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研究生教育的话题

下面是有关研究生教育的话题,引自《中国青年报》,供大家参考:

学费挺高 导师人少 就业不好
面对三道坎,部分大学生不敢读研
 
2007-12-04
本报记者 林洁 实习生 吴里扬
    没有“挤”爆的火热现场、没有长长的人龙,空荡荡的报名厅里:领表、缴费、照相、交表……很快,张惠彬完成了所有的手续,觉得“挺不习惯的”。
    “今年的报名现场怎么这么冷清?”一名路过报名厅的同学显得很惊讶。

    从11月10日开始接受2008年研究生考试确认网上预报名开始,设在广州大学图书馆讲学厅里的报名点虽然不时有拿着一些资料前来报名的学生,但人数并不多,这里的一名工作人员也说感到意外,“确实少了一些”。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有128.2万人报名,与2006年相比增加7000人,增幅仅为0.55%;上海、北京等研究生报考集中的地区,都出现了报考人数的下降。当时媒体惊呼,考研热降温了。

    2008年,考研的降温趋势是否还会继续下去?

    读研收费吓退考生?

    “如果要读研究生,我爸让我自己出钱。”广州某高校的大四学生周建华没有报名考研。他说,并非家长反对他读研究生,而是没有了家里的资助,读研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今年起,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在国内一些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记者从华南理工大学了解到,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华南理工普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理工类总学费2.4万元,文科类总学费2.1万元,艺术类总学费3.6万元。但同时,硕士研究生奖学金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到80%,且至少能拿到“三等”以上的奖学金。

    据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后的奖学金将实行“动态管理”评定,每年一评。这意味着该校研究生必须凭成绩高低进行学费竞争。即从前的公费和自费概念已不存在,原则上每名学生都需要缴纳学费,但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奖学金获得全额学费以及生活补助。

    “读研收费”改革启动后,不少原本抱着“研究生不读白不读”想法的学生打起了“退堂鼓”。他们表示,现在考研更需注重读研的目的以及未来的出路。

    周建华还有一个弟弟,去年刚考上大学。一进大学校门,家长就跟他们“约法三章”:如果毕业后想读研究生,家里不会资助一分钱!这意味着如果要考研,就要在大学期间自己想法儿挣钱。然而繁重的功课根本没有机会让他出外打工。据了解,周建华所在的班40人今年有8人报考研究生,约占20%。

    研究生质量下降读研没收获?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出席同济大学“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开幕式时透露,未来几年内,我国研究生扩招比例将控制在5%以内。吴启迪介绍,目前在校研究生数量达到110万,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研究生大国。

    “我们的导师带了25个研究生。在我们学校,这很正常。”中山大学理工类硕士生小高表示。

    据了解,中山大学2008年拟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3700人,比2007年多了100人。暨南大学各专业招生人数整体上升6%,广东商学院近几年招收的研究生人数也呈上升趋势。

    随着扩招,导师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学生人数增加带来的压力,同时,学生能够接受导师亲自指导的机会变得微乎其微。

    一位在读研究生向记者透露,他们每月能见到导师2~3次。

    “我们基本上每个月只能见到一次‘老板’(导师)。”暨南大学的研究生洋洋表示,她的导师现在带着8个研二学生、18个研一学生,还与另外一名导师联合招了两名学生,指导任务繁重的导师对学生而言是难得“一”见,不过,“我们几个同学还比较团结,我们经常联合约导师出来见面。”

    中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课题组去年公布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2006)》。报告透露,研究者对全国97所普通高校、20个研究所的千余名硕导、博导进行了问卷调查,有56.9%的硕士生导师和47.8%的博士生导师认为研究生质量在下降。

    部分高年级大学生对记者表示,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情况早有耳闻,“听说很多研究生的课程和本科都是重复的,既然学不到什么东西,何必去浪费时间?”

    多读3年书,就业仍没保证?

