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 -

"中年是个卖笑的年龄,既要讨得老人的欢心,也要做好儿女的榜样,还要时刻关注老婆的脸色,不停迎合上司的心思。

中年为了生计,脸面,房子车子票子不停周旋,后来就发现激情对中年人是一种浪费,梦想对于中年人是一个牌坊,守得住忠烈,还要做得好婊子"。

――喇嘛哥


刚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发现所有的出处均标明引自作者姜文。

念叼着到底是名人,感悟都不同凡响。

过了究真的年龄,并没有持怀疑的态度。只是在一次无意识的浏览中,发现这篇文章其实是出自喇嘛哥之手,世人或为渲染炒作,借姜文之名而已。

谁说的也许都不重要,单纯在朋友圈见到其被引用的频率来看,这段文字肯定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其实,不论在人生的哪个时期,所谓"生计、脸面、票子、房子、车子……"等等诸如此类的因素,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必须面对而无法逃避的事实。

毕竟,谁也活在现实之中。

为什么加上一个"中年人",就会引起触心的感觉呢?

因为中年是一个很微妙的年龄段。岁月的侵蚀,风霜的洗礼,不光是那两鬓早生的白发和日亦见高的发际性,或是被某一个小孩呼为爷爷的尴尬,一宿熬夜如患重疾,几日而不能恢复的疲惫感。等等,诸如上述的现实,无一不催生出失落感。

身体衰老的变化源于自然交替,无可奈何。可遵循的唯有在于预防。多锻炼,多节制,多专注于养生。告诉自己,已到了不可挥霍的年纪,自后,没有了任性的本钱。

素日的愿望还没来得及实现便已烟消云散,被现实捆缚住的双腿也变得寸步难行,远方,便成了永远也到达不了的地方。

更可怕的是思想亦已被磨灭了棱角,变得无比的圆滑。心事都会被封锢起来,多愁善感成为了主导,酒后偶发的渲泄便成了别人眼中放纵的索然无味。权当笑柄,无人同情。让你知道所谓张扬的时代已经离你远去。

即使是他人故事触动心中软肋时的一滴眼泪,怕被别人看见,都会找出怎么雨落在脸上了的借口。甚至,连自己都理解不了,为什么久已不曾湿润的眼眶,所溢出的泪,顺着脸庞,怎么会变得有一丝冰凉。

既然没办法改变环境,便只能改变自己。随波逐流,融入其中。定制的面谱,千篇一律,让无悲的脸上看不出半点欢乐与哀愁。阿谀奉承,左右逢迎,真实得连自己也觉察不出脸红。

只有在卸尽繁华,隐于一隅的孤寂时刻,才会小心地撕下伪装的面具。抚摸着那张因现实而被逼得峥狞的真实面孔,伸出舌头,小心地舔着那千疮百孔的伤口。静静疗伤,期望着它会愈合。

渲染了负面,放大了悲伤,无非是为自己的行径与消怠寻找借口,于事无补,现实仍是现实。

一切终归是逃避之举,结局注定是心仍难安。

佛说,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所谓的"怨憎会",即我们和冤家、仇人,事实,没办法避开,每每要见面,要知道真相,这就叫做怨憎会苦。

出于人性的本能,便幻想着逃避。掩耳盗铃的举止唯有愚弄自己。

《狼来了》的故事耳熟能祥,然而当现实亦呈现出故事的情节时,很少有人会坦然相迎。在内心里每个人都愿意把现实当成故事。

都说解决问题,必须直面问题。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顺其道而行呢?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鸡猪鱼蒜,逢著便吃;生老病死,时至则行。”

前人诠释得淋漓尽致,寥寥数语便道出真谛。

既然我们无法去改变生老病死,但我们可以学会去适应,去顺从这一自然规律。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

虽然反映的是农学思想,却也不缺人生哲理。

每个阶段,都以平常心相待,生亦珍惜,老亦不叹,病亦不慌,死亦不哀。

笑面人生,坦然相迎。

如此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到中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