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农村孩子和读书”

再谈“农村孩子和读书”_第1张图片
文/吃饱了睡

导读:《评论:<农村的孩子不应读太多书>一文》被首页推荐后,意外获得热评,读者留言响应,拓展了我对该问题的认知,同时首页有关"农村孩子和读书"的文章,继续出现,可见这个问题,余热不减。撰写该文,是对我上篇文章的补充,也是对该问题展开的独立论述。

当初,之所以写下这篇评论性的文章,完全是处于对该问题的关注,因为这件事情和我相关,我是农村人,所以我想谈谈,是抱着诚恳和认真的态度去撰文的,对于《农村的孩子不应该读太多书》这篇文章及作者本人,也是抱着推崇和理解的态度。

今天这篇文章,我打算抛开《农村的孩子不应读太多书》一文,而是从个人独立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

1.农村孩子与读书,像村头的庄稼,一茬又一茬,春风不尽,念想不熄

已经几年没有回老家了,当再次踏进村头的时候,村子已经变了样子。

路,不再是泥土路了,是宽宽的水泥路,就连门前的路都铺了石灰板,从母校门口经过的时候,原来低矮的小教室,也变成了五层小楼,红旗也上了楼顶,很高很高,红红的,好看。

以前,下雨的时候,上学是要穿着长筒的胶鞋,只是路太泥泞了,小小的人儿有时候鞋子陷在泥里拔不出来,脚丫已经早先一步插入了泥里,冰冷冰冷的。

那个时候,我们村子经常停电,晚上写作业,点的是煤油灯,现在还能想起煤油灯的味道,煤油灯是父亲自制的,用一个药瓶,塞进一根棉线,很简易。

初中,也是要上晚自习的,记得姐姐上晚自习的时候,是要拿着蜡烛,因为农村的电总是说停就停。

我是幸运的,有幸一直读书,是自知的幸运,所以我一直珍惜。更多的发小,则是很早就出去打工去了,现在他们过得也很好。

今年回家,一个发小说他现在努力地打工赚钱,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好好地读书,他知道我读书很多年,眼神中有我看得见的羡慕,而我则是羡慕他已经娶妻生子,小日子过的舒坦。

读书有用无用,赚不赚钱,这真的不是重要的,也不是我想讨论的话题,我之所以关注这个话题,仅仅是因为农村孩子和读书,是因为它是植根在每一代人心中的纠葛,是沉重的念想。

可能,许多城市的孩子,根本理解不了,为什么要把农村孩子和读书放在一起说事,在他们的眼里,读书是个自由的事情,和是否农村人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不是你的错,是你没有在泥土地中长大

农村孩子与读书,像村头的庄稼,一茬又一茬,春风不尽,念想不熄。

有些时候,连我这个农村人,都说不清,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只是觉得,读书,对于家乡的人而言,犹如家乡的星星,抬头的时候,很美,很亮,虽难够到,但不曾离去。

