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住✔地球村……

要想保护好地球、拯救我们自己,就必须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和接受城市化、核能和转基因技术……

说到保护地球,这是一个非常庞大也不新鲜的话题了,但是我为什么要挑选这本书来解读呢?实际上,这本书的副标题从英文直译过来应该叫做 “一个生态实用主义者的宣言”,但是中文版做了修改,让书看起来像一本生态保护宣传册,淡化了作者斯图尔特•布兰德写书的目的:实用。现在市面上很多环保书籍有些表现得过于激进,认为目前地球的环境问题很糟糕、很严重,耸人听闻;还有一些书则认为,气候变化、核电站、转基因、可再生能源等等都是利益集团的阴谋。

作者布兰德,一方面为我们解读了自然环境面临的问题,他觉得我们应该“不盲目崇拜自然也不过分渲染危机”;另一方面他驳斥了“阴谋论”,支持人们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不过,也正是因为作者在书中支持核电、转基因等有风险性和创新性的项目,所以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大量争议,有些人说他“胡说八道”,也有些人看完之后说“这本书改变了我的想法”。

这么一本“反常规”的作品,你可能会好奇,作者斯图尔特·布兰德是何许人也?他说的话有分量吗?这人在美国还真是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是老一辈美国嬉皮士的代表,在 1968 年推出了一本叫《全球概览》的杂志,被誉为那个时代最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刊物。当时有许多人对这本书十分推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乔布斯。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的时候还说,《全球概览》被他们那一代人奉为至上宝典。而且,乔布斯还让那句印在 1974 年增刊封底的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一夜成名。除了乔布斯,计算机科学家艾伦•凯、《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Ted创始人克里斯•安德森、亚马逊创始人杰弗里•贝索斯等名人都是这本书的粉丝。

想想看,在 1968 年,布兰德就办出了有“互联网思维”的刊物,可见他是一个具有超前意识的人,他现在是人们公认的生态学家和未来学家,但也有人觉得他更像独树一帜的思想家。所以,《地球的法则》这本书也不像是一本传统的生态环保书籍,而像一份充满思辨性质的“挑战书”,布兰德挑选出来重点论述的内容,正是那些最充满争议的话题。他在这本书中用了大量论据来证明城市化、核能和转基因为什么对生态和人类很友好,与那些观点相反的环保主义者展开了一场辩论,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看待这些问题的视角。那么,他是如何组织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这本书总体上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个部分,作者提出了关键问题:人类面临着怎样的生存危机?

当作者把严峻的形势提出来之后,很快给出了三个应对工具,分别是城市化、核电和转基因,这也是接下来的要说的三个部分。相信听过作者的分析之后,会给你不少启发。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在第一部分提出的关键问题,人类面临着怎样的生存危机?

作者认为,我们这个年代讲环保已经演化为“人类文明是不是能延续”的问题了。平时,我们喊口号总是说,要“保护地球”,但其实地球不管发生多大的灾难,生物圈都能自我恢复,受影响的只是人类文明而已,处在危机中需要保护的,其实是人类本身。

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非常推崇哈佛大学的一位考古学家写的一本书,叫《持久的战争》。书里说,人类一直以来都在发动战争,这并不是因为人类天生暴力想打仗,而是人们需要的东西太多,大自然的产出满足不了所有的需求,于是人类之间就会为了争夺资源发生战争。在人类历史上,如果农业和贸易发展得好,科技突破带来了新资源;或者爆发了一场大瘟疫导致人口降低,那么相对的,资源就显得比较充沛,人类社会就会出现短暂的和平。按照这个思路,作者认为,我们现在遇到的的问题是,人类社会虽然在大部分地区保持了和平状态,但面临的危机是人口快速增长,还有人类因为行为不当而导致的气候变暖,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的自然产出能力会因此降低,后果就是,为了争夺资源,恶性战争会再一次爆发,人类文明走向崩溃。

不过,目前,人们对于地球到底在“变暖”还是“变冷”存在争议。有一部纪录片叫做《全球变暖的大骗局》,也有部分研究者试图证明“地球并没有变暖,反而在变冷”。咱们这本书作者的观点,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是一致的,就是地球在变暖。早在 2007 年,委员会就调查了 23 个气候变化的模型,模型是根据这些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制作出来的,他们认为,气候变暖这件事真实存在,而且主要原因是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还有个事实也让他们认为“全球变暖”正在发生,那就是北极冰川正在迅速融化。本来他们估计,这些冰川在四十多年之后才会消融一半,可就在调查的当年,地球上就有一半的北极冰川已经融化了。

