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宇轩:孔子就那样(初二学生习作)

孔子就那样(原稿)
顾宇轩

所谓"圣人",皆因那个"圣"字而沾了不少光。除孔子外,孟子被称为儒家之亚圣;画圣吴道子;药圣孙思邈;谋圣张良;兵圣孙武......个个都是在不同领域当之无愧的圣人。
孔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他的思想始终贯穿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他希望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在当时,这种理念在打打杀杀中也算新颖,可放在这个不知何为黑,何为白的社会上,有点基本作文套路常识的人都能写个八九不离十。孔子老先生,您认为这一切都归功于《论语》吗?我还说有一名佳偶薛某某的歌星,他毕生愿望还是"世界和平"哩。
谈谈你对礼的执著,你深信它、敬仰它,要把"礼"这个不能吃喝的玩意发扬光大,这真是太伟大了。但不知一个叫"天命"或"岁月"的万物之主,它的无坚不摧,能使任何事物淡去其姿色,退出历史这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超大型舞台。宰我对你说:“父母死了,服丧三年太长了,君子那么长时间不行礼、谈礼,这样会礼崩乐坏。”诸如此类云云。这实在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其本质目的既是“尊礼与守礼”为前提,尽管方式有些不妥当,但孔子您也不必如此大动干戈的批评他呀!现在父母尚健在时可隔三差五地去探望,逝去每年清明不论如何去坟前拜他们一番,孝子之称也算有了。
不妨对比一下明代心学圣人王阳明,他少时的思想在常人眼中是古怪甚至是匪夷所思的,有诗为利"山近目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此诗看出言词幼稚,很有打油诗的味道,把自己"格"到龙场贬官,可他自己最后悟道了,或是顿悟了,其结果即时天理为人欲,又可称知行合一。孔子老先生,你的古稀之年又悟了些什么呢?
都说对人有好处的大都是好的,你的"仁"、"礼"到底能带来些什么?守法、扫盲,个个都能有素质?天大的笑话!温饱之事都解决不了,谈何来的盛世?
而"心学"能修身,可治国,除饥饿,顺带打仗等奇效,可谓是不悟则已,一悟惊人啊!

稚吟秋声点评:顾宇轩同学作为一位青春期少年,自然“年少气盛”,并带着些许反叛,面对道学家们遵从的孔圣人,提出了自己内心对其的否定与反感,并试图以自己的文字驳斥其思想。但是,因为作者对各家学说只是尚在浮光掠影的了解阶段,而自身又思考尚浅,因此很多表述显得思维混乱,逻辑上也不够严密,更有混淆各派思想精髓之嫌疑。
针对昨日蔡晓蕾同学的“朦胧文学”与今天顾宇轩同学的“反叛文字”,个人在此建议,青少年想要以文字表现自己的品味与思想是好事,但是先要学会从别人的品味性和思想性文字的表象中,深析对方的真实内涵。否则,就容易邯郸学步,写出过于玄乎和似是而非的文章,陷入故意卖弄实则一知半解的泥沼中不能自拔。

孔子就那样(修改稿)

所谓"圣人",皆因那个"圣"字而沾了不少光。除孔子外,还有不少被称为“圣人”的人:孟子被称为儒家之亚圣;画圣吴道子;药圣孙思邈;谋圣张良;兵圣孙武......个个都是在不同领域当之无愧的圣人。
孔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他的思想始终贯穿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他希望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在当时,这种理念在打打杀杀中也算新颖,可放在当今社会,似乎就有点值得推敲。先谈谈你对礼的执著,你深信它、敬仰它,要把"礼"这个不能吃喝的玩意发扬光大,这真是太伟大了。但你却不知,一个叫"天命"或"岁月"的万物之主,它的无坚不摧,能使任何事物淡去其姿色,退出历史这个超大型舞台。宰我对你说:“父母死了,服丧三年太长了,君子那么长时间不行礼、谈礼,这样会礼崩乐坏。”诸如此类云云。我选择站在宰我这一边,觉得他所说的实在是无可厚非,其本意也是以“尊礼与守礼”为前提,尽管方式有些不妥当,“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宰我认为守孝一周年就够了。虽然宰我作为你的弟子,对你提出了不同意见,但孔子您也不必如此大动干戈地批评他“不仁”呀!我想,一个人更应该趁父母尚健在时,隔三差五地多几次去探望,而当他们逝去后,每年清明时节无论如何去坟前拜他们一番,孝子之称也算有了,何必一定要守孝三年?孔子所提倡的“礼”,实在是有些形式主义呀!

不妨对比一下明代心学圣人王阳明,他少时的思想在常人眼中是古怪甚至是匪夷所思的,"山近目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此诗在一般人看来,言词幼稚,很有打油诗的味道,但其实已经有非同一般的境界。他的人生几经挫折后,终于悟道。他面对“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什么都没有得知,由此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产生了根本的怀疑。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因此他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
在我看来,王阳明的心学,不仅开悟了自己,还开悟了后世很多人。孔老先生,你的古稀之年,又悟出了多少对己对人深有帮助的思想呢?据我所知,“子欲居九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您在晚年时,发现礼仪不能带来“有道”的仁政,则“意欲遁世”,实在也是有点消极与厌世呀!
因此,我想说,我们一高兴,就将历史上很多人尊之为“圣”,殊不知,孔子和其他几位“圣人”一样,他们首先是“人”,不要过分将其神圣化。而一个人假如像王阳明那样,一心一意寻求真知,反倒最终真的会有“真知灼见”。
稚吟秋声语:为了体现作者对于宰我的支持,与对孔子的“礼”的不以为然,我删改了部分文字,以使表达更加明了透彻。年少的作者对于王阳明的“心学”应该不甚明了,只是听说而已,对其少年时代的诗作存在误读的情况,又将阳明学说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性”混淆起来,故一一作出调整。既然作者质疑孔子晚年的思想成就,我索性在结尾举出例证,直接表现他鲜为人知的晚年消极遁世的另一面。
青少年朋友如一心想要惊世骇俗,光在文字中执意标新立异恐怕不是上策,或许还是要一头扎进书堆,边读边思考,书读多了,想法通透了,文字自然就会一鸣惊人。张爱玲说,出名要乘早,我却想说,这事急不得。


顾宇轩:孔子就那样(初二学生习作)_第1张图片
u=2258805812,849611971&fm=175&app=25&f=JPEG.jpg

你可能感兴趣的:(顾宇轩:孔子就那样(初二学生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