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经验交流稿

            统编教材,我这样来教

            ——  统编五上切片式经验交流分享


        我一直很信奉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大家知道这是哪位古人说的吗?  对,刘备。是刘备对儿子刘禅说的一句话。整个句子是这样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句子的愿意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也不要是因为是件较小的恶事就去做,只有贤德的人,才能使众人信服。,后来通俗的解释是:不要轻视小事,因为小中有大,水滴石穿,星火燎原。*只有认真来对待每一件小事的人,才可以得到人们的信服。

    那,我为什么要和大家分享这个呢,是因为我想要跟大家说,我跟大家一样,是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就是平时喜欢记录下教学中的一些点滴感悟,分享在朋友圈,然后那,席利平老师看到了,就在前天说“丽娟,我觉得你这些东西挺好的,你整理一下,后天上午跟大家分享吧!”  我呢,就大言不惭地说“好啊!”  所以,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统编五上,切片式经验交流分享”,那,分享内容如有不当,请大家谅解,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我接下来的分享,从以下七点进行:

一、找准契机来补漏。

二、设身处地备学情。

三、打破常规教“园地”。

四、“阅读链接”要融合。

五、指向写作话“习作”

六、深挖教材解文本。


一、找准契机来补漏

1.  补漏三上“猜测”策略单元。

      语文教材的改版带来一个很大的弊端是不容我们忽视的,那就是这套教材里学生隔过去的知识点,特别是有关语文能力培养的点儿(像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预测”策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提问策略”等等)该怎么补教。比如现五年级的学生,三、四年级学的都是语文S版的教材,那么对于统编教材在三四年级里编排的这些阅读策略他们没有学过,是不是就要隔过去了呢?  当然不是的,那次统编网培网师很清楚告诉大家,这些内容是要融入到今后的教学中补回来的,这也是这套教材整体性、梯度性的使然。


        我是这样来补“猜测与推想”阅读策略的。


        五年级上册第二课《落花生》,其中有两句话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那晚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难得。”  那,不了解写作背景的读者,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肯定很疑惑,这是毋庸置疑的。试想,一般来说,父亲总是和妻子、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为何说“请”,说“实在难得”?  其实,这是事出有因的,许地山的父亲是位爱国诗人,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官饷,坚决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内大院里。身为县令,公务繁忙,所以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家人也很理解他,平时也不去打扰,因此就有了文章里去“请”的说法。  按理说,我在备课时为了省事,可以直接把这资料做为补白介绍给学生听就是了,可我没有,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预测点,值得好好利用,可以趁机来弥补这届学生错过的“预测”阅读策略环节。


        为了确保课堂教学过程中预测的趣味性和真实性,我遵从“预测”策略的教学要求——课前不让学生预习课文。上课伊始,我照例给学生范读课文,果不其然,当读到“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时,坐在第一排的常怡涛同学似有疑虑的看了看我,当读到“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难得”时,他就等不及了,试试探探的举起手来打断了我,我故意问,怎么啦? 他搔搔头,满脸狐疑问为什么父亲来了说是实在难得,这时,别的同学也用同样的表情疑惑不解的看着我。我趁机问,是呀,怎么会这样呢?  如果你们家召开花生宴会是怎样的呢?  一个学生不假思索大声说:“喊一声都到齐了,说不定我爸比我们都跑得快呢。”  哄堂大笑,是呀,一家人经常在一起其乐融融,哪里会有“请”“实在难得”之说。那,我们就来猜测一下,为什么会出现文中的这种情况?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想象力:“不是亲爸吧?  ”、“估计他爸爸这个人脾气不大好,跟他们关系紧张吧!”  甚至还有个熊孩子猜测说这个爸爸是不是有好几个老婆,平时在别的老婆那里住。自然又是哄堂大笑。好吧,我不订正你们的猜测,我也不解释,咱接着往下读。文章读完了,我让学生来捋一捋刚才的几种猜测,那个回答极端的学生首先站起来发言了,“老师,我觉得我的猜测不太对,通过文章最后的内容,父亲是借花生来教育他的孩子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华而不实,所以,以他的人品,不会是有好几个老婆的人。”  他话音落下,其他同学掌声响起。我在表扬鼓励的同时及时点拨“预测”的特点:预测有据、预测有法;预测没有对错之分,要在阅读中根据剧情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测。然后,我出示了资料介绍,告诉大家正如这位同学的想法,作者的父亲非常的正直,他是……