冰川的消融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本来冰川能够反射 85%的太阳光,而海洋只反射 5%的太阳光,如果冰川大量融化,剩下的冰川越少,整个北极地区所吸收的太阳光就越多,冰川就会加速融化,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北极还有一大片广阔的冻土沼泽带,那里厚厚的永久冰层也可能因此融化,里面常年冻结的腐烂植物遇到热量,就会释放出大量导致温室效应的甲烷气体。你看,气候变暖导致了生态的恶性循环,而生态恶性循环只会让气候更糟糕。

但是其实,恶性循环并不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唯一因素,还有另外两种因素,诱发事件和峰值效应。这两个是什么呢,先来看诱发事件。

这里所说的诱发事件,主要是指某个生态事件,直接诱发了地球气候变冷或者变暖的后果。比如在5500 年前发生过这么一件事:在海底,有一种可以燃烧的、外表像冰一样的天然气水合物,叫做“可燃冰”,主要成分有温室气体甲烷。当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些可燃冰突然大量融化,产生了一万亿吨的甲烷气体溢出水面,导致全球气温上涨了 8 摄氏度,2/3的海洋生物因此灭绝。

再来说峰值效应,所谓的“峰值”,就好像一条抛物线,平时各种变化都属于“蓄势待发”状态,沿着线慢慢上升。一旦积蓄到某种程度,如同到达抛物线那个顶点,整个系统就会突然发生剧变,往抛物线下降的那边迅速“滑过去”,生态系统在短时间内就能进入一个新的状态。这个就很可怕了,因为人类的行为对气候的影响,很大一部分都处于这种状态,气候变化先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觉察,然后突然剧变,让人措手不及。

当然,人类行为虽然有可能导致环境恶性循环,成为气候变化的诱发事件,也有可能引起峰值效应的发生,但这并不是说,恶性循环、诱发事件和峰值效应一定都是人类行为引起的,也有可能是自然在进行自我调节。整个大自然的气候有一套十分复杂精妙的内在系统,所有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作者认为,自然在调节过程中,如果对人类造成了影响,我们就必须小心应对,如果人类听从这种变幻不定的变化规律,而不努力去改变一些规律,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必然充满了危险。

那人类有没有能力与自然规律相抗衡呢?作者给出了肯定答复,不仅有,而且至少有三种工具是非常有效率的,那就是:城市化、核能和转基因。接下来的三个部分我们将分别展开说明。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部分的内容:作者认为,我们现在谈环保,已经演化为“人类文明是不是能够延续”的问题。人类行为有可能导致自然环境恶性循环,成为气候变化的诱发事件,也有可能引起峰值效应的发生,但自然有自我调节能力,在调节过程中,如果对人类造成了影响,我们就必须小心应对才不至于让文明受到较大冲击。人类不能听从于自然变幻不定的变化规律,而是要利用城市化、核能和转基因等有效工具去改变规律,保护自己的文明。

第二部分

现在我们看看第一个工具:城市化。有些人认为,类似农耕文明那样的生活方式才“绿色、健康”。可是作者却在第二部分明确提出,城市化比农村更加环保。

在作者看来,农村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农村传统耕作的方式根本就不环保,相反,农村土地很容易因为过度开垦而丧失养分,没有节制地砍伐植物、狩猎动物,对环境也是威胁;第二,农村人家往往有更多的孩子,人口增长较快,人均分得的土地面积逐渐减少,资源相对紧缺。而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知程度并不是很高,遇到天灾的时候抵抗能力非常弱,完全靠天吃饭;第三,农村只是一个个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小团体,没什么强大的创造力,很难解决贫困问题。

正是因为农村存在这些问题,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情况,城市化已经是一个趋势。在城市里,传统耕作、狩猎已经不是最主要的生产方式了,这方面的环境威胁不再存在。而且,由于农村人口的大量迁移,不少农田被遗弃,正是土地休养的好机会。周围的树木和灌木不会被人拿来当柴火,野生动物也不再会被猎杀,当地的生态反而得以缓慢恢复。作者说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保护那些荒芜的村落,而不是鼓励人们再重返原始的农耕生活。至于那些仍然坚持留在原地的村民,他们的生存状况也会比以前好一些。农村人口的减少、对土地开垦频率的降低,让他们可以在更优质的土地上、更加集中地种植经济作物。这些村民还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化带来的周边辐射效应,比如一条通往城市的公路、一个与城市连接的手机信号站等,为自己的产品打开广阔市场,获得更多的收益。

