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信息协会医院信息专业员会主任委员
李力
目前, 与医疗相关的网络热词很多,“信息平台建设”、“双向转诊”、“标准统一”、“数据共享”、“ 云计算” 、“ 大数据” 、“ 物联网”、“移动技术”等不一而足。
事实上,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由来已久。笔者单位自1997年开展计算机远程医疗会诊,初以电话线接调制解调器用长途拨号的方式联接南京军区总院提供会诊,是网络点对点的概念。随着技术的进步与业务的拓展,先后与上海中山医院、解放军301医院、上海康盈远程医疗会诊中心、上海白玉兰远程会诊中心、解放军85医院、北京健康123会诊网、上海市白玉兰远程医学网、安徽省立医院会诊中心建立了会诊联系。网络连接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通过会诊服务器远程预约登录会诊,也有直接和会诊中心医院联系会诊。2011年开始,市卫生局将本市的远程医疗中心放在医院,为本市县及县以下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咨询和远程会诊,心电和动态心电会诊工作。签约的县及乡镇卫生院五十余家,会诊工作除了心电会诊效果较好、例数较多外,其他由于操作等等原因实际会诊例数不多,效果不佳。
本人是学医学临床的,对医疗机构及其医疗过程是熟知的。看病需要医师和患者面对面,除了了解个人基础资料,包括真实姓名、年龄、性别、体重、身高、出生地、工作地点、家族史外,首次就诊医院和医生诊断检查,还需经过仔细认真查体,依据既往史和现病史,针对性地开出检验和检查。然后依据常规检查结果,如肝肾功能、病毒学指标、超声诊断和CT、MRI等影像学诊断等等作出诊断,随后根据诊断,给出治疗方案。此外,医师还要针对患者个体情况对其和家属进行心理抚慰,并交代与治疗相关的配合治疗等等。
所以,对于备受关注的所谓“互联网医院”,实际上是需要有线下实体医疗机构作为基础的。没有医师和患者面对面的“看病”过程,仅仅由患者直接在互联网上与医师沟通是远远不能满足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的,至少达不到最好的效果。
大多数建有“官网”的医院都会借助自己网站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在满足患者随访需求的同时,也起到了有效推广医院和专家的作用,但这仅仅是简单的咨询。人是最复杂的生物体,所患疾病千差万别,再权威的医师也不能依靠简单、粗浅的了解就能诊断、治疗疾病。
真正功能明确的在线疾病咨询是被业界公认的所谓“在线轻问诊”,最初是以网站为平台,目前手机App占据主导地位。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互联网医疗公司提供的轻问诊平台,多是网站和手机App双版本。事实上,我认为这充其量也只是医疗咨询,严重些可能触线,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给人解决患者的诊断治疗问题。
换而言之,现在一哄而起的互联网挂号预约,手机App预约、问诊;微信问诊、预约、支付;自助机预约挂号、查询、支付等等宣传的眼花缭乱,但充其量只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或者是方便患者就医而已,只能算作是互联网辅助就医的手段,改善就医体验,不能算是互联网医疗。
现在,对于“互联网+医疗”还是“医疗+互联网”众说纷纭。我认为不管技术如何进步总要围绕核心业务来发展。目前应该是医疗加上互联网的力量应该更有利于医学的进步、诊疗技术的提升、就医的便捷。
那么,“互联网+医疗”的行业发展如何?医疗的复杂性是否会成为拒绝智能医疗的理由?互联网医生会取代医生吗?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是健康诊疗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院内院外一体化、互联网医生一体化的时代。当然,无论怎么变,面向人类传统医疗的两个基本点,即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永远不能也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加入而弱化,只会进一步加强。
-end-
推 荐
***《科技新时代》e医疗订阅方式请参考本公众号菜单栏“我们-杂志订阅”
***除本刊所有版权图片外,本文中其余图片来源为360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事宜。
e医疗2016年年终刊&2017年新年刊
©以上文章来源
e医疗2016年12月刊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