        这节课,自我感觉良好,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发展,因为文章内容很好理解,我把重点放在“预测”阅读能力的教学上,学生即尝试了“预测”,同时,在预测的基础上也明了了文章的情感,一举两得。但是,也有遗憾,美中不足的是,我设计的预测点毕竟不是整篇课文情节发展或结果的预测,不能完全像统编三上第四单元的要求那样进行,不过,遵从统编教材梯度性的编排特点,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寻找着力点,来多多练习。

2.  补漏四上“提问”策略单元。

        统编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这一单元的阅读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里就就强调了提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提,那不同的角度指的是什么呢?比如说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是针对写法提出的问题等等,但是他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提出的问题一定是要有价值的,就是对理解文章的内容有帮助的。我来举个例子啊,比如说第十一课《牛郎织女》这篇课文,有同学提出这些问题:第一个问题牛郎为什么喜欢她的两个孩子?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每年的七月初七看不到喜鹊?第三个问题,既然老牛的皮牛郎披上后能上天,却为什么飞不过天河?我们来看看这三个问题,大家觉得哪个问题最有价值呢?对应该来说是第三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有讨论的价值,牛郎之所以披着牛皮能上天,可是却过不去天河? 那这就是神话传说的特点,因为嗯,传说是虚构的,是老百姓口头创作的,为了表达真善美,所以有些地方不合情侣,那既然是传说不合情理之处,就不必深究。所以对比三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提问策略,要注意提的问题,要有价值,而不是随便为了完成任务而提问题,那前两个问题我们就可以说它是假问题,或者说伪问题。那在这一刻,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四年级第二单元提问策略单元的补漏,让学生知道提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也可以针对文章的写法,但不管从什么角度去提问,一定要切记问题,要真实姓,并且有价值,不能提假问题,或者是没有意义的问题。


二、设身处地备学情。

      为学生讲课文《白鹭》,因为是新教材的第一课,所以备课自然很是充分:教学过程的设计、阅读能力的培养、写作方法的指导、难懂的句子的预测等等,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自感不成问题,所以推测一定会是一节流畅的课堂,不曾想,还是出现了问题,并且使我始料未及。它再一次警告我“备学情”是多么的重要!


        我之所以说始料未及,是因为我认为很简单的句子,学生却理解不了。文章的第六自然段作者描写的是白鹭站立水田钓鱼的情景,说那种美就像是一副水墨画,“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副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发现这个问题时,是我让一个学生来描绘这副画的样子,以便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而想随文讲解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的话题 ,谁知那个学生却怎么也说不出这句话里的“玻璃框”指的就是水田。起初,我以为是可能他没有理解好这是一个比喻句,就引导他通过改变视角来理解,谁知他还是没有画面感,我又试着问了几个同学,也是对“玻璃框”这个画面没有概念,按理说后半句解释的很清楚“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这不相当于直接就告诉读者,把水田比做了玻璃框吗? 我有些愕然,却转念一想,一下子悟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是呀,现在的孩子,有几人到过田地? 而且,河滩经过不断改造,早已面目全非,又有几个孩子见过水田? ……


举例《慈母情深》讲课文慈母情深,当讲到作者去问母亲要钱买书的那一部分,他看到母亲在恶劣的环境中努力的工作的情景,那在这里呢,我想把它和后面的小练笔结合起来,教学后面的小练笔是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试着写一写,那我的目的是之所以把小练笔放在这一块,是为了让学生结合课文里边母亲为了家里的开开支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还那么拼命的挣钱,使非常的不容易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谈谈类似的情节,就是让自己鼻子一酸的事情,结果我本以为学生的交流都非常的按照我的节点来交流。殊不知一个学生当时就让我措手不及他说老师老师我的想法不是这样的,我在这么冷的教室里学习,我妈妈却在空空调屋里玩手机结果就这一个学生就砸了场,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就是因为我没有事先没有想到这样的情况能怪谁呢?能怪学生吗?当然不能因为学生说的是实情情那本来很煽情的一个环节,结果就成这样了,看来了解学生是多么的重要。


