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经济学家眼中的制度主义---《社会共通资本》

盛夏、新书、西瓜。虽然不是空调、WIFI、西瓜的标配版,但要求低如我已飘飘欲仙。此时,某大报小编严肃的从我身边走过,对着正在摊看的《阳台种菜》《扔掉50件东西,赢得100分人生》等书各种唾弃,正颜道,总看这些不用脑子的书后年都不会有进步,只会越看水平越低。听的我,怎么总能把实话说的像冬天一样冷酷无情呢。

但和老话通常都是有道理的话一样,难听的话也如是。于是自家难得的良心发现一把,把大爱的“种树书”们先放下,开始捧起一本《社会共通资本》,看起正经书来。

书不厚,但并不易读,日本经济学家写书,还是始终秉承一种严谨态度的。所以,虽然个人前些天便已看完此书,但对于写书评这事儿真的有些头大,因为自家经济学知识方面素养太差啊。但想想年初“看一本、写一本”的豪言壮语,还是咬牙一试。

说起来,这些年来我们在宣传上总一厢情愿的把日本说成我们的学生,而且是亦步亦趋的山寨模仿之那种。但事实上,只要有人对日本战国文化稍有所知,就该知道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有多大不同了。作为一个动不动就‘下克上’的民族,日本人民接受起新生事物来比我们可是速度多了,而且极擅长改造升级,当年日本车逆袭美国车就是一个活例。

再扩大点儿说,在世界范围内,很多东西似乎已经形成铁律,每一个国家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都要经历过一遍,而且绝对不能、也无法省略。在这点上,我们甚至可以兼而广之的将东西方全部吸纳。比如说,比如说大名鼎鼎的《格调》一书作者保罗·福塞尔,还曾写过另一本神作《恶俗》,那里面当年刚富起来的美国人民各种“NO ZUO NO DIE”、“不求最贵、只求最好”的花式败家法,与今天我国人民种种表现真有异曲同工之秒。让读者们充分意识到,原来在穷人乍富这件事上还真是没什么文化差异的。

同样的,做为一个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日本似乎在我们前面,把我国改革开放后遇到的一些发展中问题全盘预演了一遍。举凡教育、医疗、金融、环境、农村、城市,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日本似乎全都遭遇过了。发现问题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便成为一群日本学者的终极目的。近年来,大量此类书籍引入中国市场,不得不说是一个进步。看看别人的经验、教训,于我们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以个人的粗浅眼光看,这也是一本很能体现中日共通性的有关经济学、社会学方面的专著。书不厚,但干货不少。作为一位数学家兼经济学家,作者看事很通透,但基本在每章的末尾都流露出一种“这个世界会好的”天真汉之态。让人想到那句:看透人生容易,看透人生后依旧热爱人生不容易。

当然,作者也在书中明确表示过,20世纪末是一个充满混乱且令人迷茫的时代。让人不免想起狄更斯书中那段名言: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在文人眼中,似乎何时都是如此,孔老夫子不是也曾因礼崩乐坏悲愤过。但作者身为日本理论经济学之父,心中并没有什么伤春悲秋之情,而是以一名经济学家的严谨态度,全面向读者介绍了社会共通资本概念及概念起源。围绕着农业、城市、教育、医疗、金融、环境六方面,详细阐述了作者心目中的社会共通资本概念,探讨了人类如何管理和维护社会共通资本,如何实现可续发展。

另外,此书的出版后记中提到,宇泽弘文还是一位优秀的数学家。的确,纵观此书,作者的写书风格也极有理科男的显著特色,先总论后分论,先概念再实例,严谨认真,有理有据,看这本书时,读者很容易在脑中画出一份思维导图,要纠结的地方只在于阅读时要时不时进行一下思考,以跟上作者的脚步,当然或许这还是自家日常闲书读的太多,学术书读的太少的缘故。

最后有些离题的说一句,虽然国人对日本常以先生之姿自命,但说实话,我们对这位学生的了解可是远远逊于学生对我们的了解的,稍微关注些此方面资料的同学,就能知道日本对我国的研究是何等详尽完善,而自家至今记得在首都图书馆里看到那几本稀稀落落的《日本学》学刊时的震惊之情,两相比较之下,差距实在太大。但愿得今后有更多如《社会共通资本》这样的学术类书籍引入图书市场,免得未来中国读者提起日本书来,不要只知道东野圭吾、村上春树,或只是《扫除力》《断舍离》类生活书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位日本经济学家眼中的制度主义---《社会共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