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课课堂感悟
模拟来访者诉说事件:
近段时间总感觉累,心烦容易发火,睡眠不好,中午午睡起来睁开眼就想冲两个孩子发火,不知道什么原因导致最近出现这样的状态。
通过模拟咨询的互动交流收集到更多的信息:
一、身体本身没有毛病,没有发生器质性病变。睡眠质量降低,入睡困难,清醒也困难。心烦导致睡眠质量变差,即便中午午休起来身体照样不舒服。
二、两个孩子的表现让她心烦。
(一)总感觉大宝浪费时间。8岁多的大宝放暑假后学校和辅导班都安排很多项作业,自己想让孩子利用建立起自律的习惯,自己每天上班前都要给孩子交代要做作业,可是每次回到家孩子总要拉个一两项没有完成,她感觉给孩子留的时间很充足,孩子没有完成任务,那孩子就是在浪费时间。无形中就会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事情都完成那么好,自己孩子怎么就这样。所以,看不得孩子闲着,当看见孩子闲着没事在玩儿的时候就会恼火,总觉得孩子还有那么多事情没做。
当被问及如果不来管控孩子,结果会怎么样?她的答复是:如果不管孩子,孩子的任务完不成,没法给老师有个交代,不然老师会说自己是个不负责任的家长。
深层探究原因:
1、自我价值感低,在意别人的评价。自己的形象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如果别人肯定自己的行为,那么自己就是好的;如果别人批评自己,那么自己就是不好的。
2、童年成长经历对她的影响。童年自我成长经历对她也有很大的影响,小时候妈妈也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做对比,总是会说:“你看人家谁谁谁,你看你……”等等这些话。想到妈妈的这些话就觉得很烦,但自己现在无形中还是在模仿妈妈的模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二)小宝太淘气惹她心烦。小宝一岁多,很淘气,每次玩儿玩具都得从一堆玩具中帮他来挑选,把他不能玩儿的挑出来,孩子玩儿完后还得帮他来收拾玩具,她觉得自己的时间都被孩子的琐碎小事给浪费了,所以,很心烦。感觉自己的时间被孩子占用了,如果孩子没有这么多事情,自己就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来学习。
三、工作问题。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前景一片迷茫,现有工作自己不是十分满意,舍弃吧又觉得舍不得,不舍弃吧又觉得这里面也有很多不顺心的事情,所以,内心很纠结。
对未来想要从事的心理咨询师行业也是一片茫然,不自信,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自己的性格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当听到别人说当地真正有心理咨询意识的人会很少的时候,更加担忧自己想做心理咨询师会不会有一个好的前景。就这样想来想起把自己搞的很混乱,感觉没有一个稳定的状态,很是心烦,焦虑,导致睡眠不好,总想发火。
工作问题是她引起焦虑情绪的很重要的原因,因为这个问题的纠结和矛盾、对未来信心不足、不确定等导致她迷茫、没有很清晰的方向。以至于直接影响她的心情,当自己心情不好,不由自主总在想这些事情的时候,导致睡觉时心不静,直接影响睡眠质量;因为睡眠不好,起来身体不舒服,就更加烦躁,看到孩子做不好自己的事情,看到孩子淘气,就不由得的想发火。三个事件就像一个循环圈,相互影响,导致她最终烦躁、焦虑。
模拟自己咨询结束,亚丽老师对模仿犯咨询师的三位学员做点评:
学员A:和“来访者”的情绪感受不匹配,“咨询师”走在了前面,没有和“来访者”同步。“咨询师”看到“来访者”问题背后的原因与童年的经历有很多关系,于是,急于让她回到源头体验当初那份感受,找到原发情绪点,释放情绪。方向没错,但就是太快了,“来访者”当下的情绪没有被处理和很好的释放,往下走就走不了。最好是当发现咨询过程中触发到“来访者”哪一个情绪点的时候,问来访者发生了什么?当下什么感受?一步步引领,让求助自己往内看。
老师对我的点评:
1、共情很好,只是有点过了。当“咨询师”把“来访者”的感受都说出来之后,虽然“来访者”会非常赞同,频频点头同意,但这样的弊端是这些感受不是她自己反思总结出来的,她只是很认同“咨询师”的想法,这样的认同和自己反思想出来之后的体会还是会有很微妙的差别的。当那些感受是“来访者”自己想出来的时候,她会在主动探寻的位置,找到情绪背后的原因后她就会印象非常深刻,也能彻底领悟自己情绪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当所有的体会和感受都由“咨询师”找出来、说出来,经让“来访者”确认获得她赞同的时候,“来访者”会处于被动的位置,这些感受体验会不够深刻,这一刻她觉得“咨询师”说的很对,可转瞬她就会忘了这份感受。
咨询结束的时候就出现一个情况,“来访者”回想咨询中有一点很触动她的感受,但怎么都想不起来。因为不是她自己领悟出来的,是“咨询师”说出来之后她觉得很认同,所以,印象就不会深刻,这些感受会很快从她脑海中飘过,以至于刚刚过去的感受,她就是想不起来,哪一点让自己印象深刻了。
2、澄清做的不错。首先,先确认产生情绪的原因是不是身体方面的因素引起来的。接下来在“来访者”说孩子浪费时间这个表述的时候,让“来访者”明确一下,有没有具体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就是浪费时间了。
3、我提出一个问题。咨询中听到“来访者”说两个孩子的问题,本能反应是妈妈的教育方式不对,当我想指出来的时候,想到了“来访者”的感受很重要,谁来求助就得先理解他的情绪感受。如果稍微不注意方式就变成了对“来访者”的指责,让对方觉得原来是我错了。亚丽老师说咨询过程能想到这些很好,还能做好拦截不去指责“来访者”,这个拦截做的很好,
亚丽老师最后总结整个咨询过程澄清很重要,澄清做得好,能让“来访者理清自己的问题。然后”以“来访者”自己去探索为主,“咨询师”只是引导。
学员C:
1、对自己要有信心。学员C是最后一个咨询,当轮到她的时候,她觉得前面两个同学都把她想问的问题都给问完了,所以她就书自己都不用问了。两位老师一致建议她继续问题,事实是虽然她问的问题和前面两名同学的角度大致一样,但是因为个人的特质不同,思维不同,“来访者”的回应角度也会略有不同,继续往下走的时候,其实就出现了一个新的角度。所以,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自己有信心,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收获。
2、引导做的挺好。学员C在来访者”关于孩子习惯建立给了很好的引导,让来访者自己总结出来之前这个问题的原因出在哪儿,原来她只有下“命令”和要结果,对孩子做事的中间环节少了具体的引领和指导,这样做是脱节的。当“来访者”自己悟到这些后,她就非常开心,好像找到了这个问题的行动方向。
亚丽老师提出关于习惯的建立不要有误区,习惯的建立不是21天,也不是一个月或者几个月就能真正建立起来的,而是经年累月不断从一件件小事上累积经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各项能力的提升,慢慢形成一个长期稳固的好习惯。靠一个暑假就想给孩子培养一个好的习惯不现实,不能被这个时间框架给框住。
赵老师总结点评:
赵老师首先给“来访者”做了个案处理,帮助“来访者”的慢慢回到情绪的源头,至始至终都是耐心陪伴,安全守护,一步步带领,让“来访者”释放情绪。
接下来总结,所有的咨询要围绕7W来开展,先来收集资料,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做好倾听;倾听的过程中发现有些问题模糊,需要进一步来澄清;澄清过程中,“来访者”会诉说详细的事件,当“来访者”在所说过程中有情绪出来,做好共情;共情过程中慢慢用开放性提问,让“来访者”自己反思,引导“来访者”自己找到情绪背后的原因,按照这样的流程走下来“来访者”的问题就能解决一大半。
整个咨询过程以来访者诉说为主,咨询师能不说的不说,能少说的少说,咨询师只是一个领路人,前面的道路一定是通过咨询师的带领让来访者自己来走。就像上山一样,不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把来访者背上山,而是让来访者按照地图指使自己走上山,咨询师只是在一旁陪伴。再次强调咨询师只是引领,引领求助者自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