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武志红《巨婴国》,聊几个问题(1)

结合武志红《巨婴国》,聊几个问题(1)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武老师的学习方式

电脑里专门建一个文件夹,用来储存当下发生的重大事件,以便随时查看,并给出一个或一系列解释,让自己以及公众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知道杜绝类似事件的办法。

他定下自己的人生目标,一定要搞明白人是怎么回事,中国人是怎么回事?这道考题,伴随他几十年。期间他不停的自我认识,写日记,自我解梦,对自己的任何一个困惑都不放过,并有稳定的心理咨询师给他做咨询,另外他大量做咨询,积累长期案例。

对于中国人国民性推荐几本书

柏杨《丑陋的中国人》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台湾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结合武志红《巨婴国》,聊几个问题(1)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只有了解国民性,方能对自己一直所处的环境对自己的无意识有所基本察觉认识。

期间他提到一句话非常值得玩味:本能上,我们喜欢走的路,是注定走不通的。必须打破这种封闭,将其对立面活出来,这样才能真正认识我是谁。

毕竟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省察的一生,是不值一提的。一如密尔在《功利主义》中的重要推论:做一个满足的人胜于做一只满足的猪,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胜于做一个满足的傻瓜。


对于孝顺的看法

孝顺是对长者的恶性催眠:你老了,所以我得让着你点,得各种满足照顾老者的情绪,确实可以满足一些帝王般的操控欲,但却伴随着弥散的孤独、无力与悲哀,老或者说年长成了一种资本,并以软控制或硬控制的方式控制着小辈,并认为是理所应当,毫不觉得过分。

一个真正内心有力量充实有爱的人,在视野、知识量、经验、为人上已修炼的够高水平,是不需要这种"照顾"的,却能赢得小辈发自内心的尊重甚至敬仰,这是强迫不来的。

其中的逻辑:我怎么对你都是为了你好,我不必了解你尊重你,我完全从自己出发随意对你,但你必须承认,我是为了你好。我永远都是对的,而错的是你。

孝顺,是小辈的行为选择,但不是什么老人长辈都有资格享有的。

结合武志红《巨婴国》,聊几个问题(1)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关于好人(善良)和中国式好人

非常容易有求必应,各种付出,却很难求人,各种所谓的好,却很难带着热情帮助别人,明明内心抵触,却怕被说不够意思硬着头皮去做,即使自己已经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依然无法拒绝,也不会拒绝,内心永远伴随着孤独,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孤独。但以好人自居会有道德优越感。

我们需要问问,一直以来自己呈现的“我是好人”的形象,自己到底有多喜欢,如果想像自己是个能量球的话,这个球是舒展的还是萎缩压抑的,色彩是明亮的还是阴暗的?

这是个非常值得探索的问题,如果你所在的集体,整个能量球是否都是压制的状态,问题在于大部分集体,尤其体制里,都是压制能量球的,长久的压制,不被看见,没有爱,没有理解接纳,要么会向外表达,变成对他人的攻击:怨恨,愤怒,鄙视,嘲讽,要么向内表达:攻击自己,羞耻,内疚,自嘲,最终抑郁。

而很多人身上,既看不到正能量,也看不到负能量,如同僵化干瘪的能量球,活得抽巴萎缩的国人,多是如此。因为他们身上蕴含着巨大的黑色生命力,没有被看到,他们需要被理解被接纳被爱。

好人经常感觉是压缩的,当一个的内心是匮乏的时候,他是没有能力没有能量不断的付出贡献的,尤其是这种付出被别人当成理所当然,当成你是好人你应该如此的道德绑架时,这只会让他生命力越来越脆弱。

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敢于不证明自己是好人,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通俗点就是要有你能你来的让步)。

日常生活中,要尝试着多感受自己的能量球,体会那种生命打开的状态。而在任何关系中,我们都要敢于用愤怒守住自己的界限,凭什么,我是小辈就要受你指使被你骂支配?一个人,必须合理或象征性的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否则心理会容易出问题。