    广州大学应届毕业生阮傍根并不打算考研,他不否认考研对以后发展有很大帮助,但研究生连续几年扩招造成的就业前景不明朗,促使他最后还是选择了更为“实际”的就业。

    阮傍根算了一笔账:“现在出去就业,两三年后我可以获得很多实践经验。如果是去读研,我两年后同样要面临就业的压力,而现在单位最看重的就是工作经验。”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的数据,2007年广东高校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低于本科生。而2006年广东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结果显示,研究生的就业率不仅首次低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甚至比专科毕业生就业率还低。

    “选择考研当然是觉得就业难啦!”广州大学二年级研究生侯琳对记者说,当时选择考研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本科生就业难。如今当她如愿以偿读研后,她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同样不乐观,“研究生毕业后也不能保证一定找到工作”。对于研究生的竞争力,她颇为担心:“也许还没有本科生好呢。”

    张惠彬虽然报考了研究生,但他表示,他考研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一张学位证。他透露,考研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争取通过“司法考试”。“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好好复习。一旦通过司法考试,就业就不用担心了。”他说。

    自称“没耐心、没毅力”的小元放弃了考研。他说:“既然读了三年研究生后就业仍然没有保证,我肯定不敢去读研究生啦!”小元打算工作后选择在职读研。

    “考研还不是为了就业?”曾经担任学院团委副书记的陈骏贤不准备考研。他认为,既然为了就业,那大学毕业后赶快到社会工作也许是更好的选择。今年,他所在的班40人中有10人选择考研。

    中信银行广州分行营业部副经理吴伟新对记者说:“我们公司重视的还是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不管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我们一视同仁。与研究生相比,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往往更有优势。”

    广州大学研究生处老师俞健认为,“就业难”是全国应届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难题,研究生也不例外。但从长远看,研究生还是有自己的优势。“怎么说研究生都是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他介绍,报考广州大学研究生的人中就有部分是毕业工作后一两年又来考研的。

    报名人数下降是否意味着大学生理性了

    近日,一些地区研究生报名人数统计公布后,部分媒体的报道称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更加理性,所以导致考研人数下降。某网站进行了“08考研人数如果下降是否说明考生变得理性了”的调查。参与调查的3009人中有45.25%的人认为“不是。考生选择考研还是就业时,仍以外界的标准来指导自己的取向,谈不上理性”;45.15%的人选择“是。近年来研究生就业不理想,考生人数减少理所当然”;而选择“不知道”的有9.6%。

    “我不否认从全国看考研人数可能有增速减缓的趋势。但从我们学校来说,今年我们的研究生报考人数不降反升,增加100多人,增幅达到10%。”俞健告诉记者。

    俞健针对“考研遇冷”表示:“当然,这里面可能也有理性的因素,比如现在的学生更为实际了,会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来作抉择。”

    俞健建议大学生在选择是否考研时应考虑以下因素:首先,自己有没有继续深造的愿望;其次,所学专业的情况。如果是理论性较强的专业,那继续深造也许对以后发展有更大的帮助;最后,经济因素也应该考虑,部分高校开始试行“收费”后,虽然有健全的奖助学金政策,但还是会给家庭带来一定压力,所以家里的承受能力也应该是考生考虑的因素之一。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07年12月4日,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12/04/content_1980571.htm

高校师生关系渐行渐远?
顶级导师飞来飞去 名导师忙来忙去 一般导师评来评去
“老板”带研究生 公司化运营成趋势
2008-01-11
实习生 张琦 本报记者 周凯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凡是老板的话一定要听,凡是老板的电话一定要接。”这两天,上海交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李伟刚换了新的QQ签名,和很多研究生一样,李伟习惯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

    研究生阶段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主雇

    “我现在就在为老板跑腿、出差、做项目。”进入研二后,李伟的研究生生活越发充实起来。只要没有被导师派外出任务,李伟就会一早赶到实验室,开始查找数据库资料、画图、做实验,在实验室里钻研到晚上10点左右才离开。“师生+主雇,这是我定义的研究生阶段的新型师生关系。”李伟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实验室,4个老师、4个博士研究生、8个硕士研究生组成了一个“团队”。

    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的赵毅,说起课题组成员的构成,语气也颇为调侃:“就像是一个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最上面的是老板,中间是管理人员,下面是雇员。”他进一步解释,这个研究型企业的老板就是博士生导师。博导是专门申请课题、跑项目的人,做整体的把关工作;而硕士生导师就是管理人员,学生管他叫“二导师”,也称为“小导师”,只有这个“小导师”会定期和他们进行交流,博导都在外面忙去了。

