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2 《乡下人的悲歌》J.D.万斯

《乡下人的悲歌》是一部小人物的回忆录。

作者万斯出生在一个贫穷的美国白人工人阶级,在十三岁之前,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母亲一生都在和毒瘾作斗争,父亲在和母亲离婚后便再没有出现,也不曾付过赡养费。母亲数度婚姻又都不持久,所以童年的万斯记忆中的生活就是不断地有陌生人进入自己的生活,又不断地离开。迫于生活的无奈,万斯一直和外祖父母生活。虽然外祖父母有着“乡下人”的粗俗和火爆脾气,但是却提供了万斯需要的稳定的生活。终于,在结束了和母亲一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后,万斯学业和生活都步上了正轨。在成年之际,万斯选择了加入海军陆战部队。经过部队四年的磨砺,万斯不仅养成了完全不同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了如何理财,更重要的是让他意识到自己有很大的可能性。退役后的万斯选择了去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之后又成功进入耶鲁大学法学院学习。现在的万斯和乌莎组建了美好的家庭,过上他不曾想到的中产阶级的生活。

整本书探讨的是一个美国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个人案例。其中让我觉得值得思考的是关于阶级流动带来的归属感缺乏和环境适应问题。

万斯童年生活的地方是铁锈地带(Rust Belt)——俄亥俄州的一座钢铁城市。万斯的外祖父母从肯塔基州东部山区搬迁至俄亥俄州的米德尔敦,即铁锈地带生活。万斯的祖父母通过这种搬迁,获得了摆脱乡下人生活的可能性和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值得庆幸的是,万斯的外祖父母们成功做到了。他们成功跻身中产阶级的行列中。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他们身上带有的乡下人的习惯并没有消失。比如,他们时不时的爆粗、互相的大喊大叫、争吵、暴脾气,甚至是拔枪相向的行为并没有消失殆尽。在新的城市生活的几年里,他们只能慢慢适应“文明城市”的人们行为规范,比如注重隐私、人与人之间总是轻声细语的交流,等等。因此,他们时常驱车三小时回家乡。一方面,是家乡有更多熟人,这种熟悉的环境可以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另一方面,他们在新的城市获得的成就和骨子里的性格不相符,这种mismatch让他们无所适从。因此,万斯的外祖父母对新的城市的生活花了数十年的时间来适应。然而,遗憾的是,这种不适应同样影响了他们的后代。母亲和母亲的姊妹莉姨同样习得了外祖父母的人际关系相处模式。莉姨17岁就嫁给了有暴力倾向的丈夫;而作者的母亲虽然作为优秀高中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发言,然而怀孕中断了她的学业,导致他的母亲错失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同样的,作者万斯也因为修正自己的脾气和人际关系的相处模式而花费大量的精力。

虽然万斯的外祖父母经历万难实现了阶级的提升,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让他们无所适从。放在中国社会里面来进行讨论,我觉得同样有现实意义。随着大学开放了更多的教育名额,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走出家乡,进入大学获得优质的教育机会。在他们毕业之际,他们同样需要面对的就是回家乡,还是留在大城市。回家乡意味着放弃现在所拥有的优质资源;留在城市里意味着随之而来的定居问题。对于这一代人来说,留着大城市是有非常大的诱惑力的。但是,是否留在大城市还是值得权衡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3-02 《乡下人的悲歌》J.D.万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