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30 今日思考 不靠谱的答案

20170330 今日思考 不靠谱的答案_第1张图片

前几天拜访一个朋友,谈起来某个客户的需求,客户想要一个x功能,朋友直接不思考就安排下属直接去把用户给出x功能去开发了。我一听感觉有点问题,客户提出的其实不是需求,而是一个答案,但朋友却没有仔细思考就直接安排就做了。

这让我想到了之前工作的时候,负责某产品在市场的拓展。后来就发现一个问题,每个地方的客户都对产品提出了需求,主要是报表的展示,有的多一列,有的少一列,有的这样描述,有的那样描述,每个项目的需求都不同,导致销售了几个项目,就独立开放了几个版本,好好的一个标准产品,却做成了定制化产品,最终这个产品投入特别重,一度陷入无法承接新项目的境地。

如今想想,自己当时走入了“满足客户需求”的大坑,很多时候,客户在提出需求的时候,并不是在提出需求,而是在提出自己对于需求的满足方法,如果作为产品经理或者市场人员没有任何洞察能力,就直接把客户给出的满足方法当成了需求,逼着研发就按照客户说的做,这对于做产品来说是灾难性的,真需求没做,烂功能做一堆,真的是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呢。

每个客户因为知识结构的不同,对于产品的理解深度不同,自然提出的解决方法就会各有不同了。

有句话说,不要试图通过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这句话是说给一个公司听的,但其实这同样适用于我们做的产品,甚至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

在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别人说一点,自己就跟着做一点,但如果自己不知道为啥做,就容易在执行做的过程中走样,从而就会满足不了对方需求,反复的修改,反复的调整,从而表现出自己的勤奋,但是这样的勤奋,却必然是碌碌无为的勤奋。我们被动忙碌的同时,已经失去了对忙碌目的的追问。

我记得之前在农村看医生的经历,曾经小时候得过阑尾炎,但刚开始并不知道,就是肚子疼,每次肚子痛,就去找村里的医生,让给打止痛针,村里的医生也不追问,就按照自己的要求打了。反复几次不见好,就去城里了,去城里医生就专业了,让打止痛针也不给打,"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把我给堵回去了,然后先仔细问自己哪个位置不舒服,然后去化验,最后再确诊,做手术,才算是从根源上解决了问题。

看吧,即使是专业的医生,对于一个疼痛的症状,都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反复追问导致痛的原因,并通过大量仪器帮助,才能确诊。但即使是这样,我看过一篇报道,中国最好的医院误诊率都有37%之多。

而我们面对一个需求,作为一个用户,本身可能对产品了解不够深入,怎么可能直接给出一个应该做x功能的答案呢,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如果是系统思考过,就应该像一个医生一样,学会洞察用户给出答案后面的那个动机,主动寻找依据,寻找数据来判断动机的刚需,从而找到答案所对应的需求本源。这样才有机会让自己产品的战略决策不走弯路,也不需要用更多的勤奋战术填补战略决策造成的坑。

想想,我们在生活工作中,犯过多少赤脚医生的错误,面对任何问题,都能够快速的给出直接的答案,看似高效,这其实更多的是自己偷懒的表现,不思考,不追问,就直接给出一个结果。

有句话说"一次把事情做好",这么鸡汤的道理,但是很多时候却没有理解这其中的内涵,要一次把事情做好,前提是对事情本身首先要理解正确,然后再用正确的方式去完成。

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们对事情本身就理解歪了,自然就需要我们勤奋的做了一次又一次,这其中原因,并不是勤奋,还不是我们脑袋懒惰,不思考追问,而辛苦了身子罢了。

因此,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少走假装勤奋的弯路,就要首先养成思考追问的习惯,形成一种决策本能:

第一我们不应该做伸手党,不直接求助别人一些没有追问过的表象问题或者答案。

第二,别人给我们提需求或者求助,都不应该直接给出答案,应该学会追问,寻找这个表象后面的需求本源,一起去寻找满足需求的更佳方法,学会从外到内,从表像到本质的问题解决模式。

第三,持续练习,养成思考追问的习惯,并使之成为一种本能高频调用。

凡是没有追问,马上给出的答案,一定不靠谱。

20170330 今日思考 不靠谱的答案_第2张图片


每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0330 今日思考 不靠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