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被这张剧照拐进影院的,一个俊朗才子、一个清隽和尚携手同船渡,直戳我萌点而且一击毙命。不管史实是什么,白居易大神如果长成这样我一点意见都没有。
-01-
唐玄宗和杨贵妃,一个盛世之君,一个倾国美人,还有一个发生在全天下最繁荣的国家由盛转衰历史拐点的故事。不管什么目的,谁不会悠然神往,想要探索一二。
所以仅仅过了30年就有《长恨歌》《长恨歌传》这样的大作问世实在太正常了,故事如此勾人,越有才气的人越抵抗不了诱惑去插上一笔。戏剧《梧桐雨》《长生殿》还在后头呢。
大唐是一种现象,大唐是一种情结,大唐盛产各种神一般的大IP,深深迷恋于此的不只我们,还有一衣带水的岛国人。日本受汉唐的影响有多大自不言而喻。唐代三大诗人中,诗文浅白、更容易翻译传播的白居易顺理成章地拥有一大票迷弟。
梦枕貘有关这段历史和白居易的四卷《妖猫传》我没读过,我只想讨论陈凯歌执导的同名电影。
-02-
白居易创作《长恨歌》,他没亲历这段故事,他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的是自己心目中的至情;就像李白不必亲见杨贵妃,他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写的是自己心目中的至美。
他们是惊才绝艳的诗人、旷世难出的奇才,他们的作品你读到不止一次,然而就在某些时候,借着某种机缘,你一下理解到其中深意,如同朗朗晴天下明晃晃被一箭击穿,或者在千里冰封茫茫雪地里蓦然跑出一只轻灵的九色鹿。
你为之激动万分、心驰神往,恨不能立刻投身其中,平日广阔的天地一下变成牢笼,你被自己困住,在笼中团团乱走,急切寻找一线生机。
我对普通人创作的理解就是这样:或早或迟,你被前辈高人的好作品击中,于是也想有这样的作品、成为那样的人,对创作的渴望如同溺水者竭尽全力汲取一缕空气。就算一时、永远不能成功,也想努力参与其中。
古人说得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同人是一条捷径,就像借主角的关系直接登堂入室。大多数同人浅尝辄止,虽然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实际没什么可评论的价值。还有那么一部分死磕的人,反复揣摩原作者的舞步,一开始很可能左右支绌,后来就慢慢跟上节奏,厉害的还能跟原作共舞一二。当然还有人借原作IP,自己办了一场舞会,广邀四方观众来赏玩。
陈导的《妖猫传》就是这样一场同人舞会。
而电影里白居易的创作,则属于前一种死磕型的,所以会苦心孤诣描摹当事人形貌,无论如何都想体会当事人心情,所以会执着于故事走向,甚至几乎爱上故事的女主。
-03-
《长恨歌》全篇840字,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写起,到“此恨绵绵无绝期”收束,以“渔阳鼙鼓动起来”转折,前后分两部分。前面极言贵妃的美、皇帝的宠爱,后面写皇帝的思念、贵妃的回馈。
诗文里两人的爱从一而终,故事里贵妃死了,皇帝还活着。
描述场景的只有一句“君王掩面救不得”,我们知道不是表面上的救不得,而是不能救、无力救。被迫逃亡的六军需要泄愤,这愤怒明着是对贵妃兄妹,实则是对皇帝自己。皇帝怎么办,不救尚可保全自己;救了,只会更加激怒官兵,造成无可挽回的局面。
不管是不是曾将她抬到和自己比肩的地位,他终究是治世的明君,断没有和她一起赴死的理由。
当是时,爱情没有容身之地。
在拔山超海的时势之下,爱情弱小得如同蝼蚁。他们必然要生死两隔,《长恨歌》里一个词用得好,叫“无奈何”。
世事之潮,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当他顺势而为时,可以轻易站在万人之上,众峰之巅,呼风唤雨肆无忌惮。可局势一旦失控,第一个被吞噬的,也是他,最宠的妃子。
他是明君,他是昏君,大唐在他手上达到鼎盛,大唐也在他手上急转直下。困在西宫南内的晚年时光,天下人都好奇他想了些什么,可后悔当初迷色误国,是不是被遗憾煎熬得夜不能寐。他却只是对着池上芙蓉、枝上柳叶,思念自己的贵妃。
情之所钟,一往而深。
这才是真正的悲剧,是就算人间圣主也一丝一毫左右不了命运的绵绵“长恨”。
因为是人间长恨的歌吟,所以是《长恨歌》。
-04-
整个故事里,马嵬驿的那一天,是最关键节点。
错一点,一切事就会错位到面目全非的地步。
比如——假设——危急关头,皇帝不是被动忍受命运,而是主动保全自己呢?