好脾气,常常是活力阉割的结果,总伴随着无趣和无力,也不能跟别人建立生动饱满的关系,相反,将活力活出来,会让别人觉得,不那么容易让步,但也更精彩更有魅力。否则活力丧失了,却以为自己证到了平静、乃至解脱,甚至觉得是文化的优雅,一如王小波说中国人无知无趣无性。

你绝对忠诚于我,是婴儿对妈妈一个共生的期待,所谓开悟般的寂静,也常是感情和心的寂灭:中国得道的,比爱过的人多。什么狗屁得道,不过是将自我阉割圣化了。李安《卧虎藏龙》中的超我本我自我,本我有破坏性,但活得爽快,超我看着正确但没劲

大多数人没找到自己真正的爱人,就像多数人没从事自己真正的爱好一样,平平淡淡,永远尝不到干自己热爱的人或事时那种永不消逝的激情!中国文化认为平淡是真,德国文化鼓励寻找真正的爱人和爱好,哪怕一败涂地,也在所不惜。

可以用“镜像自我对话练习”

结合武志红《巨婴国》,聊几个问题(1)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利己与利他,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一切为了儿女的虚妄,父母不应把生命意义放在孩子身上。

这是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小时候,每每听到有妈妈对孩子说我现在活着,做这些都是为了你们(孩子),我不能忘记听到这话时那种压抑窒息的感觉,后来长大后,一直在想,生而为人,将自己活好已经非常不易了,为何一个人要说自己是为别人活得?要将自己的生命价值附加在别人身上,让孩子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

于是没有自我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孩子的成败好坏便是他们的事情,于是极尽干预之能事,而每一代都为了儿女,生命的价值便在一代代看似高尚的选择中指向终极虚无。想想一个人身上还要背负另一个为了自己的人,真的好累很焦虑,而且是所有人都好累。

而一直以来,我们都信奉集体主义,利他主义,不耻于利己个人主义。

人本主义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罗杰斯说成为你自己。即生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活,充分展开自己的生命,最终成为自己,富有饱满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富有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

也就是说真正的爱(关心)与付出只有一种表现:为某人某事心甘情愿的花时间,哪怕浪费时间,不计较任何回报,因为他觉得值,他愿意。

而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这样值得的人要么是亲人,要么是爱人最好的知己朋友,就是那句我爱你,不管你爱不爱我。而这必然是一个有能力有足够能量会爱的人。

现实中,很多人没有这么多能量,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爱让他有能力去爱别人,那他的付出,会计较回报,是个等价交换的概念,是因为对方值得如此,否则如果一味的付出而没有回报或感觉对方是个索取者,会让人有种掏空的感觉,最终这个关系会崩塌。

问题在于,我们绝大数人因为原生家庭,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及各种原因,都是没有足够爱人的能力,都缺爱。

如此,利他,就非常没有力量,因为我们的内在外在力量都没有成长到我们可以不图回报的地步,而只要有所图,利他就会成为一群道德优越感很强的人控制他人评判他人的工具。而即使是佛家弟子修行,很多人也是有所图,为了积福德。

个人主义的核心价值在于,人必须从自身出发,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根据自己的感受,做出各种选择,活出自己,并在这个过程中,体悟到大家都是人,都是值得尊重与爱的。换言之,人作为一个能量体,必须先从自己出发,伸展自己的能量,当关系中体验到被接纳时,这份能量被祝福转成生的能量,否则转成黑色的充满破坏欲的死的能量,而以集体之名牺牲个体,只会让他表面成为好人,但这个能量体会变成黑色的。

一个人只有成为某一方面优秀而有价值的人,如医生,那些品质磨练到一定程度,境界达到一定层次的人,真的可以施恩不图报,他已经成长到不需要报恩了时,这是完全值得推崇的,否则,请先修好内功,不要那么急着去助人为乐,因为很可能事与愿违。

共生/病态共生/共生绞杀

6个月前的婴儿,处于正常共生期,最显而易见的特征是母婴共同体,即婴儿觉得,他和妈妈共用一个身体和心灵,是一个人,不分你我,不分彼此。也只有这个阶段的共生是正常的,之后的共生,都可称为是病态共生。

