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阅读吗?

你阅读吗?_第1张图片

阅读的重要性在当下远远超过任何一个时代,现在每一年新出版的内容,都超过过去五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字总和,不阅读,想在这个时代好好生活,相当困难。

解放前的旧上海,杜月笙可以舞着两把水果刀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辉煌天地。今天已无丝毫可能。你舞着两把菜刀冲上街头,最多换来上一天头条的殊荣--某暴徒闹市挥舞菜刀,被英勇的武警战士一枪击毙,群众拍手称快。

当下的你即便是个体力劳动者,光靠日复一日的机械练习也是不够的,只要你追求卓越,就需要大量阅读和思考。无论你是小学生,还是参加工作的成人,除了阅读,你都找不到更好更快的学习方式。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决定着学习能力。

很多老师都发现,有的孩子在学习上比别人花了更多的精力,成绩却远达不到预期。正是阅读能力的差异导致的。读的书少,相应的理解能力就会慢,因为很多东西没见过,没思考过;读的多,融会贯通的能力就强。人们常说的悟性好就是这个意思。不读书的有没有悟性好的?当然有,不排除少数人骨骼清奇,禀赋超人。但是这些人的悟性往往局限很大,因为读书少,没见识过的领域更多,悟性只在自己见识过的小范围有效。我们阅读正是为了扩大视野和提高悟性。

活到老学到老,永远需要学习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毫无疑问。可是,书海无涯,到底要读多少书才能快速达成我们在每个阶段的目标?这就与怎样选书和读书深度有关了。

图书虽然无穷无尽,总有一些书是这些书的基础和集大成者。比如说我有段时间看了很多快速成长类的书,后来发现全部内容都是《穷查理宝典》的部分摘取再扩充。

那是不是说你读了别人说的经典就可以快速成长?不尽然,直接读非文学类的经典,你很可能读不下去。因为你没有基础概念累积,里面说的都是你没听过的词汇,你直接就想放弃了。所有的阅读和学习,都是在最近发展区学习效果最快最好,最近发展区换成时下流行的概念就是学习区,在需要阅读的一系列书中选取最符合你当下阅读水平的书,超过太多,跳到恐慌区,你读得太累,太简单在舒适区,你觉得浪费时间。至于哪一些书是你当下的最近发展区,需要你慢慢判别。而学习区的范围,会随着你经验的提高而扩大。

你阅读吗?_第2张图片

如图,最里一圈是“舒适区”, 对自己而言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工作,自己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比如看新闻看电视这些消遣类节目,都属于舒适区。

中间圈,“学习区”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感到轻微不适,不是太难受,稍微努力能跟上的区域。每个人的学习区不尽相同。

最外圈,“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知识,心理感觉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直接放弃学习。比如你没有任何物理基础知识,去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比较难受。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学习区,学习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区会逐渐变为舒适区,舒适区越变越大,而一部分恐慌区也会相应变成学习区。

不同的人读了同样的书,因为阅读深度的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多数人读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获得智慧。

什么叫智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我喜欢这个解释:看到事物间的不同为“智”,看到事物间的相同为“慧”。就在这同与不同之间,洞见事物的基本规律,从而生发出智慧。

不管学习什么内容,都可以概括为不断对比其内外部的各种联结,在各种同和不同的整合过程中,我们形成了自己的知识树,进一步萃取,得到属于自己的智慧。人们智慧的差异来自于这个过程思考的深浅。

人类大脑的神经元是网状的,每个神经元的突触(类似触角样的东西)代表学习的每种新东西,如果很多突触是独立的,没有连接,代表这些信息在大脑内独立存在,没有和其它信息产生交互。那么,这些信息被忘掉是迟早的事。只有让每个独立的信息之间发生联系,才能不被忘记。

通过反复比较几本书或者同一个论点的同与不同,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同,为什么不同?就是一个建立联系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多角度的理解和认识。如果没有这个过程,阅读就毫无深度可言,读一千本和不读也没什么区别。

有了阅读范围,有了阅读深度,才谈得上真正的学习。

比如说想了解一个新领域,主题阅读就可以达成目的。选择该领域图书榜前10名,全都翻翻看看,很容易发现相同的论点,再对不同书中有悖论的点进行分析,为什么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结论?多角度对比,找到这些差异的背后原因,对该领域的知识点掌握基本上就达到了百分之七八十。你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已经超过了该领域的大部分人。

很多人热衷于改变命运的鸡汤文,可惜鸡汤文没给发勺子,看再多也喝不了。

可以说在没有外力可借的情况下,读书就是最快的改变命运的方式。命运就像柏拉图的洞穴,读书就是把我们拉出充满未知的黑暗洞穴的最大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阅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