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问过一个设计大咖:我怎么才能跟设计平等交流呢
大咖头也不回的甩了一句:去看看《设计心理学》
最近我终于抽空完了,感受颇深,谈不上平等交流,至少我知道如何去看一个设计是否合理了。
下面我将以银行提款机作为案例,通过本书中讲到的思维角度加以分析,力求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提款机的操作流程大家一定都非常清楚了,插入银行卡——>输入密码——>取款/查询/转账——>取卡
一个从来没有用过取款机的人,他叫小白.第一次去取款
第一步
下意识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
在大脑中搜索类似功能的操作流程。这就是要说的第一个设计原则:概念模型,也就是经常说的心智模型,在用户接触到产品的第一反应是类比,是经验,这是人处理问题的惯性方式,人都是依照思维定式去生活的,所以只要找到这些定式就能掌握人的心智模型。
第二步
小白看到了屏幕上的提示文字“请插入银行卡”以及示意箭头,取款机的卡槽处于非常容易找到的右手边的位置,这个跟一般人的惯用右手习惯也是相符的。
这里就是设计的第二个原则:可视性,正确的操作部位必须显而易见,而且还要向用户传达正确的信息,对自然信号的使用称为自然设计,卡槽与银行卡的匹配符合现实生活中把东西放入容器的类比行为,可以被用户直接感知到。
一般人在首次使用某个物品的时候会用以下问题来引导自己的操作:
1、哪些部分是可移动的,哪些是固定的
2、操作时,应该握住物体的哪个部位,对哪些部位操作
3、可能的操作是哪一种动作
4、操作有哪些相关的物理特性,要用多大的力气进行操作,操作效果如何评估
而取款机在设计时只有符合这样的习惯,突出需要用户观察的重要部位,并让用户很快看到每一个操作动作的结果。
第三步
在小白插入银行卡的时候,如果是反面插进去是会被吐出来的,银行卡上有一个插入方向的标记,这就是设计的另外一个原则:设计限制因素,即减少用户的选择,也就减少了出错的概率。
好的设计就是在用户头脑中的知识或者经验不足时依然帮助其完成指定任务,进行精确的操作。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产品,却依然能做出正确的操作,其原因就在于这个产品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来帮助我们。
比如你只有一本笔记本,那你只需要描述为我的笔记本就能识别它,如果你有五本,那就需要分开命名来区分,而知识的量只要足够支撑你最后的结论即可。
在此基础上再对人的行为作出限制,减少他的选择。
比如诗歌,诗歌能够代代相传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具备押韵和词义相结合的限制,当有20个词符合押韵的条件时,同时要在意思上匹配就能够轻易的筛选出来,大大减轻了记忆的负担。由此产品就能大大提高人完成的精确度。
那限制因素可以是文化限制因素。
文化准则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在我们的头脑中得以体现,小白是一个中国汉族人,自幼学习汉字,他对取款的理解,钞票的理解,密码的理解这些知识综合起来形成他的知识结构,而产品的限制因素必须要与这些匹配才算是限制因素,否则对于一个欧洲人来说,就是完全无效的了。
可以是逻辑因素。
比如乐高的游戏,需要符合逻辑的搭起来才能完成。
第四步
屏幕上显示正在读取卡片信息。
这是设计的第四个原则:反馈。在用户的操作之后,都能让用户感知到操作带来的变化。
第五步
小白在输入金额后,点击取款,会听到钞票的声音和灯光闪烁。
这是最后一个设计原则:预设用途。小白在点击之后,听到钞票声音之后的反应就是这样的声音是意料之中的应该有的,这就是预设符合预期。
上面我用小白取款机取款的五步来阐述了一下设计的五个原则。当你看到一个产品的时候,先从这五个维度去看这个产品是否符合这些原则。至少你能说出个123ABC来。
下面我列出一些更具体的参照,你只要对着一个一个去看,就能很快找出设计中可能存在的常见问题,优化用户的体验。
1、是否保证用户能随时随地看出哪些是可行的操作
2、是否便于用户评估系统的工作状态
3、是否在用户意图与所需操作之间,操作与结果之间,可见信息与对系统状态的评估之间建立自然匹配关系
4、是否考虑了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并有可撤销或者增加其操作难度
5、是否利用了自然和人为的限制因素降低出错
6、是否提供辅助手段来减轻用户的脑力负担
总结:用户永远不会错
彩蛋:最容易踩的坑
1、隐藏功能,不给提示,建立评估鸿沟
2、随心所欲,设计模棱两可的指令名称,与实际操作不符
3、操作前后规则不一致
4、对用户毫不客气,用户出现操作失误时用含糊的言语羞辱
5、操作过程设计的很危险,仅仅一个失误操作就会毁掉所有的宝贵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