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我们试着在这篇文章中探讨一些问题,可能比较枯燥,有些问题也未必有具体的结果,希望和你一起成长。
前几日看到“烧伤超人阿宝”(以下简称“阿宝”)的一篇文章《她给了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代价是让孩子面对一个失败的人生》(阅读量十万➕),文章的标题已经很清楚的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在教育类大v号里我看到过很多类似的文章,它们统一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非此即彼的二元论特点。“阿宝”的这篇文章二元论特征更加明显,所以我们就顺着“阿宝”文章的脉络来谈一下我们的观点。
文章以一个只想着让孩子快乐的故事展开,为了快乐,可以不写作业、可以不上辅导班……可以随便玩游戏、早恋也无妨......结果高考才100多分……最后成为一个一事无成的人,家长后悔万分。接着文章进行了各种总结、分析,对“减负教育”,“快乐教育”,“素质教育”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文中的某些观点我是赞同的,比如“素质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是中国有钱人的孩子。”“一个孩子在童年少年时期,除了知识之外,最需要培养的素质是勤奋,是自律,是专注,是钻研精神。”等。
不过,本文重点要探讨一下非此即彼的教育理念。
-01- 减负教育
它的另一面是“增压教育”。
自提出“减负”几十年来,孩子的负担一直没有减轻,学校的负担变小道是真的!
没有效果却依然要强调“减负”,只是因为孩子的负担并不轻,除了必做的各种“奇怪”的作业外,哪个孩子不是各种课外班、兴趣班轮番的轰炸?
选择权在父母的手里,报多少班、报什么班绝没人管。社会舆论只是作为一种导向希望家长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又有几个会听呢?
如果你是一个懂孩子的父母,只是给了孩子适当的压力,那么完全可以不用去减负,但也绝不是据此就断定要进行“增压教育”。
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在于你的认识和智慧的选择。
-02- 快乐教育
它的另一面是“痛苦教育”。
“阿宝”在文中提到一句话,我很喜欢:快乐教育,应该是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而不是为了快乐不去学习。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个快乐需要慢慢的引导,并不必为了寻求学习中的快乐就必然要痛苦的前行。
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二元论。
兴趣是最大的快乐,而培养兴趣的重点在于不断的培养,就必然需要大量的时间,就必然要做好孩子不断出错的准备。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坚持看似痛苦的事情,就在于这种坚持是出于自己的意志在忙碌。
-03- 素质教育
它的另一面就是“应试教育”。
“阿宝”提到“素质教育”时,写了这么一句话“一个孩子在童年少年时期,除了知识之外,最需要培养的素质是勤奋,是自律,是专注,是钻研精神。”
自律、专注、钻研,这是极好的品质,这种品质是源于“他律”,还是“自律”?这点我没有能力做出更多解释。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种品质的获得绝不单纯是“阿宝”在文中所说的“是父母和学校长期督导下逐步建立,逐步深入孩子的骨髓,逐步成为他的习惯和本能的。”
如果孩子的这种品质完全依靠于父母的督导,那么何来的“自”律,又怎么可能因为外界的约束而“专注”呢,就更谈不上去“钻研”了。
现在的问题恰恰更多的出在父母过的干预孩子,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自我认识世界的机会。
文中举了梅兰芳、陈景润和鲁迅刻苦用功的例子,但怎么不说爱迪生、毕加索和达芬奇好奇心爆棚的例子呢?
所以,这仍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二元论。
另外,我很想再补充一点:关于孩子的教育,历来就有两种鲜明的观点。一种认为孩子需要外部的约束才能成长,所以凡事都要严格监督,父母决不能放松;另一种认为孩子本身具有向好的趋势,家长要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和人文心理学家罗杰斯都很认同这个观点。
这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的理念,但这仍然不是“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更不是简单的二元论。
-04- 与孩子成为朋友
它的另一面就是“凌驾孩子之上的父母”。
做孩子的朋友,决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简单理解为“你是孩子的朋友,就去陪他玩王者荣耀。你是孩子的爹妈,你就去督促他学习。”
这两者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关系。
成为孩子的朋友,它强调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意识,反对居高临下的打压,拒绝张口闭口“为了你好”,却可以对你为所欲为,横加干涉、指责,并且强迫你去干任何我认为正确的事情。
进一步讲,这种理念更强调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成长,而不是自以为是的掌控了孩子的一切。但我们也不能单纯的把它理解为,抛弃掉父母本有的权威,没有原则的向孩子妥协。
如此,又是我们所反对的非此即彼的二元论。
-05- 结语
二元论,就是非黑即白,是或者不是。但,在是和非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而这第三种可能性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把我们带到完全不同的方向。
——《禅与摩托车维修技术》罗伯特.波西格
最近看了很多类似的文章。奇怪的是,为什么恰恰是持这种非此即彼、你死我活观点激烈的文章,是最受大家欢迎的?
百思不得其解后听到了这么一个观点:坏消息之所以能够比好消息传播的更远、更快,是因为坏消息更具娱乐性、更能满足大家猎奇的心理。
用这个观点来解释这种“非此即彼的教育”理念似乎也很合适。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痛苦教育;减负教育、增压教育;做孩子朋友,做凌驾孩子之上的父母。
几乎没有一个父母会“极端到”只沿着一条道走到底,大家都在寻找更适合的方式,尤其是看了我这篇文章的父母(大笑)。
只是谨记不要被这种非此即彼的观点忽悠就好了!
愿每一位家长都能找到黑白之外的第三种可能,成为睿智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