    做课题的时候,往往都是由高年级带低年级,能力强的带能力弱的,自上而下地进行团队管理,比如由一个博士生带一个硕士生。“博导就负责在外面接项目,他接的项目越多,拿的钱就越多,我们可能拿到的补贴也就越多。”他解释道,这样一来,也就好比公司的效益会比较好,员工的待遇也更好。

    读博以来,赵毅和同门深深体会到,导师拿到项目后,都会把任务分派下去,而不会亲手去做实验,只不过最后再做一个质量的把关,对研究的成果做个总结。“只有研究生是课题的实践者”。

    “多给导师做事准没错”

    “以前在外地读硕士时,也是管导师叫老板,管补贴叫工钱。”与赵毅同校的一位博士生陈勋说,“还要看老板的人品好不好,课题的含金量高不高,我们的表现好不好,工钱0到500元不等。”

    回顾两年多的时光,陈勋感觉,“老板”平时和学生的交流并不多,直接的学术指导也很少,只有到了最后总结的时候老板才来审查。“一个导师门下有十几名甚至几十名弟子,那么多人,一个个管哪里管得过来。另外,老板还要经常出席一些年会,抽时间外出交流,最主要的还要拉项目、拉课题。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和我们在一起?”

    据陈勋反映,科研项目一般有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两种。由政府长期设立的各类研究基金支持的项目,比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科基金项目、863计划、各部委或各级政府设立的研究基金资助的项目都算作是纵向项目;而委托的项目,比如企业的项目,就算作是横向项目。他告诉记者,如果导师名气响,比如有863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学生往往乐意给这样的老板打工。

    “现在,老板成了项目包办人。”陈勋说,一次卧谈会中,室友说起他们的导师这样告诉他们:“你们读博士的经费,就是我出钱给的。你们不好好地做实验,不早点结题,就别想按期毕业了。”陈勋有些无奈:“感觉我们就是廉价劳动力,一天到晚累死累活,老师对我们还不满意。”

    而正在参与某课题基础设计部分的同济大学的研究生杨云则认为,“学生不能算是廉价劳动力。”她提到,如果在读研究生期间一点也不参与导师的课题,以后找工作也难。

    “我们工作组一般由1个或者2个博导、1个硕导、几个讲师,再加上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组成。”杨云参与的课题分为几个部分,如数据解析、数据模拟等,导师也分给了不同的学生来做。“女生有时会被派去整理整理零件,男生还会被派到工地上去。”

    由于参与导师的课题也牵涉到毕业论文、奖学金评定等问题,“多给导师做事准没错。”周围很多同学也大多参加导师的各个项目。“参与老板的课题,出成果了,学生也有成就。”杨云提到,老板和老板之间也会交流学生的表现怎么样,“我们干得好了,老板也有面子。”

    上海财经大学的研究生吴贤,同样忙导师布置的任务——翻译导师给的几十页外文稿。他告诉记者,导师最近在翻译一本有关企业管理的书,现在已经把原著分成了一项项任务,派到他所带的各位博士、硕士身上,“博士翻译的比硕士翻译的页数多、责任重。”据吴贤向师兄、师姐了解,这是导师一向的做法,最后成书时署上老师的大名。他表示,自己很愿意给导师做事,有没有报酬都没有关系,但并不希望老板以研究的名义,把学生当成老师减负的工具。“顶级导师是成天飞来飞去的,名导师是忙来忙去接题的,一般导师是评来评去的。我的老板算名导,门路很广,一年可以拿到三四个项目给我们来做。”

    “遇上没项目做的话,生活费也不够,还得去外面找工作。”湖南大学的研二学生王军这样说道。目前,他正在参与导师布置的企业汽车节能优化的项目。

    “你给他做事,他给你发钱,就是这样。我们导师蛮好,有时间的话会关心学生,这个雇佣关系跟外面的企业老板还是不一样的。我们如果要找工作的话,老师还会主动去推荐和关心。”王军表示。

