性德在与姜宸英,朱彝尊、顾贞观等人聚会豪饮后,又作了 《夜合花》一词,词完便猝然而逝,年仅31岁。挚友的突然病故,使姜宸英悲痛欲绝。一连几天,他茶饭不思,泪涕滂沱。为表示哀悼,他专门写了一篇祭文,以寄托哀思。 “我常对客欠伸,兄不余傲,知我任其真;我时谩骂无问高爵,兄不余狂知我疾恶;激论事,眼瞪舌,兄为抵掌助之叫号。”这是姜宸英与纳兰性德交往的真实写照。也可见两人友谊非同一般。

         为纪念这位年青的故友,姜宸英与几位文友把纳兰性德的词作加以搜集整理,编印成册,取名为 《纳兰词》,后来并入 《通志堂集》。 我们今天能够读到《纳兰词》,还真得感谢这位老状元!

          姜宸英书法与著述

        清初顺治、康熙年间,姜宸英汪士鈜、陈奕禧、何焯并称为“清初四大家”。

        清代书法家钱泳在其所著《履园丛话》中谈到姜宸英时说:“西溟(姜宸英字西溟)书拘谨少变化。但由于其学养及勤奋,晚年终有大成,尤其是小楷……”。(关于钱泳其人,详见本博客专文,《钱泳【记事珠】和钓鱼岛》)

         同为清代书法家的梁同书在《频罗庵题跋》中说:“本朝书以苇间先生(姜宸英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书为第一,先生书又以小楷为第一,妙在自己性情和古神理,初视之若不经意,而愈看愈不厌,以其胸中书卷浸淫酝酿所致”。梁同书刘墉、王文治、翁方纲并称乾隆朝“四大家”。并且声名远播到琉球、朝鲜和日本。

         姜宸英传世的书法作品:

        主要是楷、行、草,其楷书以小楷为主。如其《圣驾巡行颂》书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共69字,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评其谓其小楷“纯粹精工”、“温润蕴藉”。其行书有《节临王羲之兰亭序轴》,共五行47字,今藏上海博物馆,刊于日本《中国明清书法名品图册》,虽是临帖作品,评者谓其“不是一般的为临而临”,“能以委婉含蓄的笔触揭示王羲之的性灵所在。”其行书《听野鹤道士琴五言古诗》,共七行41字,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其《春游诗轴》书于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共三行40字,亦刊于《中国书道全集》。评者谓其行书主要是“渊源于董其昌,或莹秀悦目、清光淡韵,或疏散流媚、简淡超逸。”后人评其刊于《历代楹联名亦》的行书七言联是“既有董其昌书风之飘逸,又有晋书之劲挺秀韵。”其行草《临赵孟頫尺牍》共七行127字,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他在此作品中表现了临摹中时出新意,其得赵书三昧。《秋中杂感诗轴》,共六行171字,今藏上海博物馆,刊于《中国明清书法名册》。评者论此帖“娟秀潇洒,疏散流媚。”其《草书诗轴》,其三行29字,今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评者谓此书线条“圆浑柔腴,有丰富的节奏变化。”

          姜宸英的主要著作有:

         《湛园未定稿》;《湛园题跋》;《苇间诗集》;《西溟文钞》,《姜先生全集》33卷(后人编撰)。


         全文完

原题:(原创) 70岁状元“老姜”是冤死的吗?

2011-06-28 12:23     发表

2018.12.31    阅读(1379)| 评论(40) 

你可能感兴趣的:(70岁才考中状元的“老姜”是冤死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