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之精神贯注是爱吗?

什么是精神贯注?心理学家派克给出了这样的定义:被自我界限以外的对象吸引,迫使我们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心理学家把这样的激情状态,称为“精神贯注”。 这种冲动与激情,我们通常会认为是爱。精神贯注是真正的爱吗?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精神贯注”一节中对此进行了专门的阐述。

派克写道: 有的人对运动精神贯注。以打高尔夫球为例,某些上了年纪的人,把余生的最高目标定位在提高球技上,他们每天想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如何以更少的杆数去打完一场球。他们想通过在运动方面的成绩,“抵消”在做人方面没有进步的事实。如果他们懂得自尊自爱,就不会自欺欺人,以低级、肤浅的目标代替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 培养某种爱好,是自我滋养的有效手段。我们需要为自己提供许多与心智有关的养分。合理而健康的爱好,是培养自尊自爱的必要手段,当然,爱好本身并不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终级目标 ,否则就偏离了人生的方向。某种游戏或娱乐项目大受欢迎,在于它们能够取代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的痛苦。

 有的人对宠物精神贯注,如,把全部情感倾注在一条宠物小狗身上,把它当成真正的家庭成员看待。对于那些寂寞而孤单的人而言,宠物就像是他们的生命,是人生的一切,在他们看来,这不是爱是什么? 这种对宠物的爱,是真正的爱吗?派克写到:我们喜欢宠物的原因是它们表现乖巧,任凭摆弄。我们豢养宠物,只是希望它们永远都不要长大,可以乖乖地陪伴我们,我们看重的,是宠物对我们的依赖性。

我们爱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人。只有人类的心灵,才有成长与进步的能力,我们丧失了爱人类的能力,就可能把情感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以为这样也可以培养出真正的爱。 不是所有的“精神贯注”都是爱,那些与心智成熟无关,不能给心灵带来任何滋养的“精神贯注”,都不是真正意义的爱。

 有些人把伴侣当作宠物来爱。派克举例写到:二战期间,有不少美国士兵迎娶了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战争新娘”。当新娘学会说英语,有些婚姻就土崩瓦解,因为她们的丈夫再也无法象对待“宠物”那样,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欲望投射到妻子身上,那些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女性,无法接受男性唯我独尊,以对待宠物的态度与她们沟通,以呼唤宠物的方式同她们对话。他们感觉男人把她们当成宠物,却不尊重她们作为人的属性。 有些母亲也会将孩子当成宠物来爱。

派克写道:母亲永远把孩子当成婴儿来对待,同样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孩子长大成人,不再接受她们病态的溺爱,她们就会遭受重大打击。孩子两岁之前,她们尚可算是理想的母亲,对孩子的照顾也无微不至,但当孩子的自我意志开始成熟,变得任性和不听话,甚至试图摆脱母亲的束缚时,她们的爱便宣告终止。她们不再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甚至产生怨恨和厌恶。她们可能很想再次怀孕,拥有另一个孩子作为新的宠物。她们也可能帮助邻居照顾婴儿,却对自己的孩子置之不理。失去母爱的孩子孤独而悲伤,母亲却视而不见,反而把精神贯注在别人的孩子身上。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长大成人,就可能患上严重的抑郁症,或形成“消极性依赖人格”。 对婴儿的爱,对宠物的爱,以及对惟命是从的伴侣的爱,多是出自父性或母性本能,这和坠入情网的情形极为类似,无需付出过多的努力。这样的爱,不是意志选择的行为,对心智的成熟也无助益,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当然,这样的情感,有利于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甚至可以成为真爱的基础。但是要拥有健全、完善的婚姻,要养育健康、成熟的子女,需要的远远不止于此。

 真正的爱的滋养,远比一般意义的抚养复杂得多。引导孩子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的过程,与出自生物本能的养育过程完全不同。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有人走的路》之精神贯注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