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很无可奈何。
好,那今天我们再来具体谈一个让家长非常头痛的问题: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到底该怎么办?
提起这个话题,我不由想到去年的一则沉重新闻。
一名13岁徐姓男孩因为玩“吃鸡”游戏深夜坠楼身亡。
小徐的母亲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小徐性格开朗活泼,是人见人爱的孩子,他不会有心理压力。
因为天大的事情,父母也不会说他,她认为导致孩子坠楼的唯一原因就是吃鸡游戏,受游戏的误导,并声称一定会告游戏公司。
作为一个母亲,这个新闻中妈妈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的样子,我能理解,也很心疼,相信每一个做父母都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
但我想反问我们家长的是:真的只有游戏公司应该为孩子的离开负责么?
而对于孩子们沉迷电子游戏,沉迷动画片这样的行为,我们家长该不该负责呢?
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调研就知道了:
在这里我这里有10个问题清单,正在收看的家长们也根据清单来自我检查一下。
这10个问题,你的回答是“yes”还是“no”。
1、小时候孩子哭闹时,用手机满足孩子
2、平时不管孩子,一遇到问题就打、骂吼叫,不管孩子的感受
3、陪伴孩子的时间每天少于一个小时
4、不限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
5、是没有跟孩子约定玩游戏的规则,并执行到底
6、一周家庭户外活动少于一次
7、关心作业成绩更胜过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
8、根本叫不出孩子朋友的名字
9、简单粗暴地打断孩子玩游戏
10、自己在孩子面前长时间地玩手机。
如果以上问题有5个以上的答案是“yes”
那则说明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的主要原因在于家长。
没错,孩子不是天生就会玩游戏的。
游戏也不会说话,引着孩子过来玩它。
肯定是有一个什么契机让孩子无意中接触到了游戏,然后孩子发现了游戏特有的吸引力,这才一发不可收拾的迷恋上。
所以我们先从内因去分析孩子是怎么接触上游戏的,再从游戏本身的设置特点去分析孩子为什么会沉溺其中。
现在我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你的孩子沉迷游戏,那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网络游戏的?
孩子第一次接触网络游戏都是有一定的背景原因的。
这里说一个我朋友的案例。
他告诉我他家老大现在就比较喜欢玩游戏,过去一段时间甚至有沉迷的迹象。
他们夫妻俩发现这一情况后,非常纳闷,因为两口子都不玩游戏,他们还是从孩子说的一个游戏流行语:“大吉大利,今晚吃鸡”中,上网去搜才知道,说的是一款《绝地求生》的游戏。
于是家长仔细回想,他发现孩子接触网络游戏始于2015年下半年。
那段时间朋友媳妇怀上了二宝,大宝正在读幼儿园,媳妇去北京孕检时,就将大宝托付给姑姑、姑父。
让他们帮接送,因为姑父有玩游戏的习惯,孩子就慢慢学会了。
加上那段时间因为二宝的事情朋友对大宝有些忽视,关心不够,所以才导致了孩子走向了网络游戏。
再举一个例子,一位家长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出差不在家,没法陪伴女儿,一直是老人带孩子。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女儿一直不停的眨眼睛,说眼睛难受。
追问下才发现3岁小家伙沉迷于手机动画片,一看就停不下来。
有时候能看到孩子说头晕才不看。
问老人怎么会看上这个动画片的,老人说因为想干点家务活,孩子一直缠着,所以就拿个手机给孩子玩了。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孩子接触上游戏也好,动画片也罢。
第一个原因就是父母没有给予足够的陪伴。
这种陪伴并不是时间上的问题,而是家长如何满足孩子心灵需求。
现今独生子女居多,因为缺少玩伴,在很多时候他们都是一个人玩。
如果家长忽视了陪伴孩子玩乐、分享快乐与烦恼。
那么很容易导致孩子心灵上产生孤独感。
于是他们需要通过借助其他事物来获得心灵补偿。
手机游戏、动画片、电视剧、电子游戏自然成了他们最好的陪伴者。
第二个原因在于,家长把数码产品当作孩子的保姆。
就像上面那个家长的女儿的例子一样。
有的家长在忙手上的活儿,没空搭理孩子,就把手机塞给孩子,让他自己玩。
家长自己就可以安心做自己要做的事。
也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不闹心,把手机扔给孩子玩。
再说个我堂妹的例子。
正月初五去亲戚家拜年,堂妹的女儿玩手机游戏,周围围着好几个孩子。
堂妹就坐在身边跟别人聊天,我问堂妹为何不管管孩子?
堂妹说:“给她玩手机,到省得到处乱跑了。”
孩子是不乱跑了,玩手机却上瘾了。
这样的做法不但助长了孩子玩手机成瘾,还潜移默化的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因为要忙所以才给我手机玩。
那下次他们再忙我就有理由要手机玩了。
这样的做法不是爱,而是害,要不得。
第三个原因,父母频繁使用手机,并且很多家长自己也玩游戏。
我想问下大家,我们自己也是天天手机不离身,凭什么要求孩子就要戒掉手机,戒掉网络游戏呢?
