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之道(十六)春节特别版二

接着说杜尚。

我第一次看到《泉》的图片是在考美院那会。那是一本叫《设计基础》的小册子,中央美院设计系编,作者是系主任谭平。《设计基础》的初衷是让大家初步了解中央美院设计系的办学理念,而且也多少能知道一些当时觉得比较先进的艺术观念。伴随《泉》和其它几件作品,小册子引出一个问题:什么是艺术?那是在1998年,我19岁。

昨天我提到,英国人认为《泉》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我想,不光是英国人,大多数西方艺术精英都会认为这件作品是最伟大的艺术品之一。而杜尚做了什么呢?他走到商店,付款,搬着那玩意送到展览地,签上名字。为什么呢?伟大在哪呢?这是艺术吗?或者,艺术是什么?

19岁的我也是满脑子问号。要知道,那会我还在学什么素描静物,素描头像啥的,时常还要拿着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画册研究一番。20年前不比现在咨讯这么发达,在老家几乎见不到什么新鲜的东西,看到这些当然会产生巨大的疑惑。

如果换到现在你问我同样的问题:艺术是什么?我会反问你:你觉得艺术是什么?

你可能会一时语塞,因为当你在脑海里搜罗所有跟“艺术”沾边的事物时会发现,这个概念细想起来竟有些模糊了。举个例子,画画是艺术吗?清洁工一时兴起随地用扫帚在地上涂抹算不算艺术呢?你可能会说,艺术家画的画才算艺术吧?那么如果这位清洁工改行不再扫大街,而宣称自己是艺术家,跑到美术馆里扫来扫去,并说这个是行为艺术。这时,你还会说那个曾经的清洁工的“作品”不是艺术吗?你去798艺术区逛上一圈,可能看到过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宣称是艺术品。有位在宋庄艺术区生活的艺术家讲过这样一件事:宋庄是一个艺术家和本地百姓混居的地方,村里还有一些靠种地为生的农民。一日,一群艺术爱好者到这里来逛,发现一位老伯在一家美术馆的门口鼓捣一辆拖拉机,于是他们上前问老伯:您的这件作品表达的什么意思?老伯一脸木然。

什么都有可能是艺术,什么也都可能不是艺术。

换句话说,当艺术什么都可以是,又什么都可以不是的时候,艺术这个概念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当《泉》这件作品出现的若干年后,有人说“艺术史已经终结了”。这是不是一个让人感到焦虑的状况?艺术都不存在了,我们还聊个啥呢?

试想,有一拨人,从年少起就被鼓励着去爬一座神山。他们被告知,这座山很远很远,很高很高,谁能爬上这座山就会成为神的眷属。于是这几位少年所有的生活都围绕着去爬山展开,他们学努力习、拼命健身、磨炼意志等等都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能成功登顶。少年长成壮年,他们觉得已经具备了去爬山的所有条件。突然有人告诉他们:神山根本不存在。

100年前的法国人杜尚就是告诉大家神山不存在的人。其他艺术家则是那一群想要登神山的人。

100年后的今天,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的艺术家创作着大量的艺术品,人们还在谈论着艺术,那座神山,到底存在吗?

明儿咱接着聊~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看”之道(十六)春节特别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