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幼小衔接班每周都会有个班会,虽然大家平均年龄5岁半,但一点也不耽误我们把会开的有声有色。
今天班会课上,我对孩子们说:“老师最近有个困扰,需要大家的帮助。”教室瞬间变得很安静,这是在用行动告诉我,她们都愿意帮我。
我继续说:“最近老师上课,发现课堂纪律很难控制了,总有小朋友上课大声说话不听讲,老师反复提醒她,好像也很难停下来。老师很困扰,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吗?”话音刚落,不少孩子纷纷把手举的跟个小旗一样。
“谁不遵守纪律就罚站”
“谁上课老说话就让他做蹲起,像这样。。。”(请自行脑补他做动作的画面)
“谁上课说话就让他出去”。我问去哪呢,答曰:“让妈妈接他回家”
“谁上课说话就拿胶带把他嘴巴粘起来”(画面不敢想象)
孩子们积极的说着自己的主意,好像自己比老师更加痛恨这个麻烦制造者。有趣的是,孩子们出的主意,听起来并不像他们的原创,更像是我们大人常说的气话。
我问那个提议让做“蹲起”的孩子:“是不是你们跆拳道教练就这样罚不听话的小朋友的?”他笑了并自豪的抿嘴点头。至于说“拿胶带粘嘴巴”的,我没有细问,但很有可能是某个大人生气时随口说的话。
原本一张白纸的孩子们,遇到老师提的问题,讲出来“办法”的,清一色都是“惩罚”。还好没人说“打”,也许是因为他们都知道我对暴力的行为是坚决反对的。
通常,我们大人处理小朋友的错误,惩罚是最习以为常的手段。大多数人糊涂的以为,家长惩罚的标准,是根据孩子错误的严重程度,其实不然,其实你是以自己的生气程度来衡量的。也许有人又会问,是又怎样?有区别吗?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犯错的严重程度和大人的生气程度并不是唯一的正相关,甚至有时候,没有任何因果关系。这就像,同样是孩子为了玩耍,任性的一天花一万块钱,在亿万富翁和穷困人家的眼里,是不是就有了好与坏,对与错。
当我们再拿“因为她做了什么”,所以自己才生气的时候,我们需要再细想一下,我们气的到底是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还是她触犯了尊重、友爱、善良的底线。我想,大多时候是前者吧。让我们在家务上多花了时间,把我完美的时间安排彻底打乱,或者是让我在亲戚朋友面前丢了面子,我们平心静气的想,这真的算是孩子严重的错误吗?
再来说说惩罚这件“小事”。
“惩罚”的办法,和“生气”脱不了干系。我从小就反感国产家庭剧里的这样的情节“我打你是为了你好;我打你是为了让你长记性,让你改。”当时我就觉得哪里不对,但说不出来,长大了我才捋顺了,所有的惩罚行为背后的声音实际上是这样的:“我惩罚你是因为你我才生气,惩罚你我才泄了愤,打了你我才能气顺”。
有人会问:生气是元凶,但又能怎样?因为孩子惹自己生气是经常发生的。这是大多数家长的想法。如果持这样的观点不动摇的话,我们就和更优质的教育,更好的自己保持了永久的距离。
生气是一种情绪,是可控的,控制权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孩子。
细想一下,麻烦发生的当下,我们的习惯大多时候是先发泄情绪,再解决问题,甚至有的人觉得,问题解决不解决不重要,情绪一定要宣泄,甚至愿意让自己一直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你是更看重解决问题,还是更在乎自己的情绪是否宣泄,仅凭这一条,足以把优秀与平庸分出个高下来。
话题绕了一大圈,我想说明的是,孩子们第一反应能说出来的办法,都是惩罚,是发泄情绪,这不是他们天生情商不高,只是在他们还是白纸的时候,我们无意识的教会他们的而已。
当然,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学过情绪管理,情绪管理的学习效果也不能立竿见影。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任由情绪控制的理由,我们除了不断的虚心学习,别无他法。为了孩子好,更有效的不是打她,不是惩罚,而是自我学习与提升。至于情绪如何管理,这是另一个话题,我们暂时放一边。
惩罚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它的背后,除了“负面情绪”,还有一个罪魁祸首,是“权力的彰显”。为什么这么说?权力的彰显又有什么错呢?
文章到此告一段落,为了避免文章过长让您看着劳神。
如果您对本人写的内容感兴趣,请持续关注本人帐号之后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