     衡量教授实力时,学校主要看他有多少项目

    “我不喜欢他们叫我老板,尤其是当面那么叫我。”上海某高校理工科教授对记者这样说道,“功利。”他无奈地表示,现在已经习惯了学生管他叫老板。“只专心做学术的导师,清贫多了。衡量教授实力时,学校经常看教授有多少项目。有国家基金和没有国家基金的导师在学校的待遇是不一样的。”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戴星翼提到,理工科学生叫导师为老板的情况比较普遍,“这样的情况没有有效的办法制约。你不能排除有些导师是在做老板,学生做完课题后导师给学生发工钱。但是也不可否认,学生在干活中学到本事了。”

    戴教授进一步指出,对于只接课题,把课题全部给学生来做的纯粹像商人的导师,现在还没有什么考核的方式把他们从教师队伍中清除出去,只能通过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对教师本身的教育来改善。“老师不应该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用,学生不应该为了赚钱而做课题,这两点都很重要。”(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08年1月11日,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1/11/content_2028876.htm


“老总”变“老师”
郑州大学请企业精英做本科生“职业导师”
2008-01-11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本报讯(记者韩俊杰 通讯员余嘉熙 霍文琦)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2005级学生刘康康这两天特别高兴,经过了一番沟通和选择,河南旅游集团副总经理周建慧居然成了“手把手”培养她的老师。大二时就拿到了导游证的她,课余时间也带过一些旅游团,但对旅行社的经营管理还停留在单纯的理论上,总希望深入社会,到行业内部进行学习实践。
    除了周建慧,云台山风景区管理局局长韩跃平,索菲特国际饭店副总黑卫昱等12名河南旅游界响当当的主管领导和企业精英,于1月7日上午接过了郑州大学兼职教授的聘书。今后,这些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以及10年以上旅游及相关行业丰富工作经验的老总,将开始履行为期两年的兼职教授职责。

    据了解,学生和这些“老总导师”将实行双向选择,每名导师可指导3至4名本科生,学生每年在导师所在企业的实习时间不低于200小时,导师将把自己的工作阅历转化为教材,与学生进行每年不低于80小时的面授。不仅要在企业管理经营方面给予学生指导,这些企业老总还要参与毕业生论文答辩。

    据了解,目前,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旅游及相关产业急需高级管理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旅游专业的培养模式与社会需要的学生实践能力不能很好地对接。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杜书云说,缩短人才成长时间,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巨大挑战,聘请“老总导师”正是为了解决学生实践能力“瓶颈”所作的尝试之一。

    与传统的本科生导师相比,“老总导师”将更多地从社会需求以及提升专业务实能力上指导学生学习,结合自身经验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上的导向性、指导性和咨询性服务,更多地指导学生进行多项实践活动。

    据悉,郑大旅游管理学院申报的“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验区”已得到教育部和财政部的批准,成为全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唯一的一个实验区,创新实验区启动后,国家每年将投入50万元专项经费。聘请企业精英做本科生职业导师,是郑州大学创新实验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举措之一。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1/11/content_2028881.htm

用自强和责任去创造精彩的人生
2008-01-11
东北师范大学 董炤宏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我是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的一名普通女孩。我出生在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童年的记忆里,稻草和泥巴搭建的茅草屋,就是我的家。奶奶年迈多病,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在农村小学教书补贴家用,还要供我和弟弟读大学、上高中。

    也许,很少人会相信,放假的时候我不敢回家,因为我舍不得十几元的路费;也许,很少人会相信,上大学前我所有的书本费都是通过捡废纸、做零工筹集到的。正是在这样的家境下,正是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中,从小学直到高中,我始终是班里最优秀的学生。

    2004年9月,当我双手捧着东北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我跪在了父亲面前。我看到了父母最灿烂的一次笑容。为了让我上大学,父亲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并背负了沉重的债务。我深深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更暗下决心:一定要自强自立,用双手改变贫困。于是,我开始了自强自立改变生活的历程。

