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人生智慧之“道法自然”

前言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读《老子》这本书(中华书局出版),被老子的思想深深吸引,被老子对他要表达的思想所使用的语言深深迷醉,为了更好的理解老子的思想,也为了督促自己深入的专研下去,我决定通过几篇文章整理出我对老子所要表达出的人生智慧的理解。

一、老子是谁?

公元前517年的一天,函谷关的守将尹喜像往常一样早早的起来,在函谷关的城门楼上巡视一番,这天早晨,当他手搭凉棚向东方眺望的时候,他看见遥远的东方,有一股紫气飘然而来,尹喜大喜过望,他知道,这团东来的紫气是吉祥之兆。可能会有高人从这里经过。于是,他就吩咐手下,今天要特别留心从这里出关的人,有人从这里经过,马上向他汇报。

尹喜这一天焦灼不安,他在等,等待一个贵人,等待一个高人,黄昏的时候,尹喜再次来到了函谷关的城门楼上,他眯缝着眼睛顺着通向函谷关的路向远处眺望,远远的,他看见了一个黑点在向前移动,这个黑点越来越大,尹喜屏息凝神仔细观看。终于他看清了,那个黑点变成了一头青牛,青牛的背上坐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老者长长的眉毛和胡须在胸前飘来荡去,夕阳的余晖斜照在青牛和老者的身上,影子在地上拉的很长很长。

看到这里尹喜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命令手下为这位老者接风洗尘,因为他知道这位老者正是他仰慕已久的绝世高人---老子,他要让这位老者在函谷关中写下影响人类两千多年的智慧之书《道德经》。

据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据说老子在写下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后,骑着青牛出关而去,不知所踪。

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老子的出现和消失都比较神秘,但是他的智慧之言却穿越时空,给后人留下了深远的遗产。

老子的智慧记载在《道德经》中,中外历史上对《道德经》注释的人很多,有数百人之多,众说纷纭,就像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莫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道德经》,要想走进老子的思想,在参考别人注解的同时,还是要阅读《道德经》的原文文本,结合自己的感悟,才会慢慢的找到自己心中的《道德经》。

二、何谓“道”“德”?

简单的说“道”就是运行在万物之上,又居于万物之中的自然规则,而“德”就是万物自身的固有属性和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道”在“德”之上,并通过“德”体现出来。

其实老子并没有说明他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他说“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说出来的“道”已经不是他所说的那个道了,就像《小王子》中的一句话:“语言是误解的根源”。

老子的“道”是一种空虚无形,有物混成的原始状态,或隐或现,连续不断。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第四章

老子的“道”是一种恍惚、寂寥的状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老子这里的“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指的应该是事物本来的、自在的样子,而不是经过人为的、修饰的样子。其实人在世间为人处世,最好的状态就应该是“道法自然”。

三、人生感悟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浑沌之死的故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用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他自己的成长方式,都有他自己独特的生命价值。混沌就是混沌自己的样子,如果你强行给他日凿一窍,七日混沌必死。混沌的样子就是他自己自然的样子,混沌的样子有他自己的“道”在里面,老子说“道法自然”,你破坏了“自然”,就破坏了“道”。

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自然很远了,远到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出发,我们把家装饰的富丽堂皇,可是在家里却很难得到爱,我们把自己打扮的光鲜亮丽,却在早上起来照镜子的时候,突然怀疑镜中的那个是不是自己。我们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资条件,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却从来不问问孩子自己想要什么。我们急功近利的想获得更多的财富、权力,却忽略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梦。我们的脚步越来越快,可是我们也离自然、离自己的本性越来越远。

于是,在现代社会,两千多年前老子发出的智慧之言需要时常的回荡在我们耳边,他在提醒我们“道法自然”。让每一个人都回归自我,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回归到自己自在的、本然的样子,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过早的把自己变成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做一个贫贱能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大丈夫”。

老子的人生智慧之“道法自然”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子的人生智慧之“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