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气道主要是指吸气状态下内直径小于2mm的气道。目前,已有相关证据提示,小气道功能障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疾病的“前兆”。但由于缺乏相关研究,小气道功能障碍在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6月27日,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呼吸医学》在线发表了由中日友好医院、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王辰院士、肖丹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中国成人小气道功能障碍的流行状况、风险因素及与吸烟的关系:一项全国性横断面研究的结果》,首次明确了我国小气道功能障碍的流行状况。
我国当前小气道功能障碍的流行现状和负担究竟如何?该研究有哪些新发现?提出了怎样的警示?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王辰院士和肖丹教授。
小气道功能的重要性应得到更多关注
王辰院士指出,在临床实践中,及时评估和检测小气道功能有助于发现呼吸系统的早期变化,对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慢性呼吸道疾病可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评估了我国小气道功能障碍的流行状况和负担,对于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
该研究涵盖了5万余人的大规模代表性人群样本,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的随机抽样方法,现场调查质量控制也较为严格,同时,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了支气管扩张剂使用前后的肺功能检查,包括小气道功能指标。
根据研究结果,在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中,43.5%的人有小气道功能障碍,总人数约为4.26亿。而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前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正常的人群中,25.5%存在小气道功能障碍,总人数约为2.53亿;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前后FEV1及FEV1/FVC均正常的人群中,11.3%存在小气道功能障碍,总人数约为1.11亿。此外,在研究人群中,几乎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6.15%)存在小气道功能障碍,而哮喘患者中存在小气道功能障碍者占68.97%。
“令人关注的是,即使在没有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的人群中,也有41.3%存在小气道功能障碍。”肖丹认为,这些数字提示了小气道功能障碍可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需要引起卫生工作者与临床医生更多的重视。
肖丹表示,研究还发现46.9%的研究对象存在小气道功能障碍,在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有13.3%的研究对象仍存在小气道功能障碍,这表明小气道功能障碍在部分研究对象中是可逆的。“这也提示我们,与动脉硬化相似,小气道功能障碍可能是多种慢性呼吸疾病风险的重要标志物。”
吸烟等可预防风险因素不可忽视
研究还有一项重要的发现,即吸烟是小气道功能障碍的主要可预防风险因素之一,吸烟者出现小气道功能障碍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16倍。
而在对于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前后FEV1及FEV1/FVC均正常的男性中,吸烟与小气道功能障碍的发病风险存在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即每日吸烟支数越多、吸烟起始年龄越早、吸烟年限越长,发病风险越高。
研究数据显示,每日吸烟支数≥20支的研究对象发生小气道功能障碍的风险是从不吸烟者的1.18倍;吸烟起始年龄≤20岁的研究对象发生小气道功能障碍的风险是从不吸烟者的1.21倍;而吸烟年限≥20年的研究对象发生小气道功能障碍的风险是从不吸烟者的1.20倍。
同时,该研究首次发现大气污染暴露可提高小气道功能障碍的发病风险。超重和肥胖是也一个危险因素,体质指数(BMI)每增加5kg/m²,小气道功能障碍风险增加6%。
维护肺部健康须尽早远离烟草
众所周知,吸烟是诸多慢性呼吸疾病的共性危险因素,控烟是最有效且符合成本效益的关键干预措施。
本次研究以严格的科学方法进一步表明了实施全面控烟对早期肺部健康的重要性。
王辰院士强调“亟需提高政府、卫生界及大众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视,小气道功能障碍作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表现,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防控措施刻不容缓。推动控烟工作应是重中之重,民众们同时还应注意空气污染防护、控制体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肖丹认为,此次研究不仅提醒人们要警惕小气道功能障碍的出现,同时也提示,应积极避免危险因素,尤其是吸烟。“烟民们一定要尽早戒烟,不要等到四、五十岁得了慢性肺病才行动。而戒烟有困难的烟民朋友,要意识到吸烟成瘾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治疗,可以到戒烟门诊找大夫。”肖丹坦言。
“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始于2010年,采取严格的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10省市5万余名城乡居民,进行细致现场调查及严格肺功能检查。前期已相继明确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的流行状况,为制订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方略和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次的小气道功能障碍研究是“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又一个重要成果。
热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