小孩之所以玩游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周围的环境造成的。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你做什么他就学什么,这就是身传言教。
如果你经常在家里玩微信、打游戏,那么多半孩子也会对手机产生兴趣并希望从游戏中获得满足。
所以你整天抱着手机在孩子面前晃悠,就别怨孩子有一学一,有啥学啥了。
第四个原因,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听之任之。
数码产品给不给孩子玩,决定权完全在于家长。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让孩子使用,什么样的情况下坚决不能给,这一点必须慎重。
除此之外,如果在家庭中,你对孩子缺乏有秩序的作息安排,没有给孩子建立规矩,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譬如孩子在放学后到上床睡觉这段时间,没有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
加上家庭成员各做各的事,很容易产生某个时间段无事可做。
此时孩子便会容易想到看电视、玩手机或者玩游戏。
好的,刚才我们梳理了几个孩子接触上游戏的因素。
我们会发现全部都是家庭因素:
1.父母缺少足够陪伴
2.父母把电子产品当孩子保姆
3.父母没有以身作则
4.父母过度溺爱,没有给孩子建立规矩
正是父母的这四种作为推着小孩接触上了游戏。
那小孩又是怎么从接触上发展到迷恋上游戏不可自拔的呢?
在我们身边,包括我们自己,很多父母只负责满足孩子的外在需求。
比如孩子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送到哪里上学等等。
这样的外在需求,却没有耐心关注和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
即孩子需要被认可,被肯定,被关注。
而孩子们迷恋上游戏恰恰是因为他们能从中获得他们在家庭中一直缺失的内在需求?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个就是入门非常简单,可以长期陪伴。
第二点就是要不断的升级。
这个升级的背后其实就是给孩子设定目标,让孩子不断的去自我挑战。
而且有上升的感觉,就有成就感。并且孩子能从游戏中找到归属感。
游戏吸引孩子其中一点就是团队合作,组队游戏过程中,孩子表现的好,就能得到团队的认可,让孩子对团队产生信任与依赖,从而产生归属感。
第三,孩子能从游戏中获得权力。
刚才说了,网络游戏会分不同的等级。
等级越高,获得的特权越多。
这也是他在朋友中炫耀的资本,让人刮目相看,满足他虚荣心理的需求。
第四,孩子能从游戏中获得被及时反馈的关注感。
在游戏中,当你做任何动作都会得到反馈。
比如说你打一个人马上就加分,比如说你完成一个任务,马上就送什么装备等等。
而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父母忙,也可能缺乏耐心,对孩子的情感需求视而不见,或者及时给予反馈也不够及时。
这就让孩子更加依赖游戏中能够立马给你回应的那种被随时关注的满足感。
由此可见,与其说孩子喜欢网络游戏,不如说孩子是在网络游戏中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心理需求。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不够,不理解孩子为啥爱上打游戏,经常对孩子大吼大叫,甚至简单粗暴的直接开打。
那不就是把孩子往外推,孩子更容易沉迷游戏,希冀从游戏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因此,要想让孩子不沉迷于游戏,父母给孩子足够的心理滋养,才是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
所以,家长必须先改变自己。
别一边要求孩子要这么做,一边自己还在做着错误的示范。
那孩子内心想法就是:“先看看你自己的品行,再来要求我吧!”