2. 读的书,回答不了心中的迷茫,农村大学生的觉醒之痛

我是理解《农村的孩子不应读太多书》的作者清晨阳光,虽未谋面,却犹如多年的老友。

尽管我的上篇文章,对《农读》一文的一些论点有反驳,可是这并不阻碍我对清晨阳光兄的理解和尊重。

作为少数从农村走到大学的人而言,带先天性的沉重之担。

追着家乡的星星,一路跑,一路跑,跑出了家乡的山山沟沟,跑到了浮华如梦的城市,看着城市车水马龙,看着城市的万般皆好。

可是,当四年大学之后,能得到的,远远不是自己的期望,改变不了家庭,更不用谈改变自己的家族,改变自己的家乡。

唯一,能改变的,恐怕就是自己了,微薄的工资,游荡在城市中,思考,反思,因为接受了教育,因为读了很多的书,所以觉醒。

而觉醒过后,往往接踵而至的就是深沉的痛,这些痛,牵绊着对农村读书人的沉重思考。

3.自卑感,植根泥土,带着镣铐,也尽情跳舞的农村奋斗青年

我自卑,从小就有。

而大多数的自卑,都是贫穷带给我的。

我19岁,去大学的时候,才第一次走进了繁华的都市,看到了很高很高的楼,还有那些神奇的立交桥,还有那些窜流不息的小车。

我20多岁,才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

我的自卑和自强,一直纠缠在一起,越自卑,我就想变得越好。

而现在,年到30岁,才渐渐地从自卑中走出来,因为经历过了许多事,自己成长了。

所以,不要嘲笑农村孩子的自卑,也不要给我们讲什么道理,我们的自卑植根于泥土,植根于血液。

只有当我们真的成长,真的经历之后,这些自卑感才会慢慢地消融,别的方法对我们一概无效。

自卑感,造就了我们坚实不屈的努力向上之路。

自卑感,如同泥土里长出来的藤蔓,缠着我们的脚,可是我们仍旧在跳舞,仍旧要跳舞,因为生活,不会因为我们的自卑而宽容我们。

自卑,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让我们变得谦虚,但是我们的拳头,却捏的紧紧的,即便是带着自卑的镣铐,我们也在城市展露着自己的舞姿,不卑不亢。

4.农村的“田园之美”,是心灵的最后归属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陶潜的诗美到心醉。

农村的天空很蓝,蓝得如同大海,北京的雾霾很重,重的能让人致病。

可是,这一切,并不是我们的归宿,至少不是现在的归宿。

陶潜,是何人,如若不是经历世间纷扰,满腹诗书,他能如此恬淡吗?

城市的雾霾很重,可是我宁可去呼吸,哪怕那一粒粒雾霾,沉积我肺。

所以,不要规劝我们,让我们就待在村子,呼吸新鲜空气,采菊东篱,种地养猪。

这一切描摹出来的美好,只是我们心灵最后的归属,不属于我们,不属于我们年轻的一代。

终有一天,当我们历尽繁华,经历沧桑,或许回归田园,是个不错的归宿,至少,在那个时候,我们才能深切地体会到田园之美。

5.铺垫基石的一代人,用理想撑起的脊梁

农村人和读书,只是具象化的两个事物,农村人该不该读书?读多少书?读什么书?读书一定能赚更多的钱吗?这些不是我想讨论的,揣测也不是原作者想讨论的,因为答案早已在人心。

只是想表达和探讨,农村新一代觉醒的年轻人的出路,理想,抱负……还有那难以言明的迷茫、焦虑、彷徨……

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切,关于个人,也是对整个农村青年一代的关切,所以才会有文字出现在,才会有这么多的解读文章。

所以我一直认为,清晨阳光兄的这篇文章是有情怀的,是有意义的,是值得讨论的。

或许是大家都将目光聚集在了表达并不准确的题目上。

在这里,我想表达的是,我们农村的孩子,更想做,更要做,更有益去做的是铺垫基石的一代人,让自己,让自己的家庭,让自己的后代,站到更好的起点

而铺垫基石的第一代人,免不了彷徨,无助,因为我们离开了那些熟悉的人,那些愿意不计较得失就愿意帮助我们的人。

而,我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奋斗。

铺垫基石,需要铺垫财富和智慧,只有财富和智慧一起构建起来的基石才是稳固的。

所以我们要赚钱,要赚更多钱。

所以我们要慧慧,要有更多的智慧。

因为这两样东西,能帮我们铺垫基石,终有一天,我们会站在自己铺垫的基石上,会发现自己站的更高了,看的更远了,而我们的后代亲人,也会因为我们这一代的人努力,会走的更远,而他们将只手可摘星辰。

我们努力,迷茫,彷徨,但我们未曾放弃理想,因为理想就是我们的脊梁。

后记:谢谢读完全文的人,谢谢支持的读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谈“农村孩子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