那么,既然有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会不会因为人口过于密集,给生存环境带来压力?这个问题,作者认为不用过于担心,因为曾经有研究证明,一旦妇女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就不愿意多生孩子了,这在任何文化里都一样。城市里的女性比农村女性有更强的社会渴望,她们会更关注自身教育、为自己寻找工作机会,而孩子太多会给她们增加负担,所以城市女性更倾向于少生优生。在不少国际大都市,人口过度膨胀的担忧在慢慢消失,甚至出现负增长。作者在这里额外提醒了一下,生育率降低虽然对于个人或者资源来说都是好事,但也意味着持久的经济危机。现在不少发达国家都经历着先变富、后变老的问题,生育率大幅度下降,整个国家经济会因为缺乏年轻人走向崩溃,这本身又会成为一个新的贫困陷阱。所以作者说,理性的人口政策,应该把人口缩减导致的影响也考虑在内。

当然,不管人口是多是少,只要人类有各种生产活动,就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不少人对城市化有负面评价,主要也是因为城市给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比农村要严重得多。作者没有否认这一点,不过他非常乐观,因为环保运动是从城市开始的,污染越严重,人们越会关注环保。在农村的小圈子里,人们往往不会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但城市不一样,城市与城市之间联系紧密,环境保护也会由一个地区扩展到一个国家,甚至全球,成为国际化问题,任何一个城市或者国家,都可以从国外吸收环保方面的想法和具体操作方法,共同保护地球。

城市还有一个让人诟病的地方在于贫富分化,在迪拜、孟买这些大城市 ,贫民窟和最富有的富人区挨在一起,看上去是一种怪诞的不公平。但作者认为,这对于任何一个高密度的城市来说都是一种高效率的经济现象,贫民窟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因为穷人有时间但没钱,富人有钱但没时间,他们可以进行交换,从总体上看是有好处的。生活在贫民窟的人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悲伤绝望,狭窄的街道上密集地布满了市集、小吃店、酒吧、五金店、服饰店、电子产品店等等,这样的地方汇集了大量的社会资本,充满活力,人们总在努力以最快的速度摆脱贫困,虽然其中也存在不少非法经济现象,但只要政府、民间组织和企业加以合理引导,就能帮助这些非法经济走向正规经济。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城市化充满了信心,他认为因为城市的创造力和活力,任何困难都能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作者还提到了 “克莱伯法则”,这个法则认为,有机体会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而加快新陈代谢的效率。城市也遵循这个法则,人们聚集到一起之后,城市会变得更高效。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的创造力也会随之增大,两者的关系是“超线性”的,意思是说,当城市规模翻一番,它的创造性不止翻了一番。城市的发展虽然会带来问题,但城市会通过加速的创新去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前面提到的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之外,贫困问题终究也有解决的一天。

以上就是第一个工具“城市化”的相关内容,作者认为,城市化让农村土地得到休息,给农村发展带来机遇。城里人更少生育,对控制人口有很大帮助,但也要注意老龄化的趋势。城市里的贫民窟能为城市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城市里的机遇更多,帮助人们摆脱贫困、变得富有。

第三部分

说完了城市化,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充满争议的工具:核电。

作者是坚定的核电支持者,在对待核电这个问题上,他觉得应该保持“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使用核电虽然有风险,但它总比干看着气候变化要好。作者的一个朋友曾经极力反对核电,可后来逐渐改变了看法,什么原因呢?他归结为两样东西起了作用:一个是基荷电力,另一个是生态足迹。这两个概念我们分别解释一下:

基荷电力,基础的基,电荷的荷,是指能够满足数百万用户用电需要的、最低额度的电力,而且,这种电力要非常稳定连贯、昼夜不停地持续提供电力。目前,基荷电力只有三种来源:化石燃料、水力和核能。虽然风能和太阳能都非常好,你可能也听说过它们非常环保,但它们无法成为基荷电力,因为它们是间断性的,只能当发电的配角。

