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自己没天赋?是因为你没方法-08-16

圈外同学 • 2016-10-16 • 社交

天赋、优秀、个人努力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圈外”(ID:iquanwai),作者孙圈圈,原外资咨询公司项目总监,现自由顾问,Linkedin领英专栏作者、知乎专栏作者,个人原创号“圈外”的主人。

一、发现天赋并不比运用天赋更容易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起之前带过的两个咨询顾问,因为她们当时颠覆了我对天赋的理解。

A顾问,此前是我的项目实习生,跟我一起在当时全公司最苦逼的项目上。

当时项目团队有近10个实习生,她是小头目,我有活儿就交给她,她再去分配,最后都能按时优质地完成。

但是,有个最大的问题是,她的思维方式有问题,总是点状思考,没有框架。她毕业那年,我们校招,小组面试的时候,跟其他学生比起来,她解决问题的思路没那么清晰。

虽然后来我们还是争取破格留下了她,但是,我一直担心她未来上升会有瓶颈。

入职不到一年的时候,我有次让她独立写份报告,做好了大量修改的心理准备,但惊讶地发现,结构竟然非常清晰,丝毫不比同期进来的、我认为思维更有优势的顾问差。

后来我问她:你为什么一下子进步了呢?是花了很多时间吗?她说:我不知道,好像某天突然顿悟了。

后来我遇到类似她的C顾问,她之前在甲方已经有几年工作经验了。

刚上项目的时候,她的表现跟A顾问很像,总是找不到思路,想的方向不对。所以,每次做方案、写报告,最后我都只能亲自操刀。

她也很着急,我们进行过多次讨论,甚至一起复盘我自己的思维过程,还提炼了我在应对此类问题的几个常用框架。

最后,好一些了,但是,一旦涉及到新的问题,她仍然会思考良久、不得要领。

之后一两年,C顾问每天加班到一两点,仍然效率不高,觉得很难撑下去,离开公司回了甲方。但是,据周围朋友说,她在甲方做得很不错,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不同了。

当时我一直不明白,两个人的差异在哪里。后来,随着我管理经验增多,阅历更丰富,加之对思维和个人成长领域更加了解,我才恍然大悟。

对A顾问来说,思维并非是她天生的弱势,只是因为她没有刻意练习的机会。

此前她学的是行政管理,实习也找了些这方面的工作,不太需要分析框架,所以完全没有打磨过,相比那些把Casebook(类似咨询公司案例面试的题库)背得滚瓜烂熟的其他学生,她确实没有优势。

但是,之后的一两年咨询生涯,她每天看到其他同事如何解决问题,自己的工作也每天运用,所以她能迅速地将这种隐性的天赋转化为显性的能力。

而C顾问呢?天赋上欠缺系统性思维,后天的练习确实可以起到作用,但没有A顾问那么快显现。况且,咨询是一个天天需要解决问题的工作,所以她每天都在跟自己抗争,时间一长,很容易沮丧绝望。

之后到了甲方,思维能力的使用频率没那么高,而她在咨询公司学习过一段时间,虽然与其他顾问相比没有优势,但比她加入之前的思维水平已经高很多,而她的亲和力天赋充分体现出来了,所以就如鱼得水了。

所以,发现天赋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困难的第一个原因在于,天赋是隐性的,就像我上篇文章所说的,天赋要经过刻意练习,才能转化为能力,如果你没机会刻意练习过,它怎么显现出来让你看到呢

困难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天赋是天生的因素,是我们下意识的反应,自然到让你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所以很多人跟我说:我不知道自己的天赋,要等知道了之后,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我总会反问他们:如果你不做点什么,怎么发现自己的天赋呢?

所以,如果你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提供一个公式,让你套用一下,5分钟就能发现天赋、走上人生巅峰,那么现在可以关了。但如果你乐于探索,那么这篇文章可以给你一些更有效的探索方法,加快发现的速度。 

二、这三种方法,帮你更有效地探索天赋

之前的文章,我说过,天赋包括能力天赋和意愿天赋,也就是说,只是“我很有乐感”这并不是天赋,因为你不一定有意愿去从事音乐创作。所以,真正的天赋,是能够让你感觉自己更强大的特质。

天赋有四个表现,简称为“SIGN”,可以帮你发现它:

特征一: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对自己可以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的自信程度。比如,每当面对细节琐碎的事情时,还没开始,我就觉得自己做不好,但每当要我去解决一个难题时,我会充满信心。