        这不仅使我想起很早以前我教一年级课文《乌鸦喝水》,其中有句话说“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讲完课文下去巡走,有个孩子稚声问我:“老师,渐渐是什么意思? ”, 很清楚记得当时也是愕然,这么简单的问题? 继而赶紧找来玻璃水杯为孩子们当堂演示……


        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备学情”是多么的重要,因为视角的不同,我们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自己认为容易的点儿,不见得学生就能理解,所以,今后的教学,思路得改变一下,不能老是注重课堂教学设计上,还要注重于学情的分析上。

三、打破常规教“园地”

      我们知道,每个单元结束都有一个语文园地,而“语文园地”里边都有训练学生语文技能的知识点,比如语文园地一里面的这道题,“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那像这样的题,按照常理,我们是会把第一单元所有的课文学完来进行语文园地的学习,那我不是这样的,我是把这项技能随文练习,就是把它跟课文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练习,比如讲第一课《白鹭》,我会抓住课文里“安稳”一次,让学生试着用不同的意思说句子。比如第一种意思:这把椅子不太安稳。第二种意思:我想要过安稳的日子。比如第二课《落花生》,我会抓住词语“榨油”来训练,第一种意思:花生可以榨油。第二种意思:请不要从工人身上榨油。等等,这样的话就加强了这项技能训练的强度和广度,不至于使知识点固化。同样的例子还有比如语文园地二的这道题,让学生照样子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那,我也是把这项技能训练渗透到每篇课文里去进行教学的。

四、“阅读链接”要融合

      统编教材还有一块教学也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那就是文章后面的“阅读链接”。我不知道大家是怎样来设计这一块的?  起初拿到新书的时候,我整本书备课,这一块,我是不重视的,我就把它当成一个拓展阅读来设计,就是放到文章结束读一读,了解一下即可。后来进行二次备课,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可以说,但凡是编排在教材里的资源,那一定都是黄金资源,它肯定是有大价值的。

所以,我重新审核我的教学设计,最终这部分资源,我这样处理教学:1、帮助理解文章重点句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 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读完的感受,不必深讲,能说出作者表达的那种客在异乡的思乡情感即可,从而让学生感知到母亲的这种情感,这份情怀,无疑也是作者的心声。最终升华出文章的情感——点点桂花雨,片片思乡情!2、让它起到升华全文的情感的作用。让学生感悟,《桂花雨》一文不仅表达了作者儿时对桂花雨的喜爱之情,还有对故乡,对童年,以及对故乡亲人,对儿时伙伴的深深的思念之情。3、推荐学生搜索琦君的这篇《留予他年说梦痕》,认真读读,来整体感知作者的情感。

    也就是说,要把“阅读链接”这块资源,融入到文章中去学习,让它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五、指向写作话“习作”。

      大家都知道,这套统编教材每一册都有一个习作单元,那这个习作单元该如何去教?我想了解一下,(提问)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说明文,也是本册书的阅读策略单元——习作单元。既然是习作单元,那就索性让学习目的(习作)更具指向性吧。 于是,我打破常规单元的课文教学顺序,这样来设计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太阳》。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写作指导上。上课伊始,我带领大家解读单元导读页,通过页脚的两条语文要素来告诉学生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在本单元,我们将来学习说明文的写法。然后以主页上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 来引入这一单元的教学。让学生明确目标,也就是学了本单元的一组课文后,我们得学会如何写好说明文。接下来我没有直接进入课文《太阳》的学习,而是抛出话题“我们怎样才能把文章说明白呢?我想这个单元最后的作文训练场会告诉大家方法的。”  来引领大家进入本单元最后一页——习作教学页,先来学习作文训练场,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能在接下来的四篇文章的学习中,紧扣节点儿,来学习说明文的写法,也就是,作文训练场是主要教点儿,四篇文章是作为习作例文的性质辅助作文教学的。