那什么是生态足迹呢?就是看哪种能源哪个更环保高效,生态足迹越小,能源就越环保。比如说,核电厂占地小、效率高。一座生产 1000 兆瓦的核电厂占地大概是0.3平方英里,而同等的风力发电厂需要的土地大概是核电站的 600 倍。另外,从能源产生的废弃物来看,核电积累的废料体积很小,会被小心处理、还有人监控。而煤炭发电产生大量固体废物和二氧化碳,产生的危害却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从这两点来看,核电不仅是很好的基荷电力,而且还对环境很友好。有人可能会反问,你怎么不说一旦核泄漏,会带来多大的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多大的伤害呢?作者解释说,人们对核辐射的恐惧,反而比核辐射对身体健康的威胁更大,核泄漏带给我们的教训是双面的:一方面我们要学会小心运用,防止泄露;另一方面,不要随便对什么东西都恐惧。这些年来,人们为降低核事故风险已经下了很多工夫,新的核电站相对安全。如果从事故发生的概率上看,人们平时因为各种意外事故死亡的概率,远远高于因为核辐射而死亡的概率。而且作者说,运用在医疗领域的核辐射还救治了无数病人,这些病人接受的核辐射量大多都超过了在核电行业所允许的核辐射量。比如说,美国环保局就认为,所有辐射都是有害的,所以他们就规定了一个,核电站附近居民每年接受核辐射的最高标准。但是作者在书中说,如果你去拍了一次CT,接受到的辐射量就是这个最高标准的 66 倍。

尽管如此,还是有环保人士担心,任何核辐射都会伤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甚至还会渗入地下,如果不能在未来至少一万年时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完全封存核废料里的放射性物质,就不应该修建核电站。对此,作者反驳说,未来人类科技的发展速度会非常快,比现在强大很多倍,我们不应当预估未来人们的需求或能力。那时候的人类有更值得担心的东西,而不是核辐射。多年之后,棘手的问题不是变得更棘手,而是慢慢就消失了。而且,核废料本身有个特征,就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毒性。核废料处置问题不应该再是宇宙级难题,而核电这种零碳的发电方式有希望会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主要解决方案。

这就是作者对于第二个工具“核电”的说明,他认为,与核电带来的威胁相比,它所带来的好处更多,是一种稳定、洁净的能源,人们用不着过于恐慌核泄漏事件,新的核电设备被修建得更加安全、监控方式也更加严密。我们在小心地处理核废料的同时,也要对后代保持信心,未来人类很可能不再像现在这样担心核辐射。

第四部分

无论是城市化还是核电,人们其实对它们已经不陌生了,下面要谈到的第三个工具“转基因”对很多人来说却是个陌生的领域。有人可能说,不陌生我知道转基因,我去买豆油、买蔬菜的时候都会买“非转基因”的那种。可是作者认为,这就是人们对转基因不熟悉才会有的想法,人们并没有深入了解它背后的科学原理,越是陌生事物,接受起来越需要时间。我们来听一下作者是怎么解释的。

作者本人是学生物的,他有点吃惊为什么会有人如此反对转基因。如果人们是害怕基因在不同物体之间转移的话,那担心实在是多余了。因为基因一直以来就是可以互换的,特别是微生物的基因。在微生物领域,基因转移的现象非常普遍,分为“垂直”和“水平”两类,垂直的基因转移我们很容易理解,就是把基因传递给自己的后代。但是水平的基因转移超乎人类的想象,可以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在不同种类和生命形态之间自由交换。

作者打个了比方,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大街上,仅仅和另外一个金色头发的人擦肩而过,这个人就瞬间获得了金色头发的基因代码,也有可能同时获得蓝眼睛、高鼻子等其他几个新鲜的基因,一旦获得,这个人就能把这些基因传给下一代。是不是很不可思议?微生物基因的水平转移就是这么快速而且神奇!所以你看,基因转移并不是人类创造的行为,而是微生物天生具备的能力,生物进化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混乱。

正因为知道这些内容,作者和其他一些生物学家都表示对转基因不惊慌,人类农业里各种植物的杂交也是司空见惯的,用专业术语来解释杂交,就叫“基因改造”,其实就是把某个优良品种A和另外一个优良品种B杂交在一起,产生一个具有双边优良性状的后代C。而转基因的概念则是通过人为干预,找关系很远的两种生物,从其中一种生物A里提取需要的特定基因,放到另外一个生物B中进行基因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人工选育,获得特定特征的个体C。

这么看来,基因改造和转基因的目标是一样的,甚至可以说,杂交因为没法保证每次都能得到最优的后代C,必须杂交很多次,有时候要耗费好几年才能成功;而转基因一般在短时间内就能很精准地得到特定的后代C,效率要更高一些。