特征二:本能(Instinct),当你还没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你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了。比如,当我决定要开发成为课程、教给别人的时候,我会感到异常兴奋。

特征三:成长/专注(Growth),当你做这件事的时候,你充满好奇,十分专注,时间过得很快。比如,当我为了写文章,去阅读大量相关资料的时候,一上午对我来说,就跟20分钟一样。

特征四:满足(Needs),做完这件事之后,就算感到疲劳和困倦,你依然会有满足感。比如,每次写文章的时候,我都累到不想再继续了,然而写完之后,又觉得充满了成就感。

1. 日记

既然天赋让你感觉自己更强大,那么你需要记录:在哪些瞬间,你感到强大?

具体做法是:找出一周时间,在这一周里,记录自己的每个瞬间,包括兴奋、有成就感、愉快的瞬间,以及沮丧、无助、反抗的瞬间。不仅仅是工作相关,还有业余生活的部分。

请注意,感到强大还是沮丧,必须是来源于事情本身。所以,这样的瞬间是无效的:今天老板给我加工资了,我感到兴奋;今天我失恋了,我很难过。这些都是无效瞬间。

另外,也不要记录那些只有享受而没有付出的瞬间,比如:我今天睡到自然醒,我很幸福;或者,今天朋友请我吃了大餐,我很高兴。

你需要记录的是来自于自己内在的感受,以及非欲望的部分,比如下表中所举的例子

所以,一周之后,你应该会得到上百个有效瞬间,然后,将这些让你感到强大的瞬间,去对照天赋的几个特征,筛选出跟你天赋相关的瞬间,总结共性、发现天赋。

觉得自己没天赋?是因为你没方法-08-16_第1张图片

2. 问自己

如果你的阅历已经够丰富,并且也一直关注自己的行为、常常反思,那么,除了记录瞬间,也可以通过问自己一些问题,帮自己找到天赋。

当然,问题还是围绕天赋的四个特征。并且,也依然要排除欲望和享受相关的事情。

第一类问题:自我效能相关

你认为,自己能够教别人什么?或者,别人常常向你请教什么?

你跟他人聊天的时候,倾向聊什么?以及,聊什么话题你会更有自信?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会感到焦虑和担心?

第二类问题:本能相关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很少拖延?

长时间休假后,你最想念工作的哪个方面、哪个内容?

你宁愿放弃休息时间,也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第三类问题:成长/专注相关

有什么事情,让你沉浸其中忘记吃饭/睡觉?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暂时忘记刷社交网络?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容易感到疲倦和厌烦?

第四类问题:满足相关

过去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什么让你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3. 问他人

我们之前说过,天赋是天生的、下意识的,所以很多时候,你很难辨别出来。但是从别人的角度,他们会更容易帮你辨别。

所以,把这些问题发给你亲近的朋友或者同事,让他们帮你回答:

你觉得,我身上有什么不同于别人的特质?

你最欣赏或者佩服我的方面是什么?

在你看来,我做什么事情的时候,看起来最兴奋?

你曾经看到我做过哪件事情,让你印象深刻?

在以下这些方面,你觉得我哪些更加擅长?思维方式: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脑洞很大、专注专业;沟通协调:化解冲突、争取资源、知人善任;计划执行:执行力强、追求完美、目标导向,等等。

你会发现,你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常常有很大的差异。

当然,你还可以选择做一些测评,但这只是辅助,我并不强烈推荐。而且,当我们对自己天赋的认知有思维定式的时候,你填写问卷会带有很多偏见,你填出来的,往往是期望中的自己,而非真实的自己。

所以,测评真正起作用,不仅是选择好的测评工具,还在于,需要有经过认证的咨询师来帮你解读报告,报告参数结合你的个体经历,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客观的结果。

三、将弥补劣势的时间,花到应用天赋上

在我们小时候,偏科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你数学可以到90分,语文竟然只有70分,在整个教育体制下,几乎是不可原谅的。

我们在生活中也充满很多励志故事,讲述主人公如何与劣势抗争。我们总觉得,应该“缺什么补什么”。

但这是个很大的误区,我们常常误解了挑战的概念。挑战某个困难、某项任务,这都是值得鼓励的,也是我们成长的方式。

然而,放弃自己的天赋,非得挑战自己天生的弱势,让自己时刻处于沮丧的状态,实在不是一件值得鼓励的做法。

因为,你的能力会变化,你的思维会变化,你的理想会变化……但是,你的天赋不会变化。

花时间去最大化你的天赋,比花时间去弥补自己的劣势,要有效得多。这是我们应用天赋的最关键策略。

如何才能将弥补劣势的时间,重新分配到最大化天赋方面呢?你需要给自己提问。

思考1:思考一下,如果停止做那些跟弱势相关的事情,会对结果有什么影响吗?