    2004年7月至今,每逢寒暑假,我都会在家乡高中附近租房子,开办高中理科补习班,至今培训学员已达1000余人。由于我的教学方法独特、新颖,学生成绩提高得快,我开办的补习班远近闻名。2007年1月,经过几轮的面试后,我正式成为长春新东方数学组的主讲教师并作为优秀新老师的代表被选派赴北京参加2007度新东方教育集团教师培训。培训期间,我参加了全国新东方新教师PK赛,获得数学组第三名的好成绩。

    大学期间,我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多次获得校内外的各种奖学金。我在大三学年荣幸地进入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基地班”,并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资格。

    不久前,上高中的弟弟遭遇车祸,手术费和医疗费已经花了13万元。这对于原本就很拮据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家里把房子卖了,而且还欠了很多债。年迈的父母无能为力,我告诉自己:只要有我在,一定要让弟弟重新站起来,我要支撑起这个家。

    弟弟手术前后,正赶上国家和学校加大了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得知情况后,学校给了我1500元的补助,学校的资助正如及时雨一样滋润着我干涸的心。

    2007年10月,我毅然放弃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机会,选择了钟爱已久的教师职业。而今,我已经签约到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我将在那里传递学校和国家给予我的拳拳爱心和无私帮助。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1/11/content_2028861.htm


用人单位最看重哪些大学生
逻辑思维能力强和具备系统性思维者有优势
2007-11-12
实习生 马云云 本报记者 郑燕峰
    
    “招聘时,贵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

    “结合贵单位的实际,你认为高校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11月10日,山东经济学院邀请多家社会用人单位,就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对话交流。

    克服“专业不专”的痼疾

    “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浮躁心理,反映在专业课上,就是‘专业不专’。”浪潮集团有限公司浪潮通软人力资源部部长武光利说,“有些学生刚工作时好像什么都懂,但都不是很好,主要是对自己所学专业了解得不深、不专。”

    他认为,具备扎实专业功底的学生潜力更大,在日后的成长、学习过程中进步更快。

    山东省社会保险事业局副局长、山东经济学院兼职教授魏建认为,具有更强学习能力对将来发展十分有利,因为专业知识不是在学校学到以后就一劳永逸的,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社会节奏。

    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人力资源部经理牛殿友特别强调了特色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他举例说:“目前社会对理财方面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但理财作为一门学科在国内很少见,作为专业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授课内容也非常笼统,如果予以强化的话,一定能成为毕业生就业中的亮点。”

    越来越看重逻辑思维能力

    除强调夯实专业基础外,用人单位对“综合素质”的要求普遍提高。

    什么是用人单位眼中的综合素质呢?山东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人事部副主管王书峰把“工商管理”四个字分解开来进行了一番解释:“工”强调专业知识,“商”强调商业意识,“管理”侧重管理思想。

    他认为,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在注重专业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后两者,而企业需要的恰恰是三者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而魏建则强调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基本能力之一,但许多本科生到单位后说不清要解决问题的重点,起草的文件语言不顺、逻辑不通。”

    武光利也有同感:“我们每年都要招收数学、化学、物理等非直接相关专业的学生,看重的就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王书峰更强调系统性的思考方法,他说,许多学生刚工作时差别并不大,但一些系统性思维较强学生的优势慢慢就体现出来,因为他们做事时容易形成一定的思路,并能够具有独到的看法,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同时,王书峰认为,这也是普通高校毕业生不一定比名牌高校毕业生差的重要原因。

    此外,计算机技术、商务礼仪、写作能力、表达等基本技能的缺乏也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

    “应聘过程中胜出的常常是非专业的学生,因为他们表达、沟通能力强,能够切中要点。”王书峰说。

    山东省国税局人事处副处长朱德瑞、山东省福利彩票发行中心主任尹乐伦更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朱德瑞说:“教育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实际操作中往往片面强调‘智力’,而牺牲‘德’、‘体’发展,有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非常欠缺。”

    大学生是报考公务员队伍中的重要力量。据朱德瑞介绍,许多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热情相当高,但考上以后就像拿到铁饭碗、进入保险箱,工作积极性低,上进心不足,产生了极强的惰性。

    尹乐伦说:“很多应聘的学生开始就先问工资多少、待遇怎么样,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常常是难以被我们痛快接收的重要原因。”本报济南11月11日电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11/12/content_1951331.htm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关研究生教育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