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并联与串联(二)

前两天谈完了并联,今天看看串联。

假如手头有一堆事情,这些事情都没办法并联起来,那是不是就没办法提高效率了呢?

1,认识串联
大家一般了解串联的概念主要来源于物理学的电路。

那么,在学习或者生活中,所谓串联就是,事情得一件一件的做,没办法同时进行,如下图所示:

生活中的并联与串联(二)_第1张图片
串联

从A到B必须的经过三件事,这三件事都的做。

不过,串联电路又一个特征,就是调换电阻的顺序,电路依旧能够连通。

同样,在学习或生活中,调换不同事情的顺序,最后也能完成一天的任务,实现从A到B。

从图上看,调换顺序好像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那么在生活中,调换事情的顺序有用吗?

答案是,有用,并且这些用处是被我亲自验证过的,可能大多数人也经历过。

为什么会有用呢?

2,事情之间的种类有区别

一个人每天可能会处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的种类是有区别的,有些事情的种类相似,有些则毫不相干,比如写作和写通知就比较相似,而写代码和做ppt可能就差别比较大。

采铜在《精进》一书中提到:

认知类型指的是我们头脑加工信息的不同方式,比如我们处理语言文字时是一种类型,处理视觉图片是一种类型,进行数值计算时是一种类型,判断空间和位置时又是一种类型。当不同的认知类型进行切换时,人需要重新进行调整,这样任务的转化损耗会比较大。

由此得知,同类的任务放在一起集中处理,可以降低大脑的转化损耗,提高工作效率。

就拿数据需求来说,假如我每天要处理5个数据需求,这些需求中有2个是A部门的,3个是B部门的,但是这些需求都是陆陆续续发过来的。

同样是做5个需求,
第一种方式是发来一个就做一个;
第二种方式是等到所有需求都收集好了,然后按照需求类型分类,一般一个部门的需求可以归纳为同一类型,按类别集中处理需求。

一般来讲,第二种方式的工作效率会远远高于第一种。

采铜在书中给的案例时:

在写书的过程中,很多章节是要配图的,如果按照一般的顺序写作方法,在写到需要用图的地方,我应该把文字停下来,着手画图。但我的做法是,写文字的时候就一路往下写,对于需要插图的地方,只是记下位置标记和特征要点,待到一整章写完后,才返回去加上插图。这样做的效率显然比一会写东西一会画图更高。

所以,在串联的场景中,通过交换事情的顺序,将同类型的工作放在一起集中处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难度有区别

事情除了种类之间有区别外,还在难度上有区别。

同类型的工作,一般建议先易后难

如果一上来就做串联中的很难的事情,容易造成“行动瘫痪”,迟迟没有结果,容易打击信心。

比如,在做一份数学试卷时,有很多道题目,如果我们从最后最难的题开始做,那么效率就很低。
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简单的题目没做,相关的基础知识还没有在大脑中被唤醒,相当于硬盘中的内容还没有被加载在内存中,难以被运用。
第二、难题需要的知识点更多,处理起来更加费劲,如果长时间做不出来,就容易产生放弃的心里,导致效率更低。

对于同类型的事情,先易后难,往往有助于提高效率。

****有很多事情的时候,将事情分类
同类型的事情,放在一起集中处理,处理完一类事情,在处理下一类
在同类事情之间,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对串联任务可以通过调换顺序后提高效率

以上就是我对这句话的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并联与串联(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