爱情经不起死的考验。于是我们说,这爱情有假。
而《妖猫传》更为极端,皇帝为了保全自己,不惜制造人间惨剧,与手下合谋演戏,让贵妃活受罪而死。尸解之法,活埋骗局,阴惨惨的墓室、血淋淋的指痕……爱情变质,阴谋顺理成章。极乐变成幻象,磊落变成卑鄙,绝美变得丑陋,辉煌碎裂一地。
极乐之乐,到这时才算完成最后一笔。原来极乐盛宴,需要以最受荣宠的美人献祭,花钿委地无人收,昔日盛唐之魂凋落,唐宫一片云诡波谲,妖猫出没复仇。
如果他的爱情是虚伪,那她的爱情还能以什么名义存在?爱情失去附丽,只剩下一个简单的道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所以影片《妖猫传》的核心不是爱情。
假的是爱情,真的是美。
-05-
《妖猫》里的皇帝没有爱情,只有繁荣滋长最后反噬自己的雄心。
于是前面的伏笔有了解释:对爱慕贵妃颜色的阿倍他并不在意,因为对贵妃的仰慕就是对他的赞美;安禄山有反意的传闻他也不是没听到,而是压根不屑计较;让他警惕的反而跟社稷毫不沾边的李白的才华横溢。
他一手操办的盛宴充满了幻象,他的极乐之乐不是凌驾一切之上,而是乐极生悲,丑陋爬上轩昂的面貌,最后甚至落得被黑猫挠瞎的结局。
前面散发击鼓的形容有多洒脱,后面追打走狗的面目就有多可憎。
所以故事的主角不是他,而是杨贵妃;故事讲的也不是爱,而是美。
爱荡然无存,美根深蒂固。
这美的化身是杨贵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李白不需要见到她,因为只有天成的诗句才配天成的美人。
一曲霓裳羽衣舞,颠倒众生万千。
如果只是容颜、举止,无论如何都称不起大唐之魂,她的美自内而外,甚至不属于她自己。
美的名字叫包容。
为了防止我们漏掉,黄居易强调了两遍,她有胡人血统。大唐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大唐,至高无上的皇帝所钟爱的最美的女人一半流着异族的血,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显示一个国度的包容呢?
她代表皇帝的审美和喜好,她甚至超越皇帝本人,用献祭一般的精神包容皇帝本人的怕死和欺瞒,用一己之死包容加在她身上的污蔑和祸端。像承受所有人加在她身上的华美荣光一样,她面对如潮的众怒和六军的铁骑也不回避。
这美不是纯然的圣洁,它的内核是贵妃的气度与无辜。
同时包含了春琴的媚态和怨毒——“祸都是你招来的”“钱可是你花的”——这说的何止是陈云谯、春琴夫妻。犯错的是他,受惩罚的却是她。
还有白鹤少年的一念成魔、痛苦折磨;以及猫妖的冤冤相报、连环复仇。
诗人跟和尚一路寻找真相,真相何其不堪,最后却所有人都得到了救赎和解脱。
古今中外,创作者最为钟爱的手法,就是用复仇来演绎宽恕,用恨来表达爱,用错误证明伟大,用缺憾表现绝美。
-06-
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早就完成了,作品本身已经将创作者所思所想一并呈上。至于后人会怎样解读、怎样再创造,都是属于后来人的东西了。
影片在最后的最后,借白居易之口解释《长恨歌》,说故事虽然有假,但她的爱是真的。也算是逻辑自洽。
而我们不管有没有被打动,仅仅回想一下片中场景、人物——
开始层层渲染的悬疑色彩,中间大肆铺排的极乐盛宴,还有长安城生机昂扬的场景;寝室里春琴抱着黑猫荡秋千的画面,又诡异又美艳;眉目立体的杨贵妃,又是一种气度高华的美;随歌姬一同翩然起舞的和尚,霓裳羽衣舞曲里的金戈声催,张鲁一披发击鼓的恣意张扬;染谷将太总是笑吟吟仿佛早已洞悉一切的空海、生动明朗的白居易、灵动天然的白鹤少年……
总不会不同意一点:美是真美的。
好看就行了。
-The End-
图片来自《妖猫传》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