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杂谈》企业商业模式(一):成本

 2015-03-17 雷震子 雷震子

 
《跨界杂谈》企业商业模式(一):成本_第1张图片

前言

相比复杂的金融工具设计,企业的商业模式可能没有那么复杂。因为更多的企业属于实体经济,其复杂性更多的集中在企业所做的产品与服务上。只是随着企业规模和业务领域的扩张,其商业模式的复杂性不断提升。金融公司也可以算做企业,也可以把金融工具作为金融产品。企业也会适度或深度介入到金融活动之中,所以把企业和金融严格的区分开还是有困难的,也不是本文的重点。

企业的商业模式虽然不是很复杂,但还是希望分析的细致一些,因此先分几个大的方面尝试描述一下。

在工业革命之前,企业(一般都很小,甚至包括个体户)是采用行会的形式,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垄断(协商定价、协商货品产出量(特别对工艺品)、保守技术秘密,苛刻的新进障碍等),保障了企业个体的利润。但工业革命后,大部分欧洲国家都废除了行会组织,使企业进入了自由竞争时代。任何一个新生行业,随着加入者的增加,竞争便会加剧,既然是同一个行业,所有企业提供的产品都是大同小异,这时主要血拼的就是价格了。降价的同时又能保证有钱可赚,那只能(至少作为主要手段)来降低产品的成本。

《跨界杂谈》企业商业模式(一):成本_第2张图片

降低人工成本

压低工人工资是最直接的手段,特别是在劳动力充裕的情况下,所以早期工厂工人(主要是纺织工人)的工资都低的可怜,只能勉强维持活命。而且工厂大量雇佣妇女和儿童,因为一方面她们的薪水要求比男人更低,而且容易管理,在压迫下无力反抗。当(英国)政府为了改善工人待遇,而推出一些工人补贴措施后,工人的生活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恶化了,因为企业家觉得既然有政府补贴,那么给工人的工资可以更少了。最后政府的政策被迫修改。早期以资产阶级为背景政府出台的法律,不仅禁止工人罢工,而且禁止工人怠工和解除劳动合同,这让企业工人生活非常窘迫,但同时给资本家即企业主带来了降价同时的利润空间。企业因此得以生存和发展。后期经过工人运动,政府法律逐渐向工人利益倾斜后,企业所在经济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工人待遇才得以提升。但工人待遇提升,比如现今的欧美地区,立即促使企业把资产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因为同样的人,第三世界国家比发达国家便宜至少2/3以上。

延时工作即加班,是薪水之外降低工人成本的又一方式,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至今21世纪,对企业来说都是屡试不爽的有效手段,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到了加班猝死或导致抑郁自杀的程度(是否比19世纪严重不好说,现今至少自杀未遂或猝死征兆抢救过来是有医疗保险的,整体而言肯定比19世纪强很多)。

《跨界杂谈》企业商业模式(一):成本_第3张图片
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叫“压榨”吧

机械化、蒸汽机、电机自动化

利用外界动力替代人力。如果能用到低成本外界动力来代替人力,也将为企业带来额外利润。早期纺织类企业都是建设在溪流或河流旁边,以利用水力。蒸汽机之所以被发明和广泛使用,也是因为经过计算蒸汽机的成本要比人力和牲畜成本低很多(早期主要用于煤矿抽水)。蒸汽机是机械自动化替代人力工作的开始,后面的电机、智能机器人的使用一直在延续这个路线。但当相同产出的情况下人力成本低于机器时,企业家毫不犹豫的会用人而不是更先进的东西,先进不一定带来利润,因为企业首先要保证成本。这在制造行业很典型,现今,在欧洲的汽车厂,和中国的汽车厂人数是不同的,前者大量使用机器人,而后者大量使用有机人,并不是中国落后,而是中国人力便宜,中国最低工资提升了,这些企业继续把工厂迁移到人力更便宜的地方,如越南、缅甸。

《跨界杂谈》企业商业模式(一):成本_第4张图片

瓦特的蒸汽机

IT信息化

早期通信是基本靠吼的,传播距离几千米,站在山上可能达到几公里。后来发明了狼烟信号的方式(电报系统的早期型态),最漂亮的狼烟展现在《魔戒》电影里的一个镜头。狼烟传递的成本比较高(建筑、柴火、看守人员及食宿等)而且传递的信息量太少。详细的信息还要靠人力传递,如最早的马拉松这种跑步速递,代价是只传了一句话却把人累死了。古代更多的传递方式是邮车(牛马拉的车)和驿站,紧急情况用快马,如果水路能通则用快船。在罗马帝国时期,从首都罗马到边境的信息传递时间最快也要一个月,所以曾经出现首都皇帝都换两茬了,边境还不知道的情况。这种情况在蒸汽动力的火车出现稍有改善,但火车线路有限,无法取代邮路网络。