思考2:我的团队中,是否有人可以跟我互补?由ta来做这件事?

思考3:这件事情,可否用我的天赋来弥补?

问自己这几个问题之后,可能得出让你眼前一亮的答案,比如这张表里面的例子。

need-to-insert-img


觉得自己没天赋?是因为你没方法-08-16_第2张图片

四、这种练习方法,帮你将天赋转化为能力

好了,劣势上面花的时间少了,如何花时间去开发自己的天赋呢?关键是刻意练习。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他对刻意练习的定义是:为了掌握某种能力,有意识地付出努力,投入到某项活动中。

只有有意识的重复,才会引发大脑神经的变化。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不再对这项活动感到不适,成为我们无意识的一种能力。

研究表明,练习的“质”,比练习的“量”要重要很多。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刻意练习方法呢?它必须符合四大特征:

1. 在学习区练习

觉得自己没天赋?是因为你没方法-08-16_第3张图片

我们的学习,一般有三个区域:一个是舒适区,就是你非常熟练、几乎是下意识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中间是学习区,就是有一些挑战,可以通过努力掌握的,最外层是恐慌区,远远超出你的能力,当前很难掌握。

如果用比喻的话,舒适区就像是右手随意写字,学习区是用右手学写某种字体的字,而恐慌区是让你直接用左手写那种字体出来。

因此,你需要反思,你现在的8小时工作内容中,分布在各个区域的比例有多少?如果在学习区的都不到1小时,那你就需要考虑一下了。因为,长此以往,你工作8年,只相当于别人工作1年。

2. 大量重复

这里所说的重复,是指在学习区内重复。学习任何一样新东西,其实是打破思维惯性、进行大脑重构的过程,要建立起重构后的稳定神经结构,需要多次练习,才能掌握。

这是一个将有意识变成无意识的过程。你看到很多人,面对问题快速梳理出思路,那是因为,你需要有意识、很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情,他早已通过刻意练习形成无意识反应了。

3. 持续获得有效反馈

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因为如果一样事情你从未做错过,证明你根本不需要学习它。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人类学习的特征是从错误中学习,所以我们才会说“专家是在一个狭小领域内犯过足够多错误的人”。

我们都考过试,刷过题库,最有效的做题方式是,每做一遍,记下错误的题目,下一遍只做错题,而不是一遍遍从头开始做。

我的职业生涯里有过一次小转行,转过去之后,花了11个月,就从顾问升到了项目经理,就算是不转行的人,这个过程平均也是2-3年。

因为那一年,我整整写了6个月的项目日记,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犯的错误,时时回顾。但是,哪有那么多机会让我犯错、而且还能收到反馈呢?我自己制造机会。

比如,客户问一个问题,我心里先思考一个回答,然后项目经理说出她的回答时,我就暗暗对比:为什么她这么说,好处是什么,我为什么没想到,我下次可以怎么做。这样一来,我都不用真的犯错误,就可以从犯错中学习。

后来,我的项目经理家里有事,我临时顶了她很多工作,大家都惊讶于,为什么我这么快就能上手。

有句话我之前一直记着,现在离开职场了,也送给大家:如果你的目标是升职为总监/经理,那么,自己先给自己升职。

4. 专注

同样在学习区里练习,练习时间也一样,而且也有反馈,最后的结果就没有差异吗?不是,差异很大。比如,同样是学写楷体字,一个在写字的时候听摇滚、想心事,而另一个则是沉浸其中,最后的结果是差异很大的。

K. Anders Ericsson提到过他的另一个发现,就是——那些顶尖的专家在进行刻意练习的时候有几个特点:

不间断的刻意练习通常只能坚持1个小时、通常在早晨头脑清醒的时候练习、每天都练习而且周末不间断、每天的刻意练习加起来是四到五个小时、没有足够的休息会崩溃。

连那些最顶尖的人也做不到8小时的长时间刻意练习,因为这是一样非常耗费精力和能量的事情,需要专注和持续。

所以,想要提升你的努力性价比么?开始盘点你的天赋和劣势,将时间做个重新分配,并掌握正确的刻意练习方法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觉得自己没天赋?是因为你没方法-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