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都让我想了些什么(含剧透、私货)

_0

本书的内容是:一个弱智青年(查理)通过一个有bug的科技手段变得高智商后又变回去——这个过程中他的自我记录。

这本书是半个世纪前的作品,因何时至今日依旧能打动他人?或者说为何能使人“心有戚戚焉”?

正如同查理对阿尔吉侬——一只同样被改造的小白鼠——抱有的物伤其类的感受;人在阅读时,大约也多多少少能体验一点查理的想法和情绪。读书特别投入的人,读这种略显沉重的小说,甚至可能为此情绪波动。这种共情也正体现在了书名上。

读书时我为查理感到尴尬、担心、难过,等等。但我知道这所谓“感人”不是指感同身受,这世上没有那么容易的感同身受,只不过是他激发了我的这些情绪,我的情绪是为了自己。

关于查理表示自己从来都不后悔变聪明过,我觉得就这一点他比许多人都强,他知道智慧、聪明是好的,而愚蠢是不好的。这一点开启了我下面的私货部分。

_1

作为一个已经基本过了中二期的普通人(说基本是因为偶尔还是会发病),知道自己所知有限、所能也有限,不仅有限,而且是沧海一粟般的特别有限,就不得不时常对自己的无知感到一些抱歉:对世界抱歉,对自己抱歉。

对自己抱歉理所应当,对世界抱歉的原因是由于年少时所抱有的“长大了要作出改变世界的事情”,大约尤其国人更甚,毕竟不是哪个国家的人从小就被教导:仅仅自己“修身”还不够,还要“齐家”、还要“治国、平天下”的,长大了只好对小时候以为要“平”的天下说一声抱歉:我自己还没管好自己,平不了您了,您自己多保重。

这个锅是该由“教育”来背,但个人大约也脱不了干系。一个成年人如果还不能对自己有基本了解并知道自己不应该也不能去“治”、“平”其他的人,那大概不能称其为一个成年人。(提到的“治”、“平”均指一般被理解的意思,至于其是否有更深刻的含义,我不懂国学。)

但是,正如我们所见,这种人特别的多。我不是说这些人都不是成年人,我只是说,这样的成年人,挺糟糕的;如果还企图去指点他人比如未成年人,就更糟糕了。

_2

之所以说不光由“教育”来背锅,不是为教育洗地:一则“投胎”这项工作随机性太大,没法保证“教育”教的就一定是正确的;二来人的身体慢慢长大,脑子也不能不长。比如说“教育”还教导我们要“独立思考”,这是正确的,但光想着“治平”别人的人显然白学了。

独立思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相比之下,光是用脑子想想“我要治国平天下”——俗称意淫,独立思考自然是要难得太多了。口号喊的“独立思考”太多了,真正能做到的人有多少呢?

中学生大约还不能做到,不过成年了的大学生总能了吧?事实是不能。当然我自己不能就直接说别人也不能是不对的,我是通过观察同龄人得出的结论,这个过程非常的不严谨,但应该和真相八九不离十,留待诸位检验。

_3

一个普通人用了十几年被灌输了各种知识,之后才开始学习如何独立思考,不算晚,但显然也并不早。更不要说还有多少人云亦云却假装自己能独立思考的人。

我不是批评这种“假装”不对。我们一般是不喜欢别人觉得自己太笨的,所以假装聪明也没什么:对于能看穿的人,自然没有蒙蔽到对方;对于不能看穿的,你说自己聪明也确实没错。不好的事情是装着装着自己就真的信了,以为自己真的会独立思考。吕世浩老师说聪明人很会自欺,越是聪明的人越会自欺(注意这个不是因果关系),没有提过笨人会怎样。但我觉得笨人会自欺且不认为自己在自欺的也许更多,所以根本就不必提了。

自从了解到自己并不是很有知识并且也不算是一个很会独立思考的人,我就常常很惶恐。以前担心别人觉得自己太笨,现在又多了一重担心:担心别人觉得我太聪明,怕名不副实。可能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别人并不会无缘无故地认为我聪明,我也确实没有什么行为会让人这样想。

_4

还有一种痛苦是因为自己太蠢。这点大约是可以改变的,多读书、多进行有效思考、多实践等等,但一时半会儿总不能提高太多,就让我生出了一些没用的担忧。比如遇到种老师的文章《为什么说用小米的更可能是蠢货》、和菜头老师的文章《为什么微博上的人很暴躁》,我就会赶紧一条条反省:我有没有中枪,我是不是很暴躁,我是不是个蠢货,等等。其实这当然没用,我自己心里也知道,这是舍本逐末,见不贤内自省也不是这么个用法的。

_5

按道理说,一个蠢货写的一堆文字,几乎一定是一堆废话,我本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并曾经为此感到很痛苦。但不是说蠢货就不应该写作,毕竟写作的过程也是整理思考的过程,对我本人有益无害。至于是不是污染了别人的世界,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

_6

私货结束,回到《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让人最戳心的是那种失控感。更聪明一些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大约拥有更多更有效的选择权,这是自由;而笨人看不到更多选择,只能在不自由中度过一生。

查理把花束献给阿尔吉侬,而我们,则在体验查理的种种想法和情绪中体验自己。

-FIN-

P.S.嗯,本来应该写两篇以上的文章,但本月已经快过去了,再不交作业就晚了,就把读后感和自命题揉在一起了。事实上这些废话不只是这本书的读后感,还包括但不限以下:科学家种太阳的微博、和菜头的微信公号“槽边往事”、《王小波文集》。

你可能感兴趣的:(《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都让我想了些什么(含剧透、私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