直到电报这种信息技术的出现和电报网络的大范围建设,信息传播速度革命性的提升。以前需要几个月的信息在电报年代只需要几小时,电话的出现信息传播时间基本上以毫秒计,甚至对人的感知近乎忽略不计了。

《跨界杂谈》企业商业模式(一):成本_第5张图片

信息化中的通信技术大幅降低了时间成本。这对企业(早期对金融企业)而言非常重要。滑铁卢战役的失败的消息,因为先被一家金融公司获得而在证卷市场赚了一大笔。

信息化本质是人类对动力控制更加的精细,催动的不仅是看得见的物体,而且还有看不见的数据信息,而且信息化的能力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可以模仿甚至超越人类思考的智能活动(被我们俗称为“电脑”)。

《跨界杂谈》企业商业模式(一):成本_第6张图片

信息化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这意味着更多的人(乃至靠人力的企业)将被信息技术产品(网络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所替代。比如现在大家所熟知的电子商务(电脑购物、手机购物)。过去企业要把商品卖给个人,必须通过批发商(批发商可能分很多级)、零售商,然后在零售商店,由柜台后面的售货员把货物给购买者,并收取付款,这种模式现今还比较流行,那就是遍布各地的小卖部和批发市场。基于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把批发商和小卖部正在逐渐的消灭掉。现在小区的小卖部的已经快成物流终端了,实际上物流终端也在自动化,自动化的物流收货柜正在各个小区建设,只要成本能降到低于小卖部(小超市),小卖部的这个物流终端的功能都会消失。当小卖部只能靠偶尔路过的人买几瓶矿泉水,是很难活命的,也将被淘汰和消失。但作为工厂企业而言,他们生产的商品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卖给消费者,获取更强竞争力,或更高利润。

《跨界杂谈》企业商业模式(一):成本_第7张图片

除了人力(以人力为主的渠道)成本。信息化还可以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这种管理成本的降低不仅仅是人少了,而是比人力管理更规范、更细致、更智能,减少了企业的浪费和损耗。而且信息技术提升了效率(这将单独一章节来分析“敏捷”)也是在降低时间成本。时间成本直接影响企业的商品生产与周转周期。

随着企业对信息化技术和产品依赖性增加,信息化产品本身的成本也成为企业要不断消减的目标。曾经的革命者,现今反复成为被革命的目标,而新的革命者是却是同行。这里举个银行小微贷的例子,传统商业银行都非常害怕阿里金融,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阿里用了更加便宜的信息化技术,做了传统商业银行用IBMHPSUN等昂贵的大型计算机和小型计算机外加大量人力物力做的事情。传统银行发放一笔贷款的成本,据说是2000元,而阿里金融发放一笔贷款的成本只有2.3元。相差近1千倍。成本差异带来的是阿里的贷款会更便宜,或者在阿里金融余额宝(招财宝等金融工具)里赚到的利息会更多。谁还愿意把钱再放到银行呢?笔者曾经觉得,如果银行不改变外加政府放开金融竞争(不干预),不出3年,最多5年,一半银行会倒闭(这个观点比较有争议,因为银行主要客户是企业,将在以后话题中单独分析)。实际阿里用的技术并不神秘,只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这些技术被例如华为等很多IT公司所掌握。还好,传统银行业大都看到了这些新技术的杀伤力,在新兴IT公司的支持下,积极进行技术转型,是否能够转型成功我们在其它章节分析。

《跨界杂谈》企业商业模式(一):成本_第8张图片

法律规范

自由贸易:由贸易与关税和各国各地政府商品流通法规强相关。企业推崇跨地区,特别是跨国自由贸易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可以获取更低成本的原材料(也可以包括人力),另外可以把商品以更低成本售卖给目标国家的消费者。但不同国家由于其代表的各利益集团,并非都是国际贸易的受益者,比如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工组织,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从而形成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每个国家都希望,在强势出口产品上推进自由贸易,在弱势进口产品上提升贸易保护主义。这个基本矛盾,使得WTO的谈判难上加难,特别是进出口失衡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全球协商一致的自由贸易目前还是场梦。最终只能在进出口相对平衡的国家之间进行所谓的双边或多边自贸区谈判。比如最近提到的“中韩自贸区”就是一例。