还有些反对转基因的人说,转基因违反了自然规律,破坏了生物本身自己的基因。但你看,其实自打人类开始耕作以来,农作物自身的基因组就是人类修修补补的产物,和野外的亲缘种基本没有什么相似点了。就连我们人类自己,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不同人种之间杂交的次数增多,也会出现各种进化的可能。

这时又有反对者会说,杂交是同一个物种的杂交,比如水稻和水稻、人类和人类,但转基因呢?谁能想到把一个细菌的基因和一个动物的基因,放在一起重组会有什么恐怖的后果?作者解释说,人们似乎有个误解,还认为老鼠的每一个基因里面都有一只老鼠,因此将它的基因移植到其它地方就很奇怪,这样长出来的生物就是异形。但其实,单个的基因本身没有什么作用,三个基因组合才会生成对生物体有用的蛋白质。也就是说,基因从哪里来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基因形成了什么蛋白质。

现在在医学领域,对基因重组技术的恐慌已经消失。科学家会把一个人类基因放到大肠杆菌里,通过转基因改造,让有机体产生大量人体胰岛素来救治糖尿病患者,这个方法比传统方法更安全、更低廉。在农业领域也是一样,转基因作物可以具有除草剂抗性和抗虫性,不仅可以不受除草剂的影响正常生长,还不用担心虫害,大大提高了产量。研究还已经证明,像是转基因玉米、棉花和大豆,实现商业化种植已经超过 5 年了,还没发现它们可能会破坏生态的倾向。在面对饥荒时,产量高的转基因作物能让人们免受饥饿,让经营市场农业的农民从破产边缘走向富裕。

说完了这些,你是不是对转基因更了解了?我们再来说说人们最担心的问题:人类吃了这种转基因产品到底会不会中毒、会不会发生异变或者贻害下一代呢?作者给了我们两份证明:一份是 2001年,由欧洲委员会拨款支持的 80 多份科学研究报告集,一份是 2004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研究结果。它们的研究结果都是,截至到报告发布的日期为止,还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转基因产品会对人体或环境带来危害,也没发现有人因为食用转基因食物而导致中毒或者营养不良等反应。

如果你不相信报告,那么作者又补充说,正是因为人类的担忧,让转基因作物从诞生以来,就受到了各种各样的严格监管和调查检验,但数据仍然没显示出它们有危害。而相比于传统食物和有机食物呢,因为它们更被人们喜欢,所以得到的监管就更宽松。从监管和调查的力度来看,转基因作物也应该更有保障,应该更让人放心才是。

以上就是作者对第三个工具“转基因”的看法,他觉得基因转移并不可怕,这在微生物圈里十分常见。转基因比基因改造更有效率,还受到严格的监管,不会给人体带来危害。转基因技术还可以在各行各业大展身手,根据人类需求,生产出更多高效、绿色的产品。

《地球的法则》的重点内容就为你介绍完了,让我们重新回顾这本书的要点。

作者认为,我们现在谈环保,已经演化为“人类文明是否能够延续”的问题。人类行为有可能导致自然环境恶性循环,成为气候变化的诱发事件,也有可能引起峰值效应的发生,但自然有自我调节能力,在调节过程中,如果对人类造成了影响,我们就必须小心应对才不至于让文明受到较大冲击。人类不能听从于自然变幻不定的变化规律,而是要利用城市化、核能和转基因等有效工具去改变规律,保护自己的文明。

第一种工具是城市化。城市化能让农村土地得到休息,给农村发展带来机遇。因为城里人更少生育孩子,这对控制人口有很大帮助。城市里的贫民窟能为城市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城市里机遇更多,帮助人们摆脱贫困、变得富有。城市是一个充满活力、创造力、重视环保的地方。

第二种工具是核电。核电是一种稳定、洁净的能源,我们用不着过于恐慌核泄漏事件,新的核电设备被修建得更加安全、监控方式也更加严密。我们在小心地处理核废料的同时,也要对后代的科技发展保持信心,未来人类很可能不再像现在这样担心核辐射。

第三种工具是转基因。作者认为,基因转移并不可怕,因为这在微生物圈里十分常见。转基因不仅比基因改造更有效率,还受到严格的监管,不会给人体带来危害。转基因技术还可以在各行各业大展身手,根据人类需求,生产出更多高效、绿色的产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住✔地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