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业的3大误区-“车来车往”没有看透,所以倒闭了

关键词:互联网创业  不盈利  平台  规模效应

字数:2727,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

最近,总能看到一些创业者失败的新闻。乐视贾跃亭出走,乐视网改名新乐视;二手车交易平台“车来车往”宣布破产;悟空单车宣布倒闭;酷骑单车开始跑路;星空琴行关闭所有门店。

以前传统媒体时代,对于创业宣扬的更多是成功、励志的故事。到了自媒体时代,各种公司破产、跑路的新闻频出。个人觉得这是好事,创业本来就是九死一生的小概率事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大家是耳熟能详,创业的风险,创业者需要有清晰的了解和理性的认识。

9月29日晚,“车来车往”创始人兼CEO谢磊的一封内部邮件在网上流传,在邮件中谢磊称公司由于经营严重亏损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经营,只能宣布破产。并且承诺员工的薪资会在11月20日之前支付完9月份的薪资,供应商欠款在10月20日前偿还。

互联网创业的3大误区-“车来车往”没有看透,所以倒闭了_第1张图片
车来车往CEO谢磊

看到这则消息后,我特意在网上了解了一下详细信息,并且查看了车来车往官网。

车来车往成立于2015年9月,这是一家二手车交易公司,采用的是C2B+线下店模式,拥有 “来拍车”平台,以及针对车商的金融产品“拍车贷” 。

2016年2月宣布获得1800万美元A轮融资,2016年12月30日,车来车往与华东二手车C2B拍卖平台开新二手车合并。当时谢磊踌躇满志,宣称将在2017年完成120亿元的目标交易额,实现20万台的交易量,合并后行业占比计划达到5%-8%。随后,仅仅过了不到10个月,就传来破产的消息。

车来车往的商业模式并没有问题,前期也融到了资,为何成立两年之后就宣布破产?从最近的这些互联网创业公司倒闭新闻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共同的误区,也是互联网创业者常犯的错误。

一、不盈利是互联网创业的常态

由于免费、长尾模式在互联网时代的出现,加上有些行业存在“赢家通吃”的效应,因此,高价补贴,持续亏损,先获客在考虑盈利模式的情况屡见不鲜。“我们现在还没有考虑盈利模式,如果失败了,就当做了一场公益活动”,这种言论是会对创业者产生误导的。

很多互联网创业者认为不盈利是正常的,对外融资时大谈特谈用户数、日活跃客户、而对于收入和利润则是避重就轻,我觉得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风气。

做商业,最后肯定是要盈利的。“不谈盈利的创业就是耍流氓”,如果一个企业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没有造血功能,而是要不断的用投资人的钱来输血,这样的企业最后破产是正常的。上面说到的那些企业概莫如是。

创业一定要考虑如何盈利,尤其是对于草根的个人创业者,认为先用资本吸引流量,等用户到了一定数量,再考虑变现的模式,是需要巨大的资本和时间投入的,并不适用于我们小的创业者。

二、创业就要做平台

因为京东、淘宝的成功,曾经互联网创业者言必称做平台,这实际上是个创业的大坑!

如果说创业是掷骰子比大小,普通的创业是掷出1个6,几率是1/6,那么平台创业就是掷6个6,几率是6的6次方分之一,即1/46656,为何这么说?

首先,平台创业是要对接供应端和需求端,这是一个规模效应的模式,需要两端同时发力,将海量的用户和商家聚集到平台上,才能产生规模效应。而这种规模效应的市场,往往是很容易被巨头盯上的,如果不能在巨头介入前占领市场,创业者成功的几率会很小。

互联网平台通常的做法是,用海量的资本粗暴的砸向用户或者商家(也有同时补贴的,比如滴滴),通过持续的高价补贴,利诱用户改变消费习惯,迁移消费场景。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滴滴和快的火拼的时候,一个星期就要亏损一个亿,这是普通创业者无法承担的。

其次,平台就是一个生态,将用户聚集过来之后,你要让生态健康的生长,就要涉及到管理、维护。如何留存、服务好海量的用户,又是一个难题。看看淘宝,从免费开店,到支付宝的出现,再到天猫商城。后台的管理、数据,整体链条的完善,是光鲜后面看不见的付出。尤其面对这么多的用户,管理维护难度可想而知。

像车来车往的创始人谢磊,之前已经实现财富自由了,自己掏腰包投入2000万创立了车来车往,而且前期融资1800万美金。但是,光新开二手车冠名辽足就花了8000万人民币,在没有达到规模效应前,是要持续投入资金的,对于个人来说,这就是个无底洞,尤其在具有网络效应的行业,你不把竞争对手“烧死”,你就得被“烧死”。

另外,由于二手车市场信用体系非常不健全,光靠一家企业,是很难去做这件事的,需要整个行业参与、整顿,马云靠从淘宝开始,建立网购信用体系的事情很难再复制的。

普通人创业,不要去玩平台。如果一定要做平台,最好是市场足够细分,你有获客优势,能够在巨头觉醒前快速占领市场;同时,在需求端和供给端,你至少在一端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资源,并且能说服资本持续支持。

三、规模=规模效应

很多创业者大谈特谈用户数据,比如我的用户已经到了多少万,我每天接单已经到了多少万,我已经在多少个城市铺开,等等。他们认为,只要我的用户和交易量达到了一个量级,我盈利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事实真的如此吗?比如做O2O,全国每天接单达到了100万单,你去商家谈判,希望他们店铺能加入你的平台。商家问你,100万单的数字挺好看,但是,我进入你的平台,每天能给我带来多少单?如果不能给我带来收益,你那100万单与我何干?

我们要看数字,更要看数字背后逻辑。

首先,获单≠获客,每天100万单,有多少个客户能留存下来,产生复购,这才是重点。如果花100块钱的补贴,让一个客户在你的平台交易,下次因为补贴减少了,客户就不在你平台购买了,这个叫获单,不叫获客。只有将用户沉淀下来,产生多次购买,才能真正降低获客成本。

其次,规模≠规模效应,如果没有协同效应,再大的规模也没有意义。就如上面那个O2O的例子,你每天的100万单,对于国贸3公里内这个商圈,不能给商家增加额外的1单,那又有什么用?

沃尔玛、京东、淘宝,是通过规模采购来和供应商谈价格、谈账期,这就是协同效应。只有单个用户的采购能累加起来,形成规模,这样的模式才能称之为规模效应。否则,各个用户的零碎需求,虽然加起来量很大,但是每个需求都是分散,独立的,无法累加的,那就不叫规模效应。

上面的O2O案例,真正关注的应该是密度。就是说,我在3公里内的商圈,能给同一个商家带来多少的客户。在北京这个城市,由20个3公里商圈构成的体系中,我能给同一个商家增加多少收入。只有每个细胞都是健康的,才能保证这个人的身体是健康的。


除了上面讲到的3个误区,互联网创业还存在其他很多误区,比如是否每个行业都适用于赢家通吃?京东亚马逊亏损这么多年,还能做下去,我是不是可以?以后有时间我们再一一分析。

我们说创业者要且行且珍惜,因为创业是一件体力+脑力的事情,不能光凭一腔热血,光凭体力就一头扎入创业的汪洋中。在创业的路上有很多的坑,我们通过学习和了解真实案例,是可以跳过这些坑的。有句话书说得好:“前人的大坑,我们的路灯”,创业路上,在追求速度的同时,要留意每一盏路灯,才能避免掉入大坑,节省弹药和时间成本,在一路狂奔中增加胜算。

你看到了路上的路灯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创业的3大误区-“车来车往”没有看透,所以倒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