《跨界杂谈》企业商业模式(一):成本_第9张图片

人身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企业逐利的本质,注定了企业会将员工人身安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保障、环境保护都会列入企业的成本范畴。如果没有政府法律强制约束,竞争会让企业无所不用其极(降低成本)。从1819世纪的庄园奴隶制度,到现今21世纪的黑砖窑、血汗工厂,从1920世纪让人翻肠倒胃火腿厂到如今的转基因、毒胶囊、喷洒注射各种配方的瓜果蔬菜、吃过各种药物的肉类(注水肉都是相对安全的了)、流入超市的地沟油,从1819世纪的伦敦毒雾、20世纪的化学污染,到今天漫天飞扬的煤和油、注入地下的污水,这些企业就是前文说的黑帮,只要无法可依,只要没有法律监督和有效执法,这些现象就会永不消失。我们应该骂这些企业利欲熏心,但也要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并为此做点别的。

《跨界杂谈》企业商业模式(一):成本_第10张图片

对于企业个体而言,特别是中小企业,对法律规范只能顺势而为(没有法律就肆意妄为,执法严格就遵守法律,执法不严或通过贿赂或象征性罚款可以解决问题,那就贿赂交“罚款”,然后该做做),不太可控,除非有行业协会发挥政府影响作用。大型企业则是可以影响国家政策(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的政策都会有,而且正反本身就是相对的)。

其他

企业成本相关的要素还有很多,比如:原材料、资金成本(金融借贷)、场地租金、风险成本等等,本文就不一一列举了(但可能在其他章节从其他角度提及)。

《跨界杂谈》企业商业模式(一):成本_第11张图片


总结

有句俗话是:“不会花钱,怎么能赚钱!”。但对很多人(包括笔者自己)实际体验是,花钱的本事学到了,赚钱的本事却没学来,最后还得落到赚钱不易、省着花的境地,即降低成本。也经常听到有人到处问:“有什么好项目?做一做”,我往往回答:“人家真有好项目,早就自己做去了,能告诉你吗?主动找上门的所谓好项目,十个有八个都是骗钱的。”所以笔者一直抱着一个相对偏颇(很争议)的观点:“做什么行业,只要专心的做下去(当然不是蛮干),都可以赚到钱!”所以从这个观点出发,笔者不是把赚钱的“新点子”、“好项目”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成本”作为企业商业模式第一要点来阐述。

后记

关于新点子、好项目,笔者也没这能力,如果有这能力,还在这吭哧吭哧的写啥呢,而且即使有,能到处瞎嚷嚷么?

《跨界杂谈》企业商业模式(一):成本_第12张图片

“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本期结束----------

征寻插图合伙人:

文章缺少一位喜好画文章插图漫画的的人,如有读者感兴趣可以联系俺,留下你的联系方式,但回报可能比较可怜,可以作为并列作者一起呈现,将来如果能有稿费,目前仅仅是如果(还不知道能不能出版和卖出),可以拿出一半稿费酬谢!

--------------------------------------------------------------------

下期预告:《跨界杂谈》企业商业模式(二):敏捷

这个下期预告可能会失效,有工作太忙的原因,也有个人思考不成熟的原因。自己本来觉得至少需要再看几本书来辅助思考,现在有点等不及了,只能动笔。如果不能续写,中间笔者尽量穿插着写一些其他话题的微短文。供大家娱乐。

------------------------------

关于《跨界杂谈》

这是一本正在边撰写,边连载的书,来自于延续《日子》《月子》《伺候月子》的灵感,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可能与个人工作、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是一本开阔视野与交流思想的书。通过连载,一方面看看读者是否感兴趣,另一方面,希望根据读者反馈进行不断的优化。甚至可以把读者的神回复,给出建议读者的名字纳入到书的章节中。通过互动不断完善。预计20156月份第一版截稿,争取9月份出版。争取此书超过《月子》成为厕所必备神器。

相关微信公众号:雷震子、跨界杂谈

《跨界杂谈》企业商业模式(一):成本_第13张图片

关于雷震子:

《跨界杂谈》作者。对历史、人生、企业经营与发展、商业模式、心理学、IT等均感兴趣。人已奔四,事业无成,却牢骚满腹,想一吐为快,但不会像怨妇一样抱怨世事,而是希望和感兴趣的读者分享这四十年成长中的见闻与心得,希望对读者有所价值(至少能打发下无聊时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跨界杂谈》企业商业模式(一):成本)