在共生阶段,处于混沌合一的共同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算,而这个人最好是自己,这就构成了共生中的各种冲突,可以称之为共生绞杀。

一个生命,是逐渐走向更开阔的世界的过程,好的关系,应该最终会导向这个结果。如果在一个长期关系中,你或彼此,都越活越狭窄,那真是需要好好反思下,你们的关系是否变成了共生绞杀。

但可怕的事在孩子从共生走向独立的过程中,越来越渴望离开妈妈的怀抱,进入广阔的世界中去,但孩子哪怕流露出丝毫离开妈妈的意思,妈妈就会痛不欲生生不如死。

有问题的家庭模式:焦虑的母亲+严重缺席的父亲+有问题的孩子

父亲的缺席有两种:一种是他们很少在家,一种是他们虽然经常在家,但对家庭是回避的,既回避和妻子亲密,也回避和孩子高质量沟通。我们的家庭普遍是阻止孩子追求自由独立的。

因为大多数的女性,严重缺乏安全感,导致妻子一方怕孤独,于是去抓丈夫,控制丈夫,而丈夫本来就觉得缺乏感情基础,更不愿被控制,那会让他重温小时被妈妈吞没的感觉,于是选择逃走,可以是工作、爱好或其他女人。

正常的养育,是妈妈围绕孩子的需要转,而这些家庭的孩子,则是从生命一开始,就要学习围绕妈妈的感觉转。最典型的可以参考24孝里的事例,绝大多数都是孩子去满足长辈老人的感受需求。

谈谈安全感

关于安全感,国人容易有单一的物质化界定,如房子,车子。没有房子就不能结婚,所以有说法丈母娘推动了房价,所以对于在婚姻中没有爱情的人,别贪心,不能得到一切,一个基本的真相是,真正能制造安全感的只有爱。

妈宝男

两个原因,一、在婴幼儿是严重缺少母爱,而对母爱的渴求是所有头号渴求,所以会一直执着于母爱,二、大些后发现,可以通过对妈妈言听计从而得到妈妈的关注,于是形成对妈妈的极度服从,但这样做的同时,势必压抑了对母亲的不满和攻击性。

但他们对其他女性或妻子有多鄙视多疏远多愤怒,对自己的妈妈就有多鄙视多疏远多愤怒。妈妈更容易认可妈宝男,但妻子不会也不容易认可他们。所以他们需要认识到,他对妈妈有多崇拜,就有多厌恨,特别关键的一点,妈宝男们对妈妈普遍有一份深刻入骨、难以言明的内疚。

所以避开妈宝男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为何你会选听话的男人?

大师配索求无度的女人

最深的关系里,你希望对方尊敬你,视你为一个高高在上的伟人,还是希望对方将你弄成一个孩子?

亲密关系最大敌人是孤独。关系中最重要的是链接,能量由此得以流动,彼此都被滋养。

当一个女人,认为其幸福取决于找到一个什么样的男人时,这意味着,她自己是“他者”,她必将身处于地狱中,同时,她不可避免的想把伴侣弄成一个围着自己转的“他者”,也必将伴侣拉到地狱。

一个人的生命是否丰盛,关键在于,他与其存在是否有活生生的关系,而不是深刻,因为头脑层面的深刻会是贫瘠的,而活生生的才是真实的,生动先于深刻,如果只有深刻,而缺乏生动,那势必意味着生命的贫瘠,也即链接感的匮乏。

伟大的头脑,常充满着孤独与虚无。

缺乏体验性的丰盛的链接,而去追求头脑连接时,易追求纯净,即头脑要剥离各种鄙俗,但鄙俗或许才是生命本身。

头脑容易追求二元对立,头脑会对事物进行评判,分等级、追求纯净或深刻,但若身心都呈打开状态,那一个人可以和任何看似普通的事物建立链接,所以大师常说:修行,就是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你可能感兴趣的:(结合武志红《巨婴国》,聊几个问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