自己别沉迷网络,没事儿少刷朋友圈。
不能把手机、电脑当作孩子的保姆。
在自己忙碌的时候把手机丢给孩子就不管了。
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多倾听孩子心声、多疏导孩子情绪。
亲子沟通不求时长,但求方式方法和效果。
如果孩子已经沉迷电子游戏了,给大家提供三点方法:
第一、分享经历,感同身受。
家长发现孩子沉迷游戏直接禁止并没有太好的效果。
因为孩子有可能将玩游戏转为地下,家长更难发现和监管了。
其实如果可以的话,家长可以亲自玩一下孩子热衷的游戏。
体会一下其中的乐趣,把对战的快感分享给孩子。
不用担心,其实跟孩子分享这些并不会降低你作为家长的权威,也不会让孩子找到打游戏的借口。
相反,这样会让孩子更容易跟家长心贴心。觉得被理解了,这是建立进一步沟通的基础。
第二、一起约定,让游戏成为生活的开胃小菜。
《正面管教》的创始人,简.尼尔森曾经说过:“认可、接受孩子的情绪和一味的骄纵并不同。
你明白孩子期望无节制的看电视不代表你会让孩子这么做。
所以现在社会让孩子不接触游戏是不可能的。
如果能够一起共同的制定出规则,把游戏变成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的开胃小菜。
那么游戏是能够创造很多乐趣的。
孩子沉迷游戏的根本原因是家长的陪伴不够。
如果家长能够放下手机,孩子天然的就更愿意和父母无户外做游戏,玩飞行棋这样的游戏啦。
有兴趣的小伙们们可以去我们的三享读书平台上听下《正面管教》这本书,相信大家一定有更细致更深入的育儿认知。
第三:向游戏学习,激发孩子在玩中去学习。
传统的文化往往将玩和学对立起来,认为玩就是不务正业。
事实上,我们做家长培训这么多年,发现最适合的学习的方法其实就是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中学习。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途径。
首先,游戏拥有视觉,听觉,感觉的全感官刺激。
其次,游戏总是充满接二连三的挑战,再者游戏不断地给予正面的反馈,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可以得到及时的鼓励。
最后很多游戏,它其实是团队作战的,让孩子们形成了一个战队,共同合作完成挑战。
那这样就会非常容易获得团队合作的成就感。
如果家长能够研究游戏设计者的设计思路,发现游戏强大的学习功能。
那么游戏和学习将不再是这种对里面了,家长可以将学习化作游戏。
比如不认为只有看书才是学习,学习也可以是全方位的视觉,听觉,嗅觉的体验。
家长可以将学习内容拆分成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小任务。
每完成一个任务,孩子就可以获得类似游戏勋章一样的正向鼓励。
家长还可以通过孩子喜欢的游戏,敏锐地去发现孩子的兴趣,就地取材,给孩子拓宽知识面。
比如一些游戏人物使用历史人物的名字,那家长其实就可以引导孩子去查询他们的真实生平,孩子也一定会非常有兴趣的。
说完了以上的三招,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这个案例中的爸爸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一下。
爸爸问:小明,发现你最近一直在玩《王者荣耀》的游戏。
怎么样,有意思么?
爸爸昨天也注册了一个账号,试完了一下,觉得还不错呢。
小明:真的么爸爸?爸爸你叫什么名字,你玩到什么阶段了。
爸爸:哎哟,我还是个初级选手,技能不够,你愿意带爸爸一起么?
小明:当然,可以啊,爸爸。
爸爸接着问:那你希望每天带着爸爸玩多长时间的游戏呢儿子?
小明说:2-3个小时吧。
爸爸:爸爸单位组了一个亲子足球队,爸爸打算每天带你一起去,如果每天玩2-3小时,可能我们会错过精彩的户外足球运动,而爸爸很需要儿子的参与,帮爸爸赢得比赛啊。
小明:爸爸,这样吧,每天你先带我参加户外足球赛,然后我再带你进游戏参加我的团队打游戏,运动1小时,游戏1小时,可以么?
这个案例中的爸爸,巧妙的运用到了一些招数。
比如参与孩子玩的游戏,跟孩子建立交流的共同语言。
第二招,不是简单粗暴地直接禁止孩子玩游戏。
而是缩短游戏时间,建立游戏规则。
第三招,就是认可孩子。
我是你爸爸,但是打游戏和踢足球我都不如你,需要你帮助爸爸。
给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这点才是这个爸爸的高明之处。
小结一下:其实玩游戏本身没有错,玩游戏也是一种爱好。
跟画画、摄影、运动之类的爱好相比也没什么高雅低俗之分。
但是不管什么兴趣爱好,若是过分投入影响了眼下最为重要的短期目标,那就都成了玩物丧志。
所以,要让孩子明白一点:
我们并不反对你玩游戏,相反,如果玩游戏能在你学习之余放松精神,缓解压力。
我们是非常支持你适度游戏的。
但是如果你现阶段要投入大量时间来游戏,那么我们是决不允许的。
最后我想说,拿什么打败手机游戏?
其实说白了就是家长们高质量的陪伴。
与其怪游戏、怪他人,不如反省自己,是否对孩子做得还不够?
一味的抵制,不如冷静地分析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哪些问题。
理智的面对问题,剖析自己,用心地去了解孩子。
用实际行动去关心孩子,才能把孩子从游戏中拉回到现实中来。
最后,我想对各位家长说:
不管母亲多爱孩子,都比不上孩子对妈妈的爱那么深。
就算你打他骂他,只要你给他拥抱,他就会原谅你。
你丑,你美,你贫困或者富有,在孩子的小小世界里,你就是她唯一的信仰。
他们脆弱,他们无助,但是他们仍然用他们的所有,小心翼翼的爱着我们。
是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家长们一定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而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的伯乐,发现孩子的优点,用科学的方法来养育孩子。
如果你喜欢我分享的亲子课程,那来找我吧!
一起为你的孩子种下一个美好的明天~
好好爱孩子,你再问你凶她,她永远不会生你的气。
想说,孩子你慢慢来。
妈妈教你,慢慢用你稚嫩的小手,把事情做好。你慢慢来,妈妈用一身等你。
在学习爱你的妈妈。
你们都会好孩子,最最善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