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尽一生的力量去做一件事,会怎样?

昨天下午,参加系统组织的讲座,内容是关于敦煌文化的研究和保护,组织这样的讲座,相信领导的目的是想扩展我们这个群体知识的维度,提升个人文化修养与底蕴。但我却是被主讲人颇具传奇的人生经历所吸引,从第一次知道她的名字,就从内心深处生出无限敬佩和尊重。

多年前去敦煌旅游,被莫高窟窑洞里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壁画所震撼,从导游嘴里第一次听到这个与上海有关的人,导游说:“如果没有她的研究和保护,后人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见到这瑰丽的艺术珍宝了,所以我们都很感谢上海人民,她是从上海来到敦煌,并把一生献给了这里”。那天,我站在莫高窟窑洞口回头远眺高原蔚蓝的天空,辽阔的大漠,记住了这个温婉典雅,寓意绵长的名字___樊锦诗。

再次被她感动,是在中央电视台董卿主持的《朗读者》的节目里,节目介绍了她在西北小镇坚守五十年事迹,她和她的前辈,同辈,一起为保护敦煌文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当她的弟子从四面八方汇聚在她身边,朗读一篇篇描写敦煌、莫高窟的文字时,电视机前的我与全国观众一样,潸然泪下。

虽然是通过视频见到她,但一想到她只为我们而讲就激动不已。当高院领导介绍说,邀请樊院长给法院干警讲课时,她欣然答应,内心又涌起了一股热流 ,她是有多热爱敦煌,并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祖国的瑰宝啊。对比她多次拒绝中央电视台《朗读者》栏目组的邀请,栏目组的工作人员说樊院长从不接受采访,当主持人董卿知道樊锦诗终于接受了采访时欣喜万分,樊院长答应却是因为知道了爱人喜欢看《朗读朗》这个节目,她说“来是为了爱人看了会高兴”。我们的一邀便允是何等荣幸啊,虽然许多人并没有感知这份荣耀。

两点钟开始的讲座,打破了我们日常听业务讲座的时间惯例。年近80的樊锦诗在四个小时的讲述中,没有喝一口水,80岁的老人,讲起莫高窟,仿佛是一个18岁的姑娘在向人们诉说自己亲手准备的心爱的嫁妆,那份喜悦,那份投入,让人动容。她平淡而又清晰的陈述,让我们知道60年代初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她,在留北京、上海还是去千里之外的西部,毅然选择了自己在初中时就知道的一个地方___甘肃敦煌,她为莫高窟而来,一来再也没有离开。

在樊锦诗为我们打开的一副副ppt文案中,一幅画,一段字,无不感受到她是用年轮的笔刻画生命绚丽的图像。主持人说这次讲座超出预期时,身体细弱满头银发的樊老师微笑回应:可能大家觉得时间长了,但我还是觉得讲得太简单了,太简单了”。

专门到网上看她资料:撰写《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主编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最早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并将莫高窟用多媒体及智能技术展现在人们面前;积极谋求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工作的国际合作,使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

一个人,用尽一生的力量,去做一件事,该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晚上看电视,被一个镜头再次触动。一只鹿在水塘边喝水,但它全身的肌肉都紧绷着,随时做好奔跑的准备,水塘边突然窜出一只鳄鱼,小鹿腾空一跳,成功躲过了鳄鱼的攻击,空中跳跃的身影,形成一幅绝美的图画。脑子里突然闪现樊锦诗的身影,觉得她就像眼前的这只鹿,用尽全力一直奔跑,和时间、和生命、和死亡。她用一生的力量去做一件事,于是这件事就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生命,超越了死亡。

当主持人说,再次感谢80岁的樊院长精彩的讲座,樊锦诗脸上露出孩子般天真的笑容,她平静的说:“我是80后”。

如今,人们叫她“敦煌的女儿”。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尽一生的力量去做一件事,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