          在作文训练场,主要让学生先做好两件事:第一是从文本提供给我们的写作素材中选择一个,作为本单元自己习作的题目(例如:菊花);第二是认真读读此页的第四段文字,明了文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写说明文要注意的几点,①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②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③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

在做好这两件事的基础上,进入16课《太阳》的学习。步骤如下

一、扫清生字、词语障碍,熟读课文。

二、温故(说明方法),为新文教学做辅助


      判断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以所学过的课文《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里的句子,来复习曾学过的比较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


      ①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打比方)


    ② 游隼还是没有飞机飞行的速度快。(作比较)


      ③猎豹奔跑的最大速度可达110千米每小时。(列数字)


    ④如果你对着一个以超音速移动的人大喊,他是什么都听不见的。因为声音根本就追不上他。(举例子)


        三、梳理文章条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学生建构习作框架。


        1.出示自学提示: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一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列出课文的提纲来。②在每个自然段中,作者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加以说明,用线画出来,在旁边做上批注。


      2.学生按照自学提示学习课文。独自完成自学任务。


      3.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共同探讨,处理好分歧。


    4.全班推选出优秀代表展示成果:


生述师板书


        第1自然段:(太阳)远 。  列数字、打比方等


      第2自然段:(太阳)大。    列数字、作 比较等


        第3自然段:(太阳)热。  列数 字、打比方、举例子等


        第4自然段: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举例子


        第5自然段:太阳与云、雨、雪的关系。


        第6自然段:太阳与风的关系。


        第7自然段:太阳与人类的健康关系。


        第8自然段: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5. 依据板书,梳理作者写作框架。          从板书不难看出,文章分两部分来写,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了太阳的特点:远、大、热。并且是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从三方面把太阳的特点说具体的。第二部分(4——8自然段),写了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并且也是用了一些说明方法从多方面表现出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密切,比如从太阳与动物、植物的生存关系;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


    四、 回归作文训练场,把《太阳》的写作框架与作文训练场的对写说明文提出的三点要求对号入座。


    ①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


          太阳的远、大、热


    ②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


        文章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来把太阳介绍的通俗具体。


    ③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


        太阳特点:用了3个自然段,分别从远、大、热三方面写。


        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用了5个自然段,分别从太阳与动物、植物的生存关系;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来写的。


    五、初显身手,练习写作


        以课初自己所选的作文题目,仿照《太阳》一课的写法来创作。


      提示:先列出提纲,拟出初稿,接下来在后三篇文章的学习中再细化。


六、深挖教材解文本。

1. 播放视频

2.解读。

3    我们都知道数学或英语教起来要比语文容易的多,原因是他们每一课的知识点指向性强,而语文课文却有着很强的延展度,学生们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程度几乎取决于我们语文老师的教学能力,也就是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肩上的责任很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去认真去分析去解读每一篇课文。比如第3课《桂花雨》里有句话“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在学生谈了自己的体会之后,我渗透习作指导“浸”字的妙用:让学生自己试着形容一种花香,比如学校月季花开了,…………  学生写话结果不外乎“月季花真香啊,整个校园都充满了花香。”  “香味扑鼻,弥漫了整个校园”等等,没有学生用“浸”字。我引导学生对比“浸”和“弥漫、充满、围绕”等词的表达效果,通过“浸”字的字义“泡在液体里”来对比感知“弥漫、充满”这些词,后者的着重点是强调了“香气”,而“浸”的着重点则是在自身感受上,也就是“浸”字突出的是主体的感受,更能表达作者对桂花香气的喜爱之情。所以,文章要想写的饱满,动词的使用一定要学会推敲。

      再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里面有句话“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  这么简短的句子,并且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中间是完成可以用逗号的,却用了句号,那是有目的的,表明短短的时间对于巴迪来说却被巴迪焦急的等待拉的老长老长。还有一句“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让学生体会动词“扔”的含义,一个扔子,表面上看是扔掉了一张纸,实则是扔掉了巴迪的信心。等等。

      那,总之,语文解读一是需要老师们去认真备课,查阅资料,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要看老师们的智慧了。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来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量,进而来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材经验交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