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标--活动背后的意义(201807)

自2017年2月,学校发出“坚持不懈,做自己喜欢的一件事”的号召后,全校一千多名同学,陆陆续续投入了坚持不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活动中来。近期,我们评选并颁发了第三批坚持不懈学子奖。设置坚持不懈学子奖的目的是什么?他还有什么更深远的意义吗?

设想一,着眼于当下,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好习惯。我们都知道,习惯决定命运。一个拥有良好习惯的人,做事有计划有条理,成事几率大许多。史上因习惯良好获益者多多。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每天把手甩一百下的作业,一年后,只有一个人坚持下来了,那个人就是柏拉图。爱迪生花整整十年去研制蓄电池,其间不断遭受失败,但他一直咬牙坚持,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发明了蓄电池,被人们授与“发明大王”的美称。

这两件事说明什么?能够伴随一个人克服困难走向理想状态的,是毅力。而毅力不是说说就能拥有,也不是想要就可以拥有,它需要长期磨练,培养心性,逐渐养成。毅力与习惯相伴相生。让孩子们坚持做一件事,遇到困难了,去想办法克服;惰性来了,咬牙坚持;想放弃了,学会权衡。能坚持一月、一年,好习惯基本上稳定养成了。

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类行为的一些重大改变,绝非一日之功。任何单一的学习经验都不能对学习者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比如在思维方式、基本习惯、起主导作用的观念、态度、长久的兴趣或喜好等方面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只有历经长年累月的积累后,我们才可能看到一些主要的教育目标呈现出显著的、具体的变化。在某些方面,教育经验产生效果的过程,正如水滴石穿。”(第87页)坚持不懈学子奖正是基于变化于细微处,于久长时考虑而设定。

定期评选,促进孩子回头望,强化自信心、满足感,从而生发更大动力,持续去做。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讲如何选择有助于教育目标实现的学习经验时说到,“在这种通过理智过程形成学生态度的教育计划中,最好能让学生定期检查他们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品行,帮助他们检查口头表态要达到的目标,看看他们自身的行为与宣称信奉的行为之间,到底有多大的一致性,这种定期检查同样有助于影响和形成态度”。(第81页)循环往复,强化习惯养成。同时,培养学生自律、自控意识,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思谋未来,是为了给孩子美好的一生奠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其中“人文底蕴”需要积累,需要厚积,从小学就坚持阅读一定会为他打下扎实文化基础,奠定厚实底蕴。同时,坚实走过的经历会为成长积累良好的经验,为将来实现更高学习成长目标提供更丰富的经验。

教育不能只顾眼前,只教给学生他们一时感兴趣的事情,“你对学生兴趣的研究,作为选择教育目标的基础,其理由大致如下,教育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它要求学习者自己积极主动的努力,一般来说,学习者只学习那些他做过的事情,如果学校的情境涉及的是学习者感兴趣的事物,他就会积极的参与其中,便学会如何有效的应对这些情境”。培养学生自信、有能力、能融入、会应对,是教育的“长治久安”之为。

教育目标--活动背后的意义(201807)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康德说,教育应以未来人类可能获取的更加状况为准,这里的更佳状况是指合乎人性的理念及其所有的使命,这使命就是提升人的品质与修养,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与精神追求。”(转引《你也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第23页)精神生活如何丰富?三观如何建立?他一定是与一个人的经历、阅历相关的。在纷繁复杂中,一个人能够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去做,他便不会是生活的奴隶,精神的囚犯。

教育目标--活动背后的意义(201807)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目标--活动背后的意义(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