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重庆万州22路公交车坠江事件不断反转,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舆论风向从指责与司机发成冲突的女子,到谩骂与公交车相撞的逆行女司机,再到猜忌公交司机故意逆行撞车,最后落回“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把枪口对准所有已逝的生命。
逝者为大,我们不去讨论那些冲突之外的乘客是否也该承担些许责任,只看处于暴风眼中动手打人的乘客,和忍无可忍最终还手的公交司机。
1.
百度搜索“乘客暴打公交司机”,会显示出2370000个相关搜索结果。
冲突原因有乘客未及时下车;坐过站要求中途停站;不遵守前上后下原则,坚持要从前门下车;投币不找零;路途颠簸等等。
多数挨了打的司机顾及乘客安全,选择忍让后报警。而重庆22路公交车的司机,在忍无可忍之际,带着全车15条生命坠入深渊。
情绪的失控最终酿成惨剧,在为无辜逝者惋惜之余,我不禁想起一部十分“情绪化”的电影——
《荒蛮故事》
在这部由6个独立的暴力复仇故事组成的影片中,第三个便是最典型的情绪失控:路怒。
两辆车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公路上,先是为超车斗气,随后便是一气呵成的报复、反报复、再报复。
方式从言语侮辱逐渐上升为人身伤害,最终双方同归于尽。
究其缘由,不过是一方没有让另一方顺利超车。
在故事最后,事故调查组前来调查时,警员问探长说:“是狂热犯罪吗?”
何其讽刺。
我曾一度以为这部短片完美还原了幻想中情绪失控的极致,可没想到,现实会比电影更为讽刺。
类似的案件数不胜数,无数鲜活的例子都在告诉我们——情绪失控可以如此可怕。
2.
社会发展得越快,行走在社会中的人就越容易浮躁。压力累积多了,终有一天会爆发。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过情绪失控的经历,原因可能大到手机不小心摔坏,也可能小到今天穿了一双不好看的袜子,甚至天气、路况、陌生人的眼神,都会成为我们情绪失控的诱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在经历了无数件不如意的小事之后,因为另一件小事而大发雷霆,换来的只有对自己和身边人的伤害。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疏解生活中的不如意。
科学研究表明,运动时人体分泌的内啡肽会让人产生愉悦感。
村上春树在《当我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一书中,也讲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跑步去悟道的过程。可见,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让人积极面对人生,冷静思考自己。
在黄渤导演的《一出好戏》中,众人被困荒岛。面对现实世界的“毁灭”和巨大的生存压力,王宝强扮演的小王带领大家通过大喊释放压力。这也不失为一个既快速又低成本的解压方式,找个地方大喊一声,说不定那些小烦恼就会烟消云散。
3.
《武林外传》里秀才教小郭控制情绪时说,“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看似玩笑,实则给了情绪失控的人冷静下来的时间。
当然,让一个人在情绪顶峰控制住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电影《七宗罪》的结尾,年轻警员在见到妻子的头颅时,完全听不进老年警员的劝说,愤怒着扣动扳机,凶手借此彻底完成了自己的“殉道”。
美国作家克莱门特·斯通曾在书中写道:如果能左右自己的思想,就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
在我们意识到自己即将暴怒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
让我感到不快的真的是眼前发生的这件事吗?
这件事可以靠发脾气解决吗?
还有没有其他的补救方法?
发脾气能让我更开心吗?
想来,没有什么事是通过发脾气解决的,而情绪失控所带来的结果往往比冲突本身更惨烈。
已经死去的妻子并不会因为年轻警员的行为活过来,反之,年轻警员还要为自己的不理智行为付出代价;下属不会因为领导的暴脾气而做得更好,反之还有可能提出离职;孩子不会因为家长的打骂而乖乖听话,反之还会产生更强的逆反心理。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去做一件得不偿失的事?
4.
拿破仑曾经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英国诗人约翰·米尔顿也曾说,“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烦恼和恐惧,那他就胜过国王。”
情绪控制,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电影《七宗罪》中,在年轻气盛的新警员沉不住气时,规劝他的始终是摩根·弗里曼扮演的老年警员。在成熟与稚嫩的对比之下,我们看到了阅历的重要性。
阅历越浅的人,越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反之,阅历越深,就越容易理智。而阅历是什么,是一个人见过、听过、做过的事,和这些事所带来的思考。
阅历深浅和年龄大小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一个饱经风霜但从不知反思的老人,并不会比一个初涉世事但事事思考的年轻人更成熟。比如高铁霸座的老汉,比如年少成名的易烊千玺;比如得不到让座就掌掴女生的老人,比如青年作家蒋方舟。
亚里士多德这样告诉世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通过不断阅读汲取新的知识,产生新的思考,都会慢慢转化为人生新的沉淀。
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人,一个理智的人,一个不被他人情绪而左右